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趋利导致市场行为失范规整的需要
第二章 中国传统商人诚信文化形成的基础 第二节 趋利导致市场行为失范规整的需要
中国社会发展到宋元以后,尤其是明清滋生了市场经济因素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各个经济区域之间的不同商品在商帮的组织下,形成全国性大流转,商人们或是“挟资江湖,锐意贸迁”,或是“宝肆宏开,托身行铺”,使各地商业呈现出历朝少有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大都市“市肆贸迁皆四远之货,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繁忙的市场需要众多商人来支撑。北京“一切工商胥吏肥润职业,悉付外省客民”,“铺户,多四方辏集之人”,“多非土著,两县未易制也”。①南京“百物皆仰给于贸居,而诸凡出利之孔,拱手以授外土之客居者。如典当铺,在正德前皆本京人开,今与绸缎铺、盐店皆为外郡外省富民所据矣”。“自大中桥而西,由淮清桥达于三山街、斗门桥以西,至三山门,又北自仓巷至冶城,转而东至内桥、大中街而止。京兆赤县之所弹压也,百货聚焉。其物力,客多而主少,市魁驵侩,千百嘈其中”②。新兴的工商城市苏州,“开张字号行铺者,率皆四方旅寓之人”,“自胥及阊,迤逦而西,庐舍栉比,殆等城中,此侨客居多”③,也借外方人生色。湖广承天府,万历时“商游王赁田以耕,僦屋以居,岁久渐为土著。而土著小民,恒以赋役烦重,为之称贷,倍息而偿之,质以田宅,久即为其所有”。江西南昌出外经商者视他邑为多,但作为会府,南北商民寓居者,也不在少数,且“多占籍焉”。山东境内“士人列肆屈指可数”。不少临清大贾“皆侨居”,只为逃避政府“房号钱”,才“不领于有司板籍”。尽管如此,临清还有“什九皆徽商占籍”。“辽东商人,山西居多,而汾州更过半。居辽娶妻生子,率年久不归。”④扬州府为行盐热土,更是“聚四方之民,新都最,关以西、山右次之……田畯较贾十之一,土著较流寓二十之一”⑤。
大中城市如此,小城镇也同样。据方志载,地处僻远的淮安海州,“虽本土贸易之事,亦皆外来人为之”⑥。并不繁荣的江苏靖江县城,“惟市肆列贾半出他邦”。湖北竟陵东的皂角市,“市可三千家。其人土著十之一,自豫章徙者七之,自新都徙者二之。农十之二,贾十之八,儒百之一”⑦,占全市人口八成的商贾,绝大多数是外埠寓居者。江西清江县有个人口不多、商贸平平,只是“稍居杂货”的小镇——樟镇,但那里的从商之人居然也“大抵多广人”,“市人多异民杂处,有客胜主之患。闻往时市风甚朴,士人危服入肆,则市人拱立起敬;今市人既僭侈逾分,而士人或窜身市籍矣。古道不复可胜,叹哉!”⑧
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全国掀起了经商热潮,上从皇帝、宦官、大臣,下到军队、百姓,都积极经商。以军队经商而论,官军勋贵和卫所武官占夺屯地致富后,或“私起店房,邀截商货”,或贩卖私茶,也有兼营手工制造业,及开矿冶银,⑨甚至长途倒卖军粮。连堂堂天子脚下也不例外,军人公然卖掉粮筹。史载“京师军人将受粮于仓,先期给筹,辄卖之。南人利其价廉,每买得筹,以受粮于仓”。⑩文人的卖字、卖画、卖文,换取润笔资,自不待言。明末更兴起编卖选文之风。如上海浦东的王光承,博学能文,善书,为古文词精绝,“坊家争请选文,遂有《易经孚尹》、《墨卷乐胥》、《名家雪崖》、《考卷右梁》、《白门易社》诸书行世,贾人获利无算”。(11)有些地区,儿童也参加商业活动。如江南旧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传统的祭灶日,“小儿持纸画灶神像,叫卖于市,言其去旧更新也”。(12)有人曾概述江南及北京的经商之风谓:“吴中缙绅士夫,多以货殖为急,若京师官店六郭,开行债典,兴贩盐酤,其术倍克于齐民。”(13)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全国商品意识活跃的缩影。世风熏陶所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大为增强。时人曾慨乎言之:“世人遇一物辄曰:有便宜否?里中沈生曰:汝家要便宜,却不顾这人失便宜。”(14)
