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寻
沧桑篇 古道探秘:蓝桥仙窟

走出蓝桥古镇这块富有灵性的土地,总是有一种抱愧的心理油然而生,总觉得需要在这里向长天大地释放出自己永久的渴念之情。蓝桥驿与蓝桥镇,作为蓝武道上的名驿名镇,又是著名的军事险隘、黄金通道、宗教文化与商贾往来的通道,秦月、汉风、唐雨、宋雪,历史的风尘,使它遗存了太多的人文积淀。历史在这里沉思,文人灵感从这里得到启迪,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曾落足在蓝桥这块被灵山秀水包裹着的莽莽苍苍的土地上。文化因历史而平添姿色,历史也因文化而生机绵延,特别是宗教文化,使这里的山水都修炼成了久远的精灵儿,被诠释和演绎得十分充分,成为一束束璀璨的文化奇葩。
蓝桥周围有许多寺庙、道观、尼庵等宗教场所,唐诗中留下了许多真实而有趣的历史故事。蓝桥街后,就是隋唐时的庵院“玄觉庵”,又名“圆觉庵”,后传为韩湘子的修行之地。自唐时起,这座尼庵就香火旺盛。在男性充盈社会各个角落、占据统治位置的封建社会中,在盛唐弘放、雍容、浪漫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尼庵如一泓清水、一缕春风,为女性构筑了一个感情世界释放的平台。玄觉庵又毗邻蓝桥驿,近水楼台,经古道的贵妇淑女无不趋之若鹜,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同时尼庵也是女性聚会的“沙龙”。唐代宗教寺庙众多,自武则天白马寺出家为尼,后来又一步登天当上了皇后和独一无二的中国女皇帝大周皇帝,从此浮屠兴起。武则天的后裔们,争先恐后地效法她们的老祖宗,唐代的公主后妃们放纵情怀,像太平公主、韦后、上官婉儿等,她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求一种刺激性的生活情趣,多以蓄养男宠为荣。到了开元年间,天下承平日久,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更是放纵得出格。她不愿嫁人,却自愿出家为女道士。实际上玉真公主所居住的道观,其华丽程度,丝毫不亚于皇宫,而自由开放的程度更是皇宫所望尘莫及的。玉真公主放荡形骸,她所居住的地方有玉真观、安国观、山居别馆等数十处。玉真公主的宫观不仅是文人唱和的高层次文化沙龙,也是交际她芙蓉哥哥的场所。唐代风气一向开放,唐代的后妃公主之类,更不会把男女之间的事看得太重。玉真公主身份特殊,气质高贵,虽不是冰清玉洁的世外仙姝,但毕竟出身帝胄,不同凡响,连豪气干云、才华横溢的王维和心雄万丈的李白,也干谒到她的门下,以求得她的荐引而敲开科第之门。唐代读书人盛行干谒之风。唐代科举考试之试卷不糊名,考生平时声望及才能是之评定等级的重要依据,因此产生了“行卷”之风。士子往往带着自己诗赋的选本,写成一卷称为行卷,投献到当时的显达,以及谒荐。如果得到显达的赏识,并向主考官揄扬,及第之事就十拿八稳了。王维就是怀抱琵琶为玉真公主演奏了《郁轮袍》之后,赢得了公主的青睐,第二年,才顺顺当当地进士及第。李白也是四处干谒,最后,也是经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推荐,才被玄宗诏为学士,供奉翰林院。唐时的社会风气一向如此。连倾国倾城的杨贵妃,最初是寿王李瑁的爱妃,被其公公李隆基相中,翁媳之间又不好亲近,杨玉环也只好例行了出家的手续当了女道士,并赐号太真,到开放的道观几年后,方被李三郎(唐玄宗)册封为贵妃,从此山鸡变彩凤,杨玉环一下子由皇子妃变成了母仪天下的国母。由此可见,唐时道观确是比较自由开放的社会场所。唐时,蓝田县境内尼庵达数十处,寺院庙宇达一百二十多处,浮屠之盛,历代无与伦比。直到武宗“会昌灭佛”,下令拆毁天下庙宇,令全国僧尼二十六万多人还俗,宗教寺庙方遭受到历史上的一次大浩劫。但是有趣的是玄觉庵仍作为幸存的尼庵被保护下来。可惜这座庙宇缺少了张生与崔莺莺玫瑰色爱情故事的渲染。风流成性的元稹,也多次经过蓝桥驿玄觉庵,元稹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他自己写成了唐传奇故事中莺莺传,被后来的艺术大师们写成了《西厢记》,成为了传诵千载的历史名剧。而蓝桥驿周围产生与流传的许多爱情悲喜剧,令人惋惜的是少了艺术家的青睐,否则比《西厢记》更为隽永的爱情故事,也许不在蒲东普救寺,而在蓝田玄觉庵了。
