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会馆商街>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陕西街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中国赊店山陕会馆(建筑):大拜殿与大座殿



















大拜殿和大座殿是一组前厅后殿的建筑。前厅为卷棚顶,是山陕商贾议事与祭拜关圣的场所,称“大拜殿”;后殿为供奉关公神位的场所,称为“大座殿”。
  大拜殿,面阔3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项,上覆以黄绿彩釉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琉璃陶楼,上置麒麟送宝,两侧饰大象送宝。飞檐桃起,四角置风、调、雨、顺四大神将,下悬金铃风铎。四周檐下饰重昂五彩斗拱,气势庄严、宏阔。殿前两侧立两石室式石雕八字墙,高1.9米,宽0.9米,系整块青石雕琢而成。东侧图为“十八学士登瀛洲”。形象的描绘了“十八学士”跋山涉水登瀛洲的路途艰辛和最后的卓越成效。“瀛洲”一词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所以攀登不易。“登瀛洲”寓意入仕位居高坐,也是“学而优则仕”的写照。石雕故事出于《新唐书·褚亮传》,唐太宗李世民为网罗人才,开“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许敬宗等18人为学士,分为三番,讨论典籍、待遇优厚,使18学士好似登临“瀛洲”仙境一般。但后来因为许敬宗支持武则天称帝,有负李世民,被称为佞臣,所以就有了“学士只有17名,不雕佞臣许敬宗”,现在这幅雕面上,我们无论怎样数,也只剩17位学士了。整幅图案,亭台楼阁,山溪淙淙,小桥座座,山峦叠翠,花草丛生,一幅人间仙境跃然雕面,而17学士骑马行走于奇曲山路之间,或隐或藏,神情各异,惟妙惟肖,同时展现出一幅求学成才的艰辛之路。西侧图为“渔樵耕读”。一条山溪湍流而下,过一天成之桥后水面开阔,一渔夫划小舟作打鱼状,依次上行一樵夫背柴行于山间;山坡上牧童骑牛悠然自得;对岸房屋窗口一书生正钻研典籍。图中将书生置于最上方显著位置,充分体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尊儒崇文思想,同时还饰以谐音图案“加官进鹿(禄)”“五子登科”“蜂(封)猴(侯)拜相”“节节高升”等,画面构图巧妙,自然和谐。两幅雕图是绘画与雕刻的艺术完美的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研究价值。拜殿门上额枋高悬光绪十九年(1893)浩生社立“三国一人”匾额,意思是:关公仗义秉忠,实为三国第一人。殿内雕梁画栋,庄严气派,檐、檩、斗拱、额坊、雀替等均有木雕彩绘,宫灯高挂,刺绣洒金维幔、桌饰、绰檐、祭拜供器等应有尽有,极尽豪华奢侈。
  大座殿与大拜殿以垂花门、天沟、铜池相连结,形成了山陕会馆特有的建筑结构:几个房坡的水顺垂花门迎水坡流入下方铜池内,寓“肥水不外流、聚福生财”,同时垂花门上方可以采光,下方铜池内贮满水可用作“消防池”,真是一举三得。显示了当时的能工巧匠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独到和精妙。檐下雀替、斗拱五层次透雕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二十四孝》等的经典故事,也有渲染道教敬神、佛教诵佛、皇帝尊儒的宏大场景和花卉博古图案等。檐下两侧墙壁上嵌同冶二年(1863)“慈禧”皇太后的御笔“龙”“虎”二字碑刻,为会馆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碑高0.42米,宽0.8米,上圆下方,上方正中刻一枚篆体御印章,上刻:“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九个字,左下额题:“同治二年十二月初二日”,右上额题:“慈禧皇太后御笔”。字迹潇洒刚劲,一气贯通。据清史研究专家鉴定,慈禧的字,特别是“龙”“虎”两个字以碑刻的形式出现,这在全国是第一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座殿内,重塑的关公神像气势威武,周仓扶青龙偃月刀,关平捧大印站立左右。
  关公作为三国蜀汉的一员大将,他恪守忠义、至诚至刚而备受历代尊崇,经过1000多年的神化和美化,关公早已从一位历史人物升华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尊道德偶像。山陕商贾在会馆内敬奉关公,一方面想仰仗家乡的这尊千古之神,保佑自己招财进宝,同时也希望以关公“仗义”“秉忠”的精神来树立自己良好的商业文化形象和信誉。
  “一座山陕会馆,半部商文化史。”山陕商贾为敬关公、叙乡谊、通商情而建的山陕会馆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商文化大书。关公所代表的“忠义”和“诚信”的美德,为会馆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芒,使这座会馆超越了“义”与“利”的争辩,打出了“诚信为本”“义中取利”的商业道德宣言,成为商会文化之祖脉,商业规则之源头,商务公开之标本,重信守义之典范。
中国赊店山陕会馆/赵静著.-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