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西北革命根据地史
二、开展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


    照金一带地处耀县、宜君、同官、旬邑、淳化五县边界中心,群山横亘,森林茂密,沟壑交错,自古就被称做“境僻地阻”之区。当地群众生活贫穷,加之大量灾民拥入,经济更是十分落后。
    红二十六军和中共陕甘边特委、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根据当地特点,在努力粉碎国民党军队军事“围剿”的同时,还竭尽所能,进行必要的经济建设,稳定并改善人民生活。照金苏区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经济建设中头等重要的任务。在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屡遭兵荒和战火洗劫的严峻情况下,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人广泛组织群众,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粮食产量。广大贫苦农民由于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
    照金苏区的工业生产,主要是手工业生产。根据地当时建有红军修械所和红军被服厂,修械所最初仅有桂生芳、惠子俊等几名工人,他们来自西安兵工厂,后来发展到拥有40多名工人。他们在薛家寨的岩洞里,用近乎原始的土设备修理武器,制造土炸弹、土地雷。他们研制的“麻辫手榴弹”威力很大,后来在保卫薛家寨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被服厂的20多名女工,都是当地的农村妇女,她们除为红军和游击队制作服装外,还承担了为红军医院浆洗纱布、照顾伤病员和站岗放哨等任务。
    为了调剂余缺,促进流通,方便根据地军民的日常生活,照金苏区还在薛家寨山下的亭子沟开设了集市,每五天一集。由于红军在交易中公平买卖,上市物品种类日益增多,不仅苏区的群众踊跃赶集,而且游击队和周边国民党统治区的不少群众也前去出售物品。集市贸易的活跃,几乎形成天天立市,自然而然地改变了五天一集的规定。
    照金苏区经济建设尽管规模有限,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也为根据地军民的反“围剿”斗争提供和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照金地区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开展文化建设的难度极大。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创造性地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33年1月开始筹办的红二十六军随营学校,几经周折,于同年4月中旬正式开办。3月15日,中共陕西省委在给红二十六军的指示信中要求:“立即开始这一工作,第一期30人,成份三分之二是工农,由各地和游击队派送,二十六军选择10人,限期1月。随营学校不仅训练新干部,而且要成为二十六军的中心力量。学生是武装的,前方战事需要,随营学校即全体参加作战,成为全军的模范。巩固后方,参加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这在转变二十六军中是最迫切的工作。”①红二十六军随营学校的创办,为部队和地方游击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成为照金苏区军事教育事业的重要标志。
    照金苏区还在禁烟、禁赌、提倡妇女放足、反对封建迷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用新思想、新文化教育群众,使根据地广大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照金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是在地瘠民贫、文盲众多、战争频繁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工作的开展,不仅活跃了根据地军民的文娱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队伍。
    ①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185页。


西北革命根据地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