蓝桥驿周围的宗教群落充分体现了释道儒三教合一的文化特点。距蓝桥西数公里的王顺山玉皇坪,因其两峰像一个倒翻的马车,又名履车山。山上曾修建有佛寺宝泉寺,为唐时著名的佛教名刹,香火极盛,诗人曾形容宝泉寺“上有百莲池,素葩覆清澜”。可见唐时,这里不仅景色秀美,风光旖旎,而山中水量很大,无数名人雅士慕名而来,览物抒怀,写下了大量的诗篇。诗人杜甫写下了“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的名诗名句。白居易来到这里,如野糜断羁池鱼入海,激情于山水之间,流连忘返激动不已,他“一游五昼夜,欲返尚盘桓”,一气呵成写下了《游悟真寺》一百三十余韵的抒情长诗,至今仍为人传诵。而距王顺山主峰五公里的水沱河风景区,在它的半山腰上,原修有谒仙祠,现已改为孝子祠。相传当年顽劣的王顺在此遇仙人点化,从此悟道修行,结庐孝母,后来羽化成仙。今天孝子祠仍诠释着这段王顺孝母的情节。庙中正殿竖立着一组泥塑,布衣素袄的王顺跪倒在慈母面前,老妪慈眉善目一脸慈爱关切之情,王顺则一脸羞怯面带愧容。正殿两旁的粉墙上彩绘着二十四孝图,其中有王祥卧冰、郭巨孝母、莱子娱亲、曹娥负江等,每组画面都描绘得逼真生动、栩栩如生,将中国的孝道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灵气活脱。
蓝桥镇东蓝溪之南,就是有名的湘子庙与碧天洞,在蓝桥周围的寺庙中,它的知名度最高。这里是道教的第五十五福地,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结庐修行并羽化成仙的地方。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道教盛行的时代。因为道家始祖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于是李唐皇族自认为是老子的后代,毫不客气地将道教算做“本朝家政”,大大地提升了道家和道教的地位。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颁《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自今之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明确规定了男女道士们的地位高于僧尼。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亲注《道德真经》,并把《老子》列入科举中的必考科目。科举必考,所以普天之下的学子谁敢不学,读书人无不把《道德经》读得滚瓜烂熟。连高高在上的天上神仙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韩湘子等八仙,到了唐朝也演变为管理人间百姓民生疾苦冷暖寒热荣辱与共的地八仙了。碧天洞既然是韩湘子的洞府,它的宗教地位自然而然地被拔高,应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蓝桥驿周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有关韩湘子的传奇故事。传说韩湘子是唐代大诗人韩愈的侄孙,自幼父母双亡,由韩愈教养成人。但韩湘子自幼就看破红尘,厌恶仕途,弃官修道,在碧天洞中烧茅炼丹,修真养性。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读书做官走科举之路,一直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途。韩湘子弃官学道,被韩愈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狂悖举动。韩愈训斥湘子,责令他读圣贤书,做忠臣孝子。湘子坦然一笑,说道:
举世都为名利醉,伊于独向道中醒。
他时定是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
韩愈听完湘子吟唱之诗,心中一阵悲凉。常言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韩愈知湘子去意已决,仍不甘心地问湘子“你究竟想干什么”,湘子毫不思索脱口说出一首诗来:
青山云水窟,此地是吾家。后夜流琼液,凌晨咀绛霞。
琴弹碧玉调,炉炼石朱砂。空鼎存金虎,元田养白鸦。
一飘藏世界,三尺斩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好去看仙葩。
韩愈听完诗后,更加悲凉,知湘子学道已心坚似铁,又故意反问道:“你能去开顷刻花吗?”韩湘子不愠不躁,拿出一个花盆,然后盛上一盆土,用盖子盖严,顷刻揭开盖子,只见盆中迎风长出一株枝繁叶茂的牡丹,枝头上鲜艳夺目的牡丹花分明是花中极品“姚黄”与“魏紫”。花的两边系着一副金色对联。上联是“云横秦岭家何在”,下联是“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看到这样的情景,自感回天无力,对湘子学道的事也就不再批评,听之任之了。后来,韩愈因谏迎佛骨一事,惹怒宪宗被贬官潮州,途经蓝关恰遇风雪交加,白雪皑皑迷蒙一片,马畏风雪不肯前行,他想起了千里之外的潮州贬所,不禁悲从心生,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七律一首,随手把湘子两句诗“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的诗句融入了他的诗内。吟完诗后,却看见湘子正迎面走来。湘子劝他的叔爷不必悲伤,劝他弃官学道,但韩愈终不改忠君之志。湘子劝他可慢慢南行,不久皇帝就会下令召他回京。后来,果不出湘子所言,韩愈在潮州待了八个月后,又被迁到袁州作了刺史,不久,宪宗驾崩,穆宗登基,诏令韩愈即刻进京,任国子监祭酒,半年后即被提拔为正四品的兵部侍郎,五十岁死于任上。而韩愈在蓝桥的一系列传奇故事,使碧天洞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美哉,湘子庙!仙哉,碧天洞,一个道教文化的胜地!
蓝桥周围有许多寺庙、道观、尼庵等宗教场所,唐诗中留下了许多真实而有趣的历史故事。蓝桥街后,就是隋唐时的庵院“玄觉庵”,又名“圆觉庵”,后传为韩湘子的修行之地。自唐时起,这座尼庵就香火旺盛。在男性充盈社会各个角落、占据统治位置的封建社会中,在盛唐弘放、雍容、浪漫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尼庵如一泓清水、一缕春风,为女性构筑了一个感情世界释放的平台。玄觉庵又毗邻蓝桥驿,近水楼台,经古道的贵妇淑女无不趋之若鹜,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同时尼庵也是女性聚会的“沙龙”。唐代宗教寺庙众多,自武则天白马寺出家为尼,后来又一步登天当上了皇后和独一无二的中国女皇帝大周皇帝,从此浮屠兴起。武则天的后裔们,争先恐后地效法她们的老祖宗,唐代的公主后妃们放纵情怀,像太平公主、韦后、上官婉儿等,她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求一种刺激性的生活情趣,多以蓄养男宠为荣。到了开元年间,天下承平日久,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更是放纵得出格。她不愿嫁人,却自愿出家为女道士。实际上玉真公主所居住的道观,其华丽程度,丝毫不亚于皇宫,而自由开放的程度更是皇宫所望尘莫及的。玉真公主放荡形骸,她所居住的地方有玉真观、安国观、山居别馆等数十处。玉真公主的宫观不仅是文人唱和的高层次文化沙龙,也是交际她芙蓉哥哥的场所。唐代风气一向开放,唐代的后妃公主之类,更不会把男女之间的事看得太重。玉真公主身份特殊,气质高贵,虽不是冰清玉洁的世外仙姝,但毕竟出身帝胄,不同凡响,连豪气干云、才华横溢的王维和心雄万丈的李白,也干谒到她的门下,以求得她的荐引而敲开科第之门。唐代读书人盛行干谒之风。唐代科举考试之试卷不糊名,考生平时声望及才能是之评定等级的重要依据,因此产生了“行卷”之风。士子往往带着自己诗赋的选本,写成一卷称为行卷,投献到当时的显达,以及谒荐。如果得到显达的赏识,并向主考官揄扬,及第之事就十拿八稳了。王维就是怀抱琵琶为玉真公主演奏了《郁轮袍》之后,赢得了公主的青睐,第二年,才顺顺当当地进士及第。李白也是四处干谒,最后,也是经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推荐,才被玄宗诏为学士,供奉翰林院。唐时的社会风气一向如此。