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毛泽东在陕北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1936年6月1日,一所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培养干部的学校——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在陕北瓦窑堡诞生,这便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的前身。
    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地主豪绅的搜刮,保安县城一片凋零。1936年7月,红大随同中共中央迁到保安。毛泽东偕同红大的领导,在保安城内踏勘地形,选择校址。他们走到城南的寨子山下,就停住了脚步。寨子山上石崖耸立,上面布满了黑咕隆咚的石洞,山下荒草丛生,荆棘遍地,烂砖碎石,四处堆积,使人难以落脚。
    毛泽东指着那些石洞,满意地对红大的领导说:“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这些遗产,败家子们是无法破坏的,它火烧不毁,炮轰不垮,这是保安的一‘宝’啊!就在这里建校吧!”
    红大的师生们很快挽起袖子干开了。十几天之后,寨子山下出现了简陋的校舍,还有几条通往石洞的小路——学员们把它们叫作“革命路”、“抗日路”等等。热心的当地群众,敲锣打鼓送来了一块木匾,上面书写着7个鲜红的大字:“劳动者创造世界”。
    一天中午,毛泽东顶着烈日,乐呵呵地视察了红大的“新”校舍。当他看见学员们用石头磊起来的一排排石桌、石凳和石壁上的石黑板时,诙谐地评论道:“你们走的是石头路,坐的是石头凳,用的是石板桌、石黑板,住的是石洞,真是石器时代的人啊!”
    学员们都乐了,古老的石洞里回荡着欢快的笑声。毛泽东又笑着说:“你们这些石器时代的人,可是学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呀!”学员们纷纷回答:“是的,是的。”
    毛泽东踏着石梯,健步登上最高一层石洞,仿佛置身于几十层高楼顶上。他站在洞口,远眺重重迭迭的青山,俯瞰滚滚东流的周河,风趣地对学员们说:“你们真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啊!”他听了听学员们的轰笑声,又大声问道:“什么时候下山啊?”学员们齐声回答:“主席,我们用马列主义的真经,修炼好本领就下山!”
    毛泽东点头赞许:“好!好!”
    红大开学了。第一期学员都是从共产党所领导下的军队中征调出来的。
    红大校门前的草坪上,有一棵拔地而起的大白杨树,有10多丈高,3人合抱粗。据说这棵白杨树是明朝中叶镇守这里的一位将军栽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是这棵树老而不衰,生机勃勃,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春夏时节,树下清风送爽,山花飘香,真是一个歇息纳凉的好地方。因此,学员们都称它是锻炼身体的“白杨树广场”、读书学习的“露天课堂”。
    红大开课时,毛泽东正在炮楼山下简朴的红石窑洞里,日夜赶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军事著作。他每写成一章,就到红大“露天课堂”讲演一章,文章写完,他也就讲完。他讲课时,神采奕奕,声情并茂,言词幽默,引人入胜。他一手叉腰,一手拿讲课提纲,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晓畅的语言,引用大量事实说明问题,深入浅出分析理论。学员们听毛泽东的课,感觉是快乐的享受。他们越听越感兴趣,越听心里越亮堂。听着听着,老师们笑了,学员们笑了,炊事员也笑了,真是一把钥匙开了千把锁。
    在一次讲课中,当毛泽东讲到有的指挥员对情况缺乏分析研究,“别人一鼓励就来了劲,结果事与愿违,成了一个鲁莽家”时,有个学员举手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主席,你好象是在说我啊,我就有这个鲁莽的毛病。”他刚说完,另一个学员也站起来说:“不,主席好象说的是我,因为我就有一个不分析研究实际情况,人家一鼓动就来了劲的毛病。”
    毛泽东笑着挥挥手,让两个学员坐下,然后亲切地说:“我说的倒不是你们两个,而是我们红军中有这种情况。我们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不许可任何一个红军指挥员变成乱撞乱碰的鲁莽家。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战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发展变化的能力。要做到这样,就要善于学习,掌握战争的规律……”毛泽东的话语,犹如甘冽的清泉,汩汩流进了学员们的心田。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前往西安和平解决事变。当时,许多红大学员不理解党中央的这个决定。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就到红大去作专题讲演。毛泽东在讲演中向学员分析道:“我们必须明白,这次捉住蒋介石,既不同于苏联十月革命捉住沙皇尼古拉,也不同于滑铁卢擒住拿破仑,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军事失利的必然。这次捉住蒋介石,是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抗日热忱和牺牲精神,以兵谏的方式捉住蒋介石的。蒋介石本人被捉住了,但他的军事力量没有受到损失。如果我们不杀蒋介石,而是通过谈判,逼蒋改变国策,把他的军事力量用到抗日前线上来,岂不更好么?如果我们只记得我们党和个人的恩怨,忘记了中华民族危亡这个大局,那我们就不配做马列主义的共产党了。”
    学员们听到这里,心中豁然开朗,十分钦佩毛泽东的卓越见识。但是,还有学员对蒋介石改变反动政策的可能性表示怀疑。
    毛泽东点上一支烟,猛吸几口,笑了笑说:“蒋介石是不愿抗战的,就和毛驴不愿上山一样,我们就要采取对付毛驴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干就打他。但是,驴子是会踢人的,我们又要提防着它,这就叫又联合又斗争。”
    毛泽东的讲演在经久不息的笑声和掌声中结束了。这时,夕阳的余辉把大白杨树映衬得分外俊丽。
    1937年1月,红大由保安迁到延安,改名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1月20日,抗大第二期在延安开学。这一期除继续培训红军干部外,还要培训从外地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开学那天,毛泽东参加了开学典礼,并做了重要讲话。他形象地说:“抗大是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的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等,磨它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钢刀,去创新社会,去打倒日本。”学校开学不久,成立了教育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毛泽东还兼任校长。