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趋利经济。传统社会一旦转向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特有的规律就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要发挥作用,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判断。原先那种停滞的固态的社会,在价值规律的效益最大化刺激和两极分化结果的作用下,呈现出变异的流动的社会。有记载说,明中叶以后的社会现状是:“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资交捷,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自张狂。于是诈伪萌矣,讦争起矣,芬华染矣,靡汰臻矣”,到了明代末期,更是“资爰有属,产自无恒。贸易纷纭,诛求刻核”,“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15)以至于有人惊呼说:“天道变迁,人事亦改”,“习俗移人,捷于影响,甚可畏也”。(16)
而“天道变迁,人事亦改”反映最为集中的就是商业领域,因为在传统社会,传递和接收信息最快的除了政府就是商人。“春江水暖鸭先知”,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使商业风生水起,在利益驱动和金钱刺激下,人们追求财富的激情被调动起来,用最小成本换取最大效益的致富欲望,使各种不正当市场行为顺势而起,前朝不曾有过的获利手段遍地滋生,花样翻新;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遍于国中。有人记述商业经营的正常秩序被打破,陷入牙人、歇家的层层铁幕之中的情形:“商贾挟资贸易,历经险远,正以博锥刀之末。然贸易所至,时贵时贱,各有不同。货滞则稽,货行则售,放收出入,唯持行家为之评价归帐。而不法牙行往往侵吞客本,俾之经年守坐,本息皆消。揆厥所由,总因客商将货经行发店后,一时收价不清,不能守候。即以现价重复回往经营,而行家乘间自向各店私收,各店以发货原由姓主,照给不疑。迨客至催缴。业为牙行侵费,奸牙计舞所出,因之替后挪前,移此清彼,积渐既久,累客滋多,一朝败露,行主则弃行潜遁,客商则本利皆空,成年告讦,追给无期,即竭力催追,究之十不得一。此实行家之通病矣。”(17)“此实行家之通病”说明全国皆然。
而且假冒产品和劣质服务层出不穷,并且形成地域文化风气。如用银,正德时余姚人孙乙,“以假银去宁波买牛一头”,牛主拿了银子去纳官钱,被官府追究伪造银两之罪,“悔恨无及,因自缢死”。(18)又如卖假药,“助医人门面开张,杂类铺排,上品收藏。高价空青,值钱片脑,罕见牛黄。等盘上不依斤两,纸包中那管炎凉。病至危亡,加倍还偿。以假充真,有药无方”。(19)有人曾作讽刺膏药诗谓:“还有一等好膏药,名唤金丝万应膏,其实有功劳:好处贴肿了,肿处贴不消,三日不揭起,烂做一团糟。”(2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漫天要价,不着边际,也是典型的欺诈行为。在苏州,早在嘉靖时期,方志即记载:“市井多机巧……始与交易,必先出其最廉者,久扣之,然后得其真,最下者视最上者为价相什百,而外饰殊不可辨。”(21)如卖假酒、掺水。明末江西竟有人声称挖出很多陶渊明当年埋下的酒,“香美不可言”。(22)有的奸商则往酒中掺水,明末有人曾作《行香子》一首,辛辣地嘲笑松江出的这种淡酒:“这一壶约重三斤。君还不信,把秤来称,倒有一斤泥,一斤水,一斤瓶。”(23)在南方的名城杭州,“其俗喜作伪,以邀利目前,不顾身后”。早在宋代便风行种种捣鬼术,“如酒掺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贯水,织作刷油粉”,在明代,更是歪风愈炽,专以欺骗顾客为能事,以致当时民谚有谓:“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24)《豆棚闲话》第十则更一针见血地描述:“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只就那拳头大一座虎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扇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倒也热闹齐整。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一半是骗外路的客料,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不要说别处人叫他空头,就是本地……数落得也觉有趣。”(25)叶权在《贤博编》中也指出:“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甚盛,此外无过苏州。