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民国耀州“济明眼药膏”创始人——张秀珊






商洛因秦商鞅封地而得名,自古人灵地杰,明清时龙驹寨成为沟通南北的水路码头,位列全省之冠。加之商洛又是秦岭中草药的主要产地之一,历代名医辈出。到民国就出了个名医张秀珊,他以创制“济明眼药膏”而闻名全陕。
  一、民国时期商洛经济的发展
  商洛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有秦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岭六大山脉,绵延起伏。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钱河、乾祐河、旬河五大河流,纵横交错,支流密布,横跨长江、黄河两个流域。风土人情既兼北国旷野,又融南国灵秀。
  商州商业起源较早。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商州龙驹寨水旱码头渐开,商州商业即以此为中心渐兴。至明万历、天启年间(1573—1627),龙驹寨已是通衢数里,巨屋千家,千蹄百舸,商贾云集,“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清乾隆后商业渐次恢复,到同治、光绪时,商业益臻繁盛,厘金岁收为全陕诸镇之冠。河岸帆樯林立,脚子班往来如织,西、北两路驮骡每日络绎不绝,街衢熙攘,极形肩摩。此期龙驹寨转运的货物众多,航运以布匹为大宗,茶叶次之,杂货又次之。由汉口、老河口、荆紫关运至寨镇卸载,由过载行雇驮骡转交西安、三原、渭南、潼关等地。陆路下货西路以兰州烟为大宗,至寨镇由过载行装船运往汉口、上海;北路以潞盐为大宗,至寨镇转售盐商,航运至荆紫关、淅川一带销售。随着商贸的昌盛,明清以来龙驹寨有过载行5家,驮骡店20余家,兑换银钱铺10余家。由于商贸发展,往来客商中出现了黄帮(湖北籍商人)、船帮、盐帮、青器帮、马帮等十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于清咸丰十年(1860)出现了商帮联谊组织——龙驹寨“船帮会馆”。
  1936年长坪公路通车以后,商县城关一带商业活动逐渐增多,日用杂货、烟酒、饮食等业日益兴盛,至1941年,城内私营店铺为8个行业199家,其中京货业22家、杂货业21家、国药业46家、盐业21家、茶馆业15家、估衣业26家、烟业23家、染业25家。1942年发展到9个行业248家,尤以京货业、山货业为最。
  1938年平汉铁路拆除后,西荆公路成为西北沟通豫鄂湘的主要动脉,商县地处秦豫鄂三省边陲,为西荆公路全线之枢纽,故县城人口增加,消费日多,商业逐渐繁荣。至当年12月,县城商户发展到300余家,10个同业公会,其中盐业16家、药业34家、京货业13家、饭馆业17家、染业23家、山货行业4家、杂货业154家、首饰业12家、制衣业15家、书店业7家、水烟业6家。陕西省银行也在城中设立分支机构,金融活动遂呈兴盛。
  民国二十九年(1940),进入商县的货物以食盐为大宗,其次为国布、绸缎、呢绒、砂糖、火柴及其他杂货;出境货物以木料为大宗,土纸、土布、核桃仁、漆油等次之,葡萄酒渐获盛名,外销大增。同年10月,商县驿运分段成立。次年5月,长安至西坪驿运支线开始营业,输送物资除第一、第五战区的军需品外,主要是食盐,次为木料、桐油、生漆、棉花、粮食、油类等。民国三十一年(1942),县城商户为9个行业,248家,其中京货业21家、山货业21家、杂货业121家、菜馆业10家、旅社业2家、药店业40家、故衣业10家、杂业15家、烟业8家。民国三十四年(1945)后,由于国民党当局横征暴敛,通货膨胀,使私营商业日益面临破产,所有正当的商业经营都无法维持。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纸币贬值日甚,私商店铺倒闭破产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此期县城内弃商转农的商户达100余户,像抗战期间兴盛的“天泰祥”等资本较为雄厚的大商号也纷纷倒闭歇业。幸存者也是资金耗尽,存货极少,只有一个空招牌。少数同国民党政府相互勾结的商号既经商又放高利贷,大发其财。1949年7月,商县解放前夕,县城私商为251家,其中京货业24家、杂货业72家、制衣业4家、医药业28家、山货业5家、盐业4家、马车店2家、熟食类112家。较大的商号有“益善成”(杂货业)、“永盛生”(医药业)、“瑞发祥”(京货业)、“六合堂”(医药业)、“万成仁”(医药业)和“华洋商店”(京货业)等10余家①。
  从县域经济看,民国年间,陕南和鄂西北的郧阳、郧西、竹山、竹溪物资运输全赖汉江。濒临汉江中游南岸的白河县城水运发达,上通安康、汉中,下接郧阳、老河口、襄樊和武汉,发展商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仅是陕南物资集散地,也是竹山、竹溪和两郧部分地区对外贸易的港口。山货特产云集,通过白河码头输往武汉,再运回各种南货(即工业品)转销毗邻各县。进出白河码头的装卸货船,两三天就有一帮三十多只,等待检查申报厘金的船只经常在百只左右。白河厘金局每年收缴厘金白银达十万两。早在清朝白河就设厘金局,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仍沿用旧制,将收缴的散银铸成五两、十两、五十两和一百两的“银鞘”,上标“白河厘金”四字为记,上缴陕西省财政。民国五年后改收银元、光绪元宝和宣统元宝,年收十几万元。由于进出口货船多,办理厘金手续耗费时日,影响船舶航行,厘金局便委托商号代办,于是产生了代办行业——钱铺子。担负代办业务的有仁义信、仁义谦、仁义厚和郑顺兴四家商号,商业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素有“小汉口”之称的白河河街,沿汉江走向排列着几百家商号。德安和、庆康义、益元长、益兴久、两竹商行、天泰正、乾顺正、宽馀祥、太生源、信太源等十家名商号,资金雄厚,经营有方,主宰白河市场。在汉口、襄樊、老河口、郧县和安康等地设立“栈客”,办理购销业务,传递市场行情②。