    毛泽东非常重视抗大的建设,他把抗大的工作当作抗战战略大事来抓,并且一抓到底。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规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还题写了抗大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毛泽东在向抗大的师生们阐述上述思想时,引用了《西游记》中的人物作比喻:“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了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猪八戒有许多缺点,但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艰苦,臭柿子胡同就是他拱开的。孙猴子很灵活,很机动,但他最大的缺点是方向不坚定,三心二意……”他以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勉励大家要坚决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他最后还特别提到唐僧的那匹小白马:你们别小看了那匹小白龙马。它不图名、不图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了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的作风,值得我们效法。
    毛泽东制定的教育方针,为抗大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抗大建校初期,王明公开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三民主义是抗大的重要课程”。毛泽东反对王明的这种主张,再三强调,抗大不是统一战线的学校,而是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干部学校。在毛泽东的教育下,广大干部、学员有力地抵制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干扰,坚持了抗大正确的政治方向。
    1937年4月至7月,毛泽东从百忙中挤时间,为抗大学员讲授了100多个小时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使学员们初步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引发了全国抗日战争,抗日前线迫切需要大批干部,抗大第二期学员提前毕业。毕业学员都领到了红彤彤的毕业证书,上面有毛泽东的题词:“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许多学员怀里揣着毛泽东的题词,斗志昂扬地奔赴抗日前线。
    毛泽东是抗大最优秀的教员。他讲课、作报告,从来不照本宣科。他每次讲课只带一个简明扼要的提纲,把提纲上的问题讲完之后,还允许学员写条子提问题,他随时解答,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毛泽东一贯倡导学校教学方法要用“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后来他在回忆抗大教学方法时说:“我过去在抗大讲课的时候,就是把讲稿发给学员,我只讲30分钟,让学员自己去研究,然后提出问题,教员解答。”
    毛泽东不仅经常亲临抗大讲课,而且还亲自做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一个学员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汇报一些自己感到苦恼的思想问题。毛泽东抽时间写了回信,勉励这个学员为抗战到底努力学习政治和军事。这封信后来被学员们互相传递,影响很大。第三期第六队队长、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干部黄克功,因与陕北公学学生刘茜谈恋爱失败将其枪杀而被判极刑,轰动了抗大。毛泽东专门到抗大作了一次“革命恋爱问题”的讲话,提出了谈恋爱必须遵守的三条原则,即“革命的原则、不妨碍工作学习的原则和自愿的原则”,教育年轻学员要严肃对待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培养高尚的无产阶级理想与情操。
    抗大自创办以来,就保持了“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学员们因陋就简,勤俭办学,自己动手,解决困难。抗大第三期干部、学员,在凤凰山下热火朝天地开展挖洞比赛。毛泽东目睹了这一场面,激动地说:“你们不要小看挖窑洞,这是挖开知识分子同工农隔开的一堵墙啊!”回办公室后,他特地写信鼓励干部、学员:“你们建筑校舍的劳动热忱很高,开始表现了成绩,这是很好的。这将给你们一个证明:在共产党与红军面前,一切普通所谓困难是不存在的,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红军在世界上是无敌的!”经过艰苦奋斗,抗大第三期1272名学员半个月就挖成了175孔窑洞,修筑了长达3000米的“抗大公路”。
    1938年3月,抗大第三期学员毕业。毛泽东对学员们说:“你们到抗大来学习,有3个阶段,要上3课:从西安到延安800里,这是第一课;在学校里住窑洞、吃小米、出操、上课,这是第二课;现在第二课完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第三课,这便是到斗争中去学习。”在5月抗大第四期开学时,毛泽东又题词:“学好本领上前线去。”
    5月,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讲演了著名的《论持久战》,精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战略理论。抗大的大部分干部和学员都听了毛泽东的讲演,大大激发了抗战热情。大家说:“毛泽东的话,讲到我们心窝里去了。”
    1939年7月,在毛泽东“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号召下,抗大第四期4000多名师生,在万人欢送的歌声笑语中,离开延安,挺进敌后办学。
    抗大,是抗日革命干部的摇篮,毛泽东是扶着这个摇篮的母亲。从1936年6月到1945年8月,抗大一共办了8期,并在陕甘宁、华北、华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12所分校,一共培养了20多万名抗日革命干部。抗大的学员遍布华北、华中和华南解放区,起着抗日的骨干作用和先锋作用。
    (黄栋法)

毛泽东在陕北/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