卖花人挑花一担,燥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紫黑色。老母鸡搏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浒市货席者,术尤巧。大抵都会往来多客商可欺,如宋时何家楼故事。”(26)陈铎的《坐隐先生精订滑稽余韵》,描写行业达140种,其中涉及商贾铺户的,不少人都卖伪劣商品。试举几家为例:纸钱铺是“众神祇见数还钱,僧道科仪,件件周全。蜡烛坚实,千张高大,水作新鲜。拖柜上张张漫展,草拗儿捆捆牢缠。但愿门前,擦背挨肩。日日初一,月月新年”。颜料铺是“好供给绘手施呈,颜料当行,彩色驰名。自造银朱,真铅韶粉,道地石青。小涂抹厅堂修整,大庄严殿宇经营。近日人情,奢侈公行。不尚清白,俱是妆成”。香蜡铺是“向通衢物攘人稠,手脚不停,包裹如流。也卖明矾,也秤豆粉,也货桐油。贱咸食桩桩都有,歪生药样样都收。行次情由,不可追求。本是杂货营生,虚耽香蜡名头”。(27)都是些满嘴胡诌的噱头,夸大其词。
而且,交易过程变得不见阳光,由商人任意操作,行话、黑话迭出,使买方一头雾水,不知就里。明朝商人的市语——也就是行业间说的行话,五花八门。田汝成载谓:“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促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有曰四平市语者,以一为忆多娇,二为耳边风,三为散秋香,四为思乡马,五为误佳期,六为柳摇金,七为砌花台,八为霸陵桥,九为救情郎,十为舍利子,小为消黎花,大为朵朵云,老为落梅风。”(28)局外人听了只能是莫名其妙。《豆棚闲话》第十则,就曾经描写一个叫强舍的苏州闲汉,对山西人马才“连篇的打起洞庭市语,叽哩嗗噜,好似新来营头朋友打番话的一般,弄得马才两眼瞪天,不知什么来历”。(29)明人汪逸《城中庙会》诗中记载北京庙会上的乡音市语,使外地人竖起耳朵都听不懂,“廊庑肯客存隙地,工商求售厌空谈。看多异巧情为眩,听客乡音耳讵谙”。(30)另一部小说描写有人把中药的名称全改了,如:“恋绨袍(陈皮)、苦相思(黄连)、洗肠居士(大黄)、川破腹(泽泻)、觅封侯(远志)、兵变黄袍(牡丹皮)、药百喈(甘草)、醉渊明(甘菊)、草曾子(人参)。如此之类,不过是市语暗号,欺侮生人。”甚至有的地方连地名也被另称,如谓陕西曰豹,河南曰驴,江南曰蟹,福建曰癞,四川曰鼠,(31)食品也有种种特殊叫法,如称熏猪耳朵为“俏冤家”,拌猪耳丝为“棒打猪八戒”,(32)真不知从何说起了。从《江湖切要》的记载看来,凡天文、地理、时令、官职……都有黑话,涉及商业的,同样是黑话连篇。如:市人——井通;贩子——不将人;典铺——兴朝阳;杂货店——推恳朝阳;茶——青老;白酒——水山;粥——稀汉;牛肉——春流;金——黄琴;银——硬底;卖假货——跳符恳;真货——实赞;有钞——热子;假钞——将肯;没生意——念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充分表现了市场交易“暗箱操作”的光怪陆离。
这是商业小环境,从社会大环境讲,由于社会不靖,盗贼蜂起,拐骗丛生,持财辇重的商人常常成为伤害的主要对象。从依清代刑部档案编撰的《刑案汇览》中列举的伤害商人案例来看,就有店户私用客寄钱文致客自尽、将人交托放账之银私贸亏折、米船在大江遭风乘危抢夺、向拾获银票之人讹诈自尽、挟仇放火欲烧人命、折扣放债逼死职官、索欠不给抢夺财物杀死人命、船户乘客上岸图财开船逃走、结伙设计诱食巴豆乘空拐骗、船户不许乘客另雇阻闹讓命、借钱不遂咬落右耳吞咽入肚、店伙经营不善亏折累死同伙、铺户卖药辨认不真误毙人命,等等。有的荒诞不经,匪夷所思。如“河北刘六屡向杨二借钱不遂,辄捏欠向讹,并揪将杨二头颈,将其右耳朵咬落,吞咽入肚”。(33)又如:“北京冯四因疑赵洵强占买卖,挟镰欲行放火,将赵洵烧死泄愤:”(34)再如陕西“吴保娃因赶驴驮炭,遇文黄氏撞道,路途狭窄……以致踢毙人命”。(35)
这些都说明,明清以后由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加速,社会原有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天道变迁,人事亦改”,诚信的道德范式已经不能规范市场趋利激发的种种狂勃行为,人们急需要厘定以诚信为内容的市场规则,将诚信上升到社会制度的层面,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以规整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保证市场经济因素的正常发育和社会主流道德的持续稳定。