  从市镇经济看,山阳县漫川关素有“南通吴楚、北连秦晋”的水旱码头之称。宋元以后,金钱河水运开通,境内土产山货和江南手工制品均以漫川为集散地。清代以后漫川关更成为陕南商贸重镇。《山阳县志》记载漫川关当日商贸盛况:“漫川关水码头舟楫如林,货物山积。”上海“国货”和外国“洋货”由汉口或老河口运抵漫川,再通过驮运销往西安、河南、山西。镇内居民“十户九经商”,各地客商辐辏,会馆林立,区内有保存至今的“骡帮会馆”、“武昌馆”、“北会馆”、“鸳鸯戏楼”等古建筑群。旱码头是骡帮和船帮交易的中心市场,每年三月三为骡帮交流会,要在鸳鸯戏楼唱大戏;五月端午是船帮会馆交流会,水码头赛龙船,旱码头唱大戏,繁荣商务。商贸流通使得南北文化在漫川充分融合,形成了漫川关独特的文化特征。
  位于漫川镇中街的骡帮会馆,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历时5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竣工,由陕西、山西和河南骡帮共同出资修建。鸳鸯戏楼俗称双戏楼,是漫川关明清建筑群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北侧戏楼属关帝庙戏楼,为九脊重檐歇山顶,藻井为八角形。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多演唱剧目以秦腔为主,又称其为“秦腔楼”。南侧戏楼属马王庙戏楼,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藻井用旋式檐轩刻顶,中饰八卦太极图。每年二月二、五月五多演唱剧目以汉剧为主,又称其为“汉阳楼”③。
  这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张秀珊创制“济明眼药膏”提供了条件。
  二、张秀珊创制“济明眼药膏”的经营历程
  张秀珊原籍商洛丹凤人,出生在满清末年,因当地旱灾严重,无法存活,张秀珊出生不及满月,其父母被迫带全家出山逃难。经过西安,最后流落到三原县城,靠打短工、做零活勉强度日。在父母的苦撑下,张秀珊童年曾在县城北之西潭朱公祠私塾读过五年书,终因家境所限不能继续上学。当他十四岁时,不得不出外谋生,遂投军冯玉祥部队,学吹号当上司号兵。两年后,十六岁的张秀珊被调到部队医疗单位见习司医。后冯玉祥反蒋失败,张秀珊便由河南回到了陕西三原。1930年,张秀珊在友人帮助下,携带家眷由三原到了耀县,经过筹划开设了一间店铺,经售西药,挂起了“太和药房”的招牌。
  张秀珊是个有心人,他见关中富庶但农村凋敝,由于生活艰困,卫生条件差,眼疾发病率高得惊人,犹以沙眼等各种眼病普遍流行。全家患病,缺医少药,有时由老奶奶翻开患者眼皮,用做活的针拨砂粒,往往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为了救民于苦难之中,他们买回“沃谷林”等一类眼药,却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未能解除患者的痛苦。张秀珊经过不断地琢磨,萌发一种想法:我能不能用在部队见习司药期间所学的医药知识,试制一种新的眼药销售呢?他虽有这样的设想,但还缺乏足够的把握,所以没有勇气立即动手。事有凑巧,就在他举棋不定、难下决心时,他的全家都患了沙眼,久治不愈,痛苦难熬。这时他想起曾在他店买眼药的患者花了钱却治不好病的那些事例,内心深感不安,从而激发了自己动手试制眼药的决心。
  张秀珊自制眼药,是个大胆的尝试,而在具体进行中,则是谨慎从事,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他查阅资料,确定处方,先配制少量剂型,自己试用,接着让妻子和孩子用,全家人的眼病竟然痊愈了。这使他受到鼓舞,增强了信心。再将他制的新药送给亲朋邻里中有眼疾的人继续试用,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就这样他经过反复试验,证实了新制眼药的疗效,受到使用者的称赞。消息逐渐传开,前来登门求药者日见增多。
  张秀珊自制眼药,开始于1933年。此药具有收敛、杀菌等效果,适用于结膜炎、沙眼、麦粒肿、眼睑缘炎等眼疾。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需要量也逐步增加。到了1934年,张秀珊认为他自制的眼药经过试产问世以来,受到患者的欢迎,现在大量制剂供应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他首批配制出五千盒,取名“济明眼药膏”,为耀县太和药房所独创,开始向耀县临近各县行销。五千盒眼药很快销售一空,可谓旗开得胜,首战告捷。
  张在首批眼药顺利脱手后,就考虑如何作长远的打算。他首先想到的是为自己创制的“济明眼药膏”写说明书,其次是改进包装,还有商标、广告等,这样就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具备了竞争能力。采用新包装制出一万盒,进入西安市场,由一些有名的大药房代销,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此,济明眼药膏由陕西行销到外省各地,久盛不衰。年销量最高时,可达八十万盒,获利颇丰。
  20世纪30年代,济明眼药膏行销关中各地,疗效显著,受到了患者的欢迎。继则销路日广,张秀珊亦随之出了名。那时人称耀县有三宝:“石灰、油布、眼药膏。”这里所说的眼药膏就是张秀珊监制的济明眼药膏④。
  ①《商洛市志》,中华书局1998年版,卷8,《商贸》。
  ②蔡金鼎:《民国时期白河县城商业概貌》,白河政协信息网,2013年8月3日。
  ③《漫川关双戏楼》,《华商报》,2007年12月3日。
  ④陕西省工商联:《陕西工商人物传》,1989年内部刊物,第217-218页。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民国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