1932年12月26日,刚刚成立的红二十六军第二团按预定部署,奔袭宜君县焦坪。焦坪战斗共歼灭当地民团60余人,缴枪60余支。红二团占领焦坪后,在当天召开有5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并没收分配了当地几家豪绅的粮食。第二天拂晓,红二团撤离焦坪,向耀县照金一带进发。
照金地区位于耀县西北50多公里处,地处桥山山脉南端,与淳化、旬邑、宜君、同官等县接壤,西接陕甘边界地区。这里沟壑纵横,丘陵起伏,中心地带薛家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一带土地多为几家大地主霸占,无地农民多达60%。红二团成立之前,这里曾是陕甘游击队的主要游击区。此外,由于连年灾荒,山东、河南、四川等地逃荒饥民也大量进入这一带,生活困苦不堪,因而强烈要求改变困境,曾多次发生群众自发的斗争。因此,照金地区有着很好的实行红色武装割据的群众基础。
1933年1月初,红二团经耀县衣食村到达照金东北部笔架山上的香山寺一带。香山寺始建于唐代中期,以后历代均有修葺和扩建。香山寺建筑宏伟,寺内香火旺盛,是陕甘边界地区的一处著名古迹。寺内拥有庙田10余万亩,贮藏有大批的粮食和物资。寺中有和尚千余名和数十名尼姑。当时担任红二团团长的王世泰回忆说:“时值灾年,四方逃难饥民近万人,流落此地,嗷嗷待哺,见红军路过,同声呼救。红军指战员,面对这一惨景,无不心焦如焚。基于救灾于水火之中,经团党委研究,决意进占香山寺,开仓放粮。”①
红二团将香山寺贮藏的二三千石粮食分配给了饥民和当地民众,随后,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叹息的决定——火烧香山寺。关于决定火烧香山寺的经过。王世泰回忆说:“红军进入香山寺后,杜衡提出,香山寺距照金只有30余里,是照金的要隘,在军事上占有重要位置,一旦被敌人占据,会对根据地造成极大的威胁,建议焚毁。大家没有表示异议,后又在万人饥民大会上征求意见,并举手通过焚寺的决定。”②对于火烧香山寺,王世泰惋惜和愧疚地写道:“火烧千年古刹,从军事角度讲,虽说对巩固根据地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从保护祖国的文物古迹来说,却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③
①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311页。
②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311页。
③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