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会馆商街>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陕西街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2.3巴蜀会馆的建筑艺术特色
























第二章 名垂青史 雄镇盐都——建筑 第三节 巴蜀会馆的建筑艺术特色
  一、建筑结构与造型
  西秦会馆的建筑结构和外观造型,某些方面能大胆地摆脱传统营造法式的束缚,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如武圣宫大门及献技诸楼那样的大屋顶,在明清建筑中还未发现。它匠思独运,把若干不同形制的屋顶,大胆而巧妙地结合起来,建成复合大屋顶。构思奇巧,气魄雄伟。而正殿屋顶的处理方式也同样如此,它把需要庄严的正面处理成重檐,后方建筑结束部分则以简洁的拖坡手法一带而过,灵活变通,充分表现了民间工匠们不拘一格的建造方式。西秦会馆建筑的这种大胆创新,体现了会馆建筑在性质上的一个特点——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特定产物。在这种建筑形式上充满了民间建筑自由创新的思想,又体现了新兴商人对官式建筑恢弘绚丽外观的向往和模仿。各种思想的杂糅,构成了这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二、总体布局
  在西秦会馆总体布局和局部的巧妙变化中,我们可窥见一些四川建筑独具的特色。如以参天阁为中心的一组建筑布局就很典型,各单体之间过分密集,柱础最近距离不过一米左右。但在这样密聚之处,设计者在参天阁两边辟出两个左右对称的空间,并辅以清池碧水,让人顿觉勃然生气活跃其中。这种做法与中国古建筑中讲究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不谋而合。西秦会馆沿龙峰山而建,地势由北向南缓升,整个建筑从高度和体量上也随地势由前向后逐渐增加,给人以“步步高”的感觉。这种对地势的运用,吸取了四川民居中“筑台”的手法,利用坡地前后高差,分层筑台,逐台加高来解决建筑平面高差问题。它既可减少土石方,又可显出房屋的主次,形成布局自由、灵活多变的特色。
  三、会馆建筑中的戏楼——“点睛之笔”
  由于会馆中的戏楼处于中轴线的起点,以及其本身功能的特殊性,所以无论屋顶形式,还是装饰集中程度和造型艺术成就,都在会馆群体建筑中最引人注目。
  首先,戏楼的布置受到传统戏剧表演所需内容和空间的影响制约。川剧是由北方的秦腔(陕西)、梆子戏(山西),以及南方的昆曲(江浙)和戈阳腔(江西)等综合发展而来。包括昆、高、胡、弹、打5种声腔,音色高亢嘹亮,在伴奏上又讲求锣鼓套打和帮、打、唱的紧密结合,严谨有度,不乱规矩,故川剧属于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北方系剧种。除需要宽敞的表演舞台外,还需要安置道具空间、化妆空间、伴奏空间,西秦会馆建筑中在戏台两侧设厢房解决。
  再则,由于戏剧表演中对视觉的要求,戏楼与正厅(主看台)是一对必须正对的关系,但是按礼制,大门也必须是正对中轴线开启,因此,在会馆建筑中戏楼和门楼多结合成一体,面街道一侧为门楼,面正厅一侧设戏台。人由此入,则必经戏楼之下的门厅空间钻入,但为了避免这种做法给人的压抑感,在地形多变的巴蜀地区,结合不同地形产生出多种因地制宜的建筑手法,使来人多经戏楼下低矮的空间穿出,豁然直面开阔高敞的广场上,把“一抑再扬”的手法发挥得非常突出。
  戏楼屋顶造型丰富,除普通的悬山顶外,多采用歇山顶,还与入口的“八字”五花山墙组合成丰富错落的屋顶。在西秦会馆中多采用此重檐歇山顶,并在正对戏楼表演区的内顶处利用高起的空间建有藻井,以起共鸣和扩音的作用,使装饰与声学的要求有机结合。
  四、大木作及构造
  西秦会馆建筑多属小式大木作、抬梁式结构,它不用中柱,常在相距五檩的前后立柱上横以过担(即抬担或架梁),用来承托上部的檩或短柱。这种方式多用在规模等级较高,空间要求开敞的正殿、后殿(西秦会馆的正殿、后殿均用抬梁式),它没有中柱的阻碍,使室内布置更为合理。所谓“堂屋有中柱,厅房无中柱”正是这种写照。不过北方梁柱接头的做法是柱乘梁头,梁头乘檩,而川内的作法为柱乘檩,梁头扣入柱卯口内。
  至于出檐,西秦会馆建筑秉袭四川做法仍用挑穿,北方的小式作法是在檐檩上出檐,显然没有川内做法合理。过担(即过梁)普通是最长用五架,一般在过梁下还会用曲栱状过梁(一般多选用本身带有上弯弧度的整木料),它不承重,只是增强构架的整体稳定性,又叫“耍担”。檩挂枋欠子与列子中的横材,在顶上承桷子的是檩挂,在柱中部或下部牵扯列子的是“欠子”(即前面提到的挂子)。檩挂概用圆料,而且檩挂的中间也不用垫板。比较特殊的做法和叫法是在正殿,正脊底下的叫正梁,正梁前的挂枋叫前配梁(或前看梁),后面的是后配梁或后看梁,前后配梁也叫前后挂梁,正梁下面常绘金漆彩画(如洛带广东会馆正脊下绘金粉饰八卦图)。正脊檩叫正梁,这种称谓从老百姓的“择吉日上梁”可看出,而且房屋正梁关系到房屋乃至所居人家的吉凶祸福,因此极受重视。凡上梁之日必为吉日,且梁上包裹红绸,主人摆宴请客,放鞭炮避邪,场面极其隆重热烈。而且讲究正梁的屋架位置是否吻合,绝不可出现正梁与屋架不符之事,这也是考验掌墨师傅手艺的关键时刻。