即是说,明清以后,诚信已经不是一个社会道德问题,而是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制度安排。是市场经济因素产生后“天道变迁”带来的社会新矛盾所致,这是明清以后所讲诚信与以前各代所讲诚信内容上的根本区别。此时社会要求的诚信已经不是单纯的道德和人格问题,而是市场经济因素发展要求的制度和路径选择问题。正如河南社旗山陕会馆《公议货行规矩碑》所呼吁的那样:“盖闻通商惠贾,自古训之。岂独在开张行店而无定规欤?本镇之有杂货行由来已久,似无烦于再议矣。第以人心不古,规矩渐没,或翼重资弄巧而成拙,或头徇私而害公,因是赔累莫支,以致倒塌之患者有矣!夫生意之盛衰,一视乎行家,行家生意之长盛乎!以故行商(客)闻之而胆颤,每每货发他处,铺家见之而心寒。如是之。其何能堪哉?爰是集我商行,公议规程,历剔弊端,使勿二而三,斟酌尽善。夫而行见,规矩划一,主客两便,利人利己不必衰多而益寡,是训行即可,则所以惠商贾之道,不诚在是哉!”(36)
① 谢肇制:《五杂俎》卷三,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 《雪堂随笔》卷三。
③ 顾禄:《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页。
④ 《明经世文编》卷四一一,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⑤ 明《扬州府志》卷二。
⑥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淮安府风俗考》。
⑦ 《竟陵县志》卷二。
⑧ 《清江县志》卷二《风俗》。
⑨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下编之《屯地的占夺》,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⑩ 王肯堂:《郁冈斋笔尘》卷二。
(11) 曾羽王:《乙酉笔记》,见上海市文管会编《上海史料丛编》,1961年印。
(12) 殷聘尹:《外冈志》,见《上海史料丛编》,1961年印。
(13) 黄省曾:《吴风录》,见《五朝小说大观》,新兴书局1989年版,第3页。
(14) 丁元荐:《西山日记》卷下《日课》。
(15) 万历《歙志·风土》。
(16) 李乐:《见闻杂记》卷二。
(17) 凌铸:《西江视臬记事》卷三《文檄》。
(18)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九。
(19) 路工:《访书见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21页。
(20) 石成基:《传家宝》三集卷八。
(21) 嘉靖《姑苏志》卷十三。
(22)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三。
(23) 吴履云:《五茸志逸》卷一。
(24)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
(25) 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十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6) 叶权:《贤博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7页。
(27) 路工:《访书见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08—338页。
(28)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
(29) 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十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0) 党诚恩:《中国历代商贸诗歌选》,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页。
(31) 《坚瓠集》乙集卷一。
(32) 同上书丁集卷二。
(33) 祝庆祺等:《刑案汇览》第四编卷十八,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62页。
(34) 同上书,第一编卷六,第432页。
(35) 同上书,第一编卷六,第175页。
