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西北革命根据地史
一、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建立


    (一)组建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
    1934年5月初,中共陕北特委在佳县王家畔召开游击区和各游击队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开展游击运动与创造陕北新红军与苏区的决议》。决议指出:“陕北各支队现没有总指挥部的组织,联合共同建立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的组织,以便指挥各支队的行动。”①
    根据决议精神,以及国民党第八十六师井岳秀部对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严峻形势,中共陕北特委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以便集中力量,击退国民党军进攻,保卫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4年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安定县杨道峁成立,谢子长任总指挥,中共陕北特委组织部长郭洪涛兼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总指挥部下辖陕北游击队第一、二、五支队,共300余人。
    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后,以一、二、五支队为主力,在薛兰斌率领的安定赤卫军大队的配合下,于7月17日打开了安定县城。此次战斗,共歼灭民团数十人,缴获大批物资,并营救出被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200多名。这是陕北红军首次攻打县城。这一战斗的胜利,威震陕北,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安定城战斗胜利后,谢子长于7月18日率陕北游击队第一、二、五支队及赤卫军挥师南下,7月23日,在南梁阎家洼子与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会合。
    7月25日,中共陕北特委、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与中共陕甘边特委、红四十二师党委在阎家洼子召开了联席会议。会上,谢子长传达了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和中央驻北方代表给红二十六军的两封指示信。会议决定,由谢子长接替高岗担任红四十二师政委。红四十二师第三团由谢子长率领,北上陕北,协助陕北游击队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会议并决定由贺晋年接替谢子长担任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
    8月初,谢子长率领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所属部队由南梁地区出发,返回陕北。红四十二师第三团随行。随后,谢子长先后指挥部队取得了景武家塌、张家圪台、河口镇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军事“围剿”。
    (二)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七、八、九、十等支队的建立
    在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后,中共陕北特委领导组建了一批游击队支队。
    1934年9月上旬,陕北游击队第七支队在府谷县木瓜村成立,韩峰任支队长兼政委。红七支队主要活动在府谷县境内。红七支队创建时共有20名队员,有枪械20余支。1935年2月,已发展到60多人的红七支队被改编为红三团的骑兵连。随后,府谷地区又组建了新的七支队,队长张国继,政委王浩。
    在红七支队成立之前,陕北游击队第八支队于7月下旬在安定李家川成立。红八支队是以共产党员栾新春、贺吉祥在7月中旬组织的石窑湾民团哗变人员为基础组建的。贺吉祥在《忆红八支队》一文中写道:哗变时,“我们五人提了六支步枪、四挺机枪和全部子弹。提枪时,民团队长李维俊阻挡抵抗,被打伤逃跑”②。7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八支队正式成立,支队长栾新春,政委刘明山,副支队长贺吉祥,隶属中共陕北特委领导。红八支队成立时,仅有十多人,主要活动在安定县城区、北区、西区、东区和米脂县西区、清涧县北区一带。
    同年9月,红八支队被编入陕北红一团。随后,在安定梨树台组建了新八支队。支队长先后为高志明、王正川、陈树海(代理),李盛堂、惠艾申、贺树槐先后任政委。新八支队成立时,有队员50多人和20多支枪。新八支队主要活动在横山县石湾、靖边县青阳岔和安定县北区一带。1935年3月,新八支队编入陕北游击队第三纵队。
    1934年8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成立,高朗亭任支队长,王文良任政委,王保民任副支队长。红九支队主要负责巩固扩大延安县东北地区、延川县西部及北部地区、清涧县西南地区和安定县东南地区的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支队于1934年10月中旬在安定县杨滴哨村成立,支队长高步仁,政委拓嘉祯。红十支队成立时,仅有十三四名队员,五六支枪。红十支队成立后,主要活动在安定县的李家岔、槐树岔、涧峪岔地区和米脂县西区一带。1935年3月,红十支队被编入陕北游击队第一纵队。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一支队的前身是陕北游击队临时五支队。临时五支队于1934年8月25日在神木县高家堡点军崖村成立,高永明任支队长,李万栋任政委。同年10月,临时五支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一支队,刘德任支队长,贾如胜任政委,主要活动在以新寨子为中心的神木、佳县、榆林交界处一带。1935年11月,刘德等叛变投敌,红十一支队番号撤销。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二支队成立于1934年9月,是以绥德县梁家甲村赤卫队为基础组建的。支队长先后为霍维德、梁凤鸣,政委马龙飞,副支队长马景林。十二支队主要活动在绥德县北部的梁家甲、深沟、前后坪、孙家坬、郭家坪一带。1935年1月1日晚,梁凤鸣等叛变投敌,红十二支队解散。
    1934年7月下旬成立的安塞第十二支队,也曾使用过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二支队番号,后被称为安塞第十二支队。安塞第十二支队由李治国任支队长,刘志清任政治指导员,主要活动在安塞、安定和靖边交界地区。安塞第十二支队成立时,有队员30余人,步枪17支。
    1934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三支队在靖边县青阳岔龙腰镇过峁村成立,王锦秀任支队长,贺树槐任政委,张四任副支队长。红十三支队创建时,有30多名队员,10多支枪,主要活动在横山、靖边交界地区。1935年3月,红十三支队被编入陕北游击队第三纵队。
    1934年8月底,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四支队在绥德县土地岔村成立,吴创业任支队长,刘九宫任政委。红十四支队成立时仅有十多名队员,五支枪。到1935年1月,红十四支队已发展到30多人。1935年2月1日,红十四支队和红二、四、五支队一起,打垮了驻防安定县南沟岔的高桂滋部一个连。2月6日,红十四支队又与其他支队一起,在清涧县高杰村打垮高桂滋部一个连。1935年3月,红十四支队被编入陕北游击队第二五纵队。
    1935年1月23日,由中共吴堡县委组织领导的吴堡县保安团部分人员兵变成功。这次兵变,共拉出28人。1月25日,以兵变人员为基础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五支队。红十五支队成立后,薛英桂、李启贤先后任支队长,慕生忠任政委,主要活动在吴堡县境内。随后,高桂滋部一个班携带一挺轻机枪举行起义,参加了红十五支队。在20多天的时间内,红十五支队连续取得了火烧山村等几次战斗的胜利,部队迅速扩大到100多人,有枪80多支。1935年2月15日,红十五支队与红六支队合编为红五团。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六支队于1935年2月15日在安定县田家坬宣布成立,支队长先后为王生贵、常在贵,指导员刘明金。红十六支队下辖两个班,共十三四人,主要活动在安定县与安塞县交界地带。1935年12月,红十六支队编入红二十八军第四团。
    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七支队在延川成立,支队长杨兴元,政委高志安,主要活动在延川县境内。
    在此之前,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十二支队于1934年8月在横山县清河沟成立。红二十二支队是以曹动之领导的骑兵赤卫队为基础组建的,吴亚雄任支队长,曹动之任政委,主要活动在横山、靖边、安定、定边和内蒙古鄂托克旗城川、乌审旗一带。1935年12月,红二十二支队被编为蒙汉骑兵游击队。
    此外,在中共陕北特委的领导下,还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八支队(活动于延安境内)、第十九支队(活动于延长县境内)、第二十支队(活动于安定县境内)、第二十一支队(活动于佳县、吴堡一带)和第二十三支队(活动于米脂县西部地区)。到1935年2月,陕北红军游击队已发展到25个支队。陕北红军游击队的迅猛发展和壮大,使陕北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为建设一支执行野战任务的正规红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①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71页。
    ②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549页。

西北革命根据地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