  五、装饰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无处不在,会馆建筑尤胜于装饰。一则,因为会馆建筑在形制上属于民间建筑,其规模受传统建筑制度的严格限制,那么,为了表现本省财力或势力的强弱,就只有多在建筑装饰的丰富精巧上费尽心机。再则,会馆建筑多由有钱势的商人捐建,在会馆建筑中更多地体现出商人阶层的文化特征和精神追求,带有很强的“俚俗性”,是市民文化的集中体现,所以它不同于封建地主阶级恪守正统礼制,一味遵循传统,处处压抑本性,也不同于士大夫阶层追求趣味高雅,清静淡泊明志,曲高和寡,而是红红火火,洋洋洒洒,极其招摇,自得其乐,无所顾忌。因此,会馆建筑的装饰往往极其铺张,胜过官衙。在装饰题材创作手法上,也更加自由广泛,体现的也多与商人阶层的生活和精神追求有关。
  西秦会馆建筑装饰除具有其他地区会馆建筑装饰的一般特点以外,在题材和手法上都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
  其一,反映出地方人文风貌和自然景观。
  其二,反映出移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是体现中国商人精神追求中优秀的一面。
  自古以来,商业及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国内外大宗物资交流由纯粹国家垄断转化为商人与政府合作,商人阶层积累了巨额的物质财富,商人文化也在结合传统“忠、孝、礼”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忠——忠诚、忠实守信;义——讲义气、重信誉”。作为思想底蕴,在会馆建筑的装饰题材上多有表现忠孝的二十四孝,表现各地方最具忠义精神的人物,如秦人供奉的“刘、关、张”(自贡西秦会馆和张飞庙戏楼枋上有全幅的《忠义堂》木雕)。
  其三,装饰题材多选自民间传说、戏剧故事。
  如《白蛇传》、《水浒》、《西游记》,以及川剧折子戏《赶潘》、《王母献寿》等。西秦会馆在献技楼和金镛、贲鼓二阁楼沿栏板上的208幅木雕中,有以高浮雕手法雕刻的川剧、秦腔演出场景19幅。还有珍禽异兽和奇花名卉,富于浓厚的市民生活气息和吉祥瑞庆的内容。如硬山山墙屋脊处没有悬挂木鱼,就利用这片三角区域饰以砖雕蝙蝠,其寓意为福、富。
  其四建筑装饰部位与内容结合方面的大胆手法。
  一般来讲,官式建筑中,装饰在布局上有一定的规模和准则可循。建筑物的等级和装饰的等级是一致的,装饰题材也是程式化的。会馆建筑中由于装饰题材的市俗化,其结果使其某些程式化的装饰题材也被自由的内容所打破。如成都陕西会馆正厅的重檐歇山式屋顶的四个翼角,常规手法应排列仙人走兽,但此处却由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四组画面所代替。
  其五工艺技法趋向多元化,并饰以色彩。
  西秦会馆有木雕、砖石雕、灰塑、泥塑,注重形象刻画,以写实为主。多采用透雕、镂雕、玲珑雕与浅浮雕、线刻相结合的多层次雕刻手法,形象富丽而繁复,而且善于根据装修部位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工艺表现技法。如屋架、斜撑、挂落等高远之处用通雕或镂空雕法,外观表现精致,有阴影效果,体量感加强,宜于远观。而门窗、屏栏板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细腻入微,宜于近观。
  除一般的白墙,黑漆柱、灰瓦构成南方建筑相对淡雅的色彩装饰风格,巴蜀会馆建筑常在檐下、脊梁等处运用朱色,驼峰、雀替和梁板上装饰浮雕彩画,很多都饰了黄金,富丽堂皇。
  参考文献
  1.《井盐史通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编,1981年8期。
  2.《自贡史话》,雷贞干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3.《自贡盐业与会馆建筑》,宗建,《盐业史研究》1986年第一辑。
  4.《巴蜀历史文化论集》,胡昭曦著,巴蜀书社2002年5月。
  5.《中国自贡盐》,钟长永,黄健、林建宇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6.《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孙晓芬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
  7.《北京的会馆》,汤锦程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
  8.《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刘致平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9.《四川小镇民居精选》,季富政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10.《晋商兴衰史》,张正明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11.《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楼庆西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西秦会馆/郭广岚 宋良曦等著.-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