(36) 河南古建筑研究所:《社旗山陕会馆》,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中国社会发展到宋元以后,尤其是明清滋生了市场经济因素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各个经济区域之间的不同商品在商帮的组织下,形成全国性大流转,商人们或是“挟资江湖,锐意贸迁”,或是“宝肆宏开,托身行铺”,使各地商业呈现出历朝少有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大都市“市肆贸迁皆四远之货,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繁忙的市场需要众多商人来支撑。北京“一切工商胥吏肥润职业,悉付外省客民”,“铺户,多四方辏集之人”,“多非土著,两县未易制也”。①南京“百物皆仰给于贸居,而诸凡出利之孔,拱手以授外土之客居者。如典当铺,在正德前皆本京人开,今与绸缎铺、盐店皆为外郡外省富民所据矣”。“自大中桥而西,由淮清桥达于三山街、斗门桥以西,至三山门,又北自仓巷至冶城,转而东至内桥、大中街而止。京兆赤县之所弹压也,百货聚焉。其物力,客多而主少,市魁驵侩,千百嘈其中”②。新兴的工商城市苏州,“开张字号行铺者,率皆四方旅寓之人”,“自胥及阊,迤逦而西,庐舍栉比,殆等城中,此侨客居多”③,也借外方人生色。湖广承天府,万历时“商游王赁田以耕,僦屋以居,岁久渐为土著。而土著小民,恒以赋役烦重,为之称贷,倍息而偿之,质以田宅,久即为其所有”。江西南昌出外经商者视他邑为多,但作为会府,南北商民寓居者,也不在少数,且“多占籍焉”。山东境内“士人列肆屈指可数”。不少临清大贾“皆侨居”,只为逃避政府“房号钱”,才“不领于有司板籍”。尽管如此,临清还有“什九皆徽商占籍”。“辽东商人,山西居多,而汾州更过半。居辽娶妻生子,率年久不归。”④扬州府为行盐热土,更是“聚四方之民,新都最,关以西、山右次之……田畯较贾十之一,土著较流寓二十之一”⑤。
大中城市如此,小城镇也同样。据方志载,地处僻远的淮安海州,“虽本土贸易之事,亦皆外来人为之”⑥。并不繁荣的江苏靖江县城,“惟市肆列贾半出他邦”。湖北竟陵东的皂角市,“市可三千家。其人土著十之一,自豫章徙者七之,自新都徙者二之。农十之二,贾十之八,儒百之一”⑦,占全市人口八成的商贾,绝大多数是外埠寓居者。江西清江县有个人口不多、商贸平平,只是“稍居杂货”的小镇——樟镇,但那里的从商之人居然也“大抵多广人”,“市人多异民杂处,有客胜主之患。闻往时市风甚朴,士人危服入肆,则市人拱立起敬;今市人既僭侈逾分,而士人或窜身市籍矣。古道不复可胜,叹哉!”⑧
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全国掀起了经商热潮,上从皇帝、宦官、大臣,下到军队、百姓,都积极经商。以军队经商而论,官军勋贵和卫所武官占夺屯地致富后,或“私起店房,邀截商货”,或贩卖私茶,也有兼营手工制造业,及开矿冶银,⑨甚至长途倒卖军粮。连堂堂天子脚下也不例外,军人公然卖掉粮筹。史载“京师军人将受粮于仓,先期给筹,辄卖之。南人利其价廉,每买得筹,以受粮于仓”。⑩文人的卖字、卖画、卖文,换取润笔资,自不待言。明末更兴起编卖选文之风。如上海浦东的王光承,博学能文,善书,为古文词精绝,“坊家争请选文,遂有《易经孚尹》、《墨卷乐胥》、《名家雪崖》、《考卷右梁》、《白门易社》诸书行世,贾人获利无算”。(11)有些地区,儿童也参加商业活动。如江南旧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传统的祭灶日,“小儿持纸画灶神像,叫卖于市,言其去旧更新也”。(12)有人曾概述江南及北京的经商之风谓:“吴中缙绅士夫,多以货殖为急,若京师官店六郭,开行债典,兴贩盐酤,其术倍克于齐民。”(13)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全国商品意识活跃的缩影。世风熏陶所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大为增强。时人曾慨乎言之:“世人遇一物辄曰:有便宜否?里中沈生曰:汝家要便宜,却不顾这人失便宜。”(14)
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趋利经济。传统社会一旦转向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特有的规律就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要发挥作用,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判断。原先那种停滞的固态的社会,在价值规律的效益最大化刺激和两极分化结果的作用下,呈现出变异的流动的社会。有记载说,明中叶以后的社会现状是:“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资交捷,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自张狂。于是诈伪萌矣,讦争起矣,芬华染矣,靡汰臻矣”,到了明代末期,更是“资爰有属,产自无恒。贸易纷纭,诛求刻核”,“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15)以至于有人惊呼说:“天道变迁,人事亦改”,“习俗移人,捷于影响,甚可畏也”。(16)
而“天道变迁,人事亦改”反映最为集中的就是商业领域,因为在传统社会,传递和接收信息最快的除了政府就是商人。“春江水暖鸭先知”,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使商业风生水起,在利益驱动和金钱刺激下,人们追求财富的激情被调动起来,用最小成本换取最大效益的致富欲望,使各种不正当市场行为顺势而起,前朝不曾有过的获利手段遍地滋生,花样翻新;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遍于国中。有人记述商业经营的正常秩序被打破,陷入牙人、歇家的层层铁幕之中的情形:“商贾挟资贸易,历经险远,正以博锥刀之末。然贸易所至,时贵时贱,各有不同。货滞则稽,货行则售,放收出入,唯持行家为之评价归帐。而不法牙行往往侵吞客本,俾之经年守坐,本息皆消。揆厥所由,总因客商将货经行发店后,一时收价不清,不能守候。即以现价重复回往经营,而行家乘间自向各店私收,各店以发货原由姓主,照给不疑。迨客至催缴。业为牙行侵费,奸牙计舞所出,因之替后挪前,移此清彼,积渐既久,累客滋多,一朝败露,行主则弃行潜遁,客商则本利皆空,成年告讦,追给无期,即竭力催追,究之十不得一。此实行家之通病矣。”(17)“此实行家之通病”说明全国皆然。
而且假冒产品和劣质服务层出不穷,并且形成地域文化风气。如用银,正德时余姚人孙乙,“以假银去宁波买牛一头”,牛主拿了银子去纳官钱,被官府追究伪造银两之罪,“悔恨无及,因自缢死”。(18)又如卖假药,“助医人门面开张,杂类铺排,上品收藏。高价空青,值钱片脑,罕见牛黄。等盘上不依斤两,纸包中那管炎凉。病至危亡,加倍还偿。以假充真,有药无方”。(19)有人曾作讽刺膏药诗谓:“还有一等好膏药,名唤金丝万应膏,其实有功劳:好处贴肿了,肿处贴不消,三日不揭起,烂做一团糟。”(2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漫天要价,不着边际,也是典型的欺诈行为。在苏州,早在嘉靖时期,方志即记载:“市井多机巧……始与交易,必先出其最廉者,久扣之,然后得其真,最下者视最上者为价相什百,而外饰殊不可辨。”(21)如卖假酒、掺水。明末江西竟有人声称挖出很多陶渊明当年埋下的酒,“香美不可言”。(22)有的奸商则往酒中掺水,明末有人曾作《行香子》一首,辛辣地嘲笑松江出的这种淡酒:“这一壶约重三斤。君还不信,把秤来称,倒有一斤泥,一斤水,一斤瓶。”(23)在南方的名城杭州,“其俗喜作伪,以邀利目前,不顾身后”。早在宋代便风行种种捣鬼术,“如酒掺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贯水,织作刷油粉”,在明代,更是歪风愈炽,专以欺骗顾客为能事,以致当时民谚有谓:“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24)《豆棚闲话》第十则更一针见血地描述:“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只就那拳头大一座虎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扇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倒也热闹齐整。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一半是骗外路的客料,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不要说别处人叫他空头,就是本地……数落得也觉有趣。”(25)叶权在《贤博编》中也指出:“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甚盛,此外无过苏州。卖花人挑花一担,燥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紫黑色。老母鸡搏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浒市货席者,术尤巧。大抵都会往来多客商可欺,如宋时何家楼故事。”(26)陈铎的《坐隐先生精订滑稽余韵》,描写行业达140种,其中涉及商贾铺户的,不少人都卖伪劣商品。试举几家为例:纸钱铺是“众神祇见数还钱,僧道科仪,件件周全。蜡烛坚实,千张高大,水作新鲜。拖柜上张张漫展,草拗儿捆捆牢缠。但愿门前,擦背挨肩。日日初一,月月新年”。颜料铺是“好供给绘手施呈,颜料当行,彩色驰名。自造银朱,真铅韶粉,道地石青。小涂抹厅堂修整,大庄严殿宇经营。近日人情,奢侈公行。不尚清白,俱是妆成”。香蜡铺是“向通衢物攘人稠,手脚不停,包裹如流。也卖明矾,也秤豆粉,也货桐油。贱咸食桩桩都有,歪生药样样都收。行次情由,不可追求。本是杂货营生,虚耽香蜡名头”。(27)都是些满嘴胡诌的噱头,夸大其词。
而且,交易过程变得不见阳光,由商人任意操作,行话、黑话迭出,使买方一头雾水,不知就里。明朝商人的市语——也就是行业间说的行话,五花八门。田汝成载谓:“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促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有曰四平市语者,以一为忆多娇,二为耳边风,三为散秋香,四为思乡马,五为误佳期,六为柳摇金,七为砌花台,八为霸陵桥,九为救情郎,十为舍利子,小为消黎花,大为朵朵云,老为落梅风。”(28)局外人听了只能是莫名其妙。《豆棚闲话》第十则,就曾经描写一个叫强舍的苏州闲汉,对山西人马才“连篇的打起洞庭市语,叽哩嗗噜,好似新来营头朋友打番话的一般,弄得马才两眼瞪天,不知什么来历”。(29)明人汪逸《城中庙会》诗中记载北京庙会上的乡音市语,使外地人竖起耳朵都听不懂,“廊庑肯客存隙地,工商求售厌空谈。看多异巧情为眩,听客乡音耳讵谙”。(30)另一部小说描写有人把中药的名称全改了,如:“恋绨袍(陈皮)、苦相思(黄连)、洗肠居士(大黄)、川破腹(泽泻)、觅封侯(远志)、兵变黄袍(牡丹皮)、药百喈(甘草)、醉渊明(甘菊)、草曾子(人参)。如此之类,不过是市语暗号,欺侮生人。”甚至有的地方连地名也被另称,如谓陕西曰豹,河南曰驴,江南曰蟹,福建曰癞,四川曰鼠,(31)食品也有种种特殊叫法,如称熏猪耳朵为“俏冤家”,拌猪耳丝为“棒打猪八戒”,(32)真不知从何说起了。从《江湖切要》的记载看来,凡天文、地理、时令、官职……都有黑话,涉及商业的,同样是黑话连篇。如:市人——井通;贩子——不将人;典铺——兴朝阳;杂货店——推恳朝阳;茶——青老;白酒——水山;粥——稀汉;牛肉——春流;金——黄琴;银——硬底;卖假货——跳符恳;真货——实赞;有钞——热子;假钞——将肯;没生意——念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充分表现了市场交易“暗箱操作”的光怪陆离。
这是商业小环境,从社会大环境讲,由于社会不靖,盗贼蜂起,拐骗丛生,持财辇重的商人常常成为伤害的主要对象。从依清代刑部档案编撰的《刑案汇览》中列举的伤害商人案例来看,就有店户私用客寄钱文致客自尽、将人交托放账之银私贸亏折、米船在大江遭风乘危抢夺、向拾获银票之人讹诈自尽、挟仇放火欲烧人命、折扣放债逼死职官、索欠不给抢夺财物杀死人命、船户乘客上岸图财开船逃走、结伙设计诱食巴豆乘空拐骗、船户不许乘客另雇阻闹讓命、借钱不遂咬落右耳吞咽入肚、店伙经营不善亏折累死同伙、铺户卖药辨认不真误毙人命,等等。有的荒诞不经,匪夷所思。如“河北刘六屡向杨二借钱不遂,辄捏欠向讹,并揪将杨二头颈,将其右耳朵咬落,吞咽入肚”。(33)又如:“北京冯四因疑赵洵强占买卖,挟镰欲行放火,将赵洵烧死泄愤:”(34)再如陕西“吴保娃因赶驴驮炭,遇文黄氏撞道,路途狭窄……以致踢毙人命”。(35)
这些都说明,明清以后由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加速,社会原有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天道变迁,人事亦改”,诚信的道德范式已经不能规范市场趋利激发的种种狂勃行为,人们急需要厘定以诚信为内容的市场规则,将诚信上升到社会制度的层面,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以规整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保证市场经济因素的正常发育和社会主流道德的持续稳定。即是说,明清以后,诚信已经不是一个社会道德问题,而是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制度安排。是市场经济因素产生后“天道变迁”带来的社会新矛盾所致,这是明清以后所讲诚信与以前各代所讲诚信内容上的根本区别。此时社会要求的诚信已经不是单纯的道德和人格问题,而是市场经济因素发展要求的制度和路径选择问题。正如河南社旗山陕会馆《公议货行规矩碑》所呼吁的那样:“盖闻通商惠贾,自古训之。岂独在开张行店而无定规欤?本镇之有杂货行由来已久,似无烦于再议矣。第以人心不古,规矩渐没,或翼重资弄巧而成拙,或头徇私而害公,因是赔累莫支,以致倒塌之患者有矣!夫生意之盛衰,一视乎行家,行家生意之长盛乎!以故行商(客)闻之而胆颤,每每货发他处,铺家见之而心寒。如是之。其何能堪哉?爰是集我商行,公议规程,历剔弊端,使勿二而三,斟酌尽善。夫而行见,规矩划一,主客两便,利人利己不必衰多而益寡,是训行即可,则所以惠商贾之道,不诚在是哉!”(36)
① 谢肇制:《五杂俎》卷三,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 《雪堂随笔》卷三。
③ 顾禄:《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页。
④ 《明经世文编》卷四一一,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⑤ 明《扬州府志》卷二。
⑥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淮安府风俗考》。
⑦ 《竟陵县志》卷二。
⑧ 《清江县志》卷二《风俗》。
⑨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下编之《屯地的占夺》,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⑩ 王肯堂:《郁冈斋笔尘》卷二。
(11) 曾羽王:《乙酉笔记》,见上海市文管会编《上海史料丛编》,1961年印。
(12) 殷聘尹:《外冈志》,见《上海史料丛编》,1961年印。
(13) 黄省曾:《吴风录》,见《五朝小说大观》,新兴书局1989年版,第3页。
(14) 丁元荐:《西山日记》卷下《日课》。
(15) 万历《歙志·风土》。
(16) 李乐:《见闻杂记》卷二。
(17) 凌铸:《西江视臬记事》卷三《文檄》。
(18)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九。
(19) 路工:《访书见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21页。
(20) 石成基:《传家宝》三集卷八。
(21) 嘉靖《姑苏志》卷十三。
(22)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三。
(23) 吴履云:《五茸志逸》卷一。
(24)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
(25) 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十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6) 叶权:《贤博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7页。
(27) 路工:《访书见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08—338页。
(28)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
(29) 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十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0) 党诚恩:《中国历代商贸诗歌选》,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页。
(31) 《坚瓠集》乙集卷一。
(32) 同上书丁集卷二。
(33) 祝庆祺等:《刑案汇览》第四编卷十八,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62页。
(34) 同上书,第一编卷六,第432页。
(35) 同上书,第一编卷六,第175页。
(36) 河南古建筑研究所:《社旗山陕会馆》,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