连倾国倾城的杨贵妃,最初是寿王李瑁的爱妃,被其公公李隆基相中,翁媳之间又不好亲近,杨玉环也只好例行了出家的手续当了女道士,并赐号太真,到开放的道观几年后,方被李三郎(唐玄宗)册封为贵妃,从此山鸡变彩凤,杨玉环一下子由皇子妃变成了母仪天下的国母。由此可见,唐时道观确是比较自由开放的社会场所。唐时,蓝田县境内尼庵达数十处,寺院庙宇达一百二十多处,浮屠之盛,历代无与伦比。直到武宗“会昌灭佛”,下令拆毁天下庙宇,令全国僧尼二十六万多人还俗,宗教寺庙方遭受到历史上的一次大浩劫。但是有趣的是玄觉庵仍作为幸存的尼庵被保护下来。可惜这座庙宇缺少了张生与崔莺莺玫瑰色爱情故事的渲染。风流成性的元稹,也多次经过蓝桥驿玄觉庵,元稹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他自己写成了唐传奇故事中莺莺传,被后来的艺术大师们写成了《西厢记》,成为了传诵千载的历史名剧。而蓝桥驿周围产生与流传的许多爱情悲喜剧,令人惋惜的是少了艺术家的青睐,否则比《西厢记》更为隽永的爱情故事,也许不在蒲东普救寺,而在蓝田玄觉庵了。
蓝桥驿周围的宗教群落充分体现了释道儒三教合一的文化特点。距蓝桥西数公里的王顺山玉皇坪,因其两峰像一个倒翻的马车,又名履车山。山上曾修建有佛寺宝泉寺,为唐时著名的佛教名刹,香火极盛,诗人曾形容宝泉寺“上有百莲池,素葩覆清澜”。可见唐时,这里不仅景色秀美,风光旖旎,而山中水量很大,无数名人雅士慕名而来,览物抒怀,写下了大量的诗篇。诗人杜甫写下了“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的名诗名句。白居易来到这里,如野糜断羁池鱼入海,激情于山水之间,流连忘返激动不已,他“一游五昼夜,欲返尚盘桓”,一气呵成写下了《游悟真寺》一百三十余韵的抒情长诗,至今仍为人传诵。而距王顺山主峰五公里的水沱河风景区,在它的半山腰上,原修有谒仙祠,现已改为孝子祠。相传当年顽劣的王顺在此遇仙人点化,从此悟道修行,结庐孝母,后来羽化成仙。今天孝子祠仍诠释着这段王顺孝母的情节。庙中正殿竖立着一组泥塑,布衣素袄的王顺跪倒在慈母面前,老妪慈眉善目一脸慈爱关切之情,王顺则一脸羞怯面带愧容。正殿两旁的粉墙上彩绘着二十四孝图,其中有王祥卧冰、郭巨孝母、莱子娱亲、曹娥负江等,每组画面都描绘得逼真生动、栩栩如生,将中国的孝道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灵气活脱。
蓝桥镇东蓝溪之南,就是有名的湘子庙与碧天洞,在蓝桥周围的寺庙中,它的知名度最高。这里是道教的第五十五福地,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结庐修行并羽化成仙的地方。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道教盛行的时代。因为道家始祖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于是李唐皇族自认为是老子的后代,毫不客气地将道教算做“本朝家政”,大大地提升了道家和道教的地位。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颁《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自今之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明确规定了男女道士们的地位高于僧尼。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亲注《道德真经》,并把《老子》列入科举中的必考科目。科举必考,所以普天之下的学子谁敢不学,读书人无不把《道德经》读得滚瓜烂熟。连高高在上的天上神仙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韩湘子等八仙,到了唐朝也演变为管理人间百姓民生疾苦冷暖寒热荣辱与共的地八仙了。碧天洞既然是韩湘子的洞府,它的宗教地位自然而然地被拔高,应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蓝桥驿周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有关韩湘子的传奇故事。传说韩湘子是唐代大诗人韩愈的侄孙,自幼父母双亡,由韩愈教养成人。但韩湘子自幼就看破红尘,厌恶仕途,弃官修道,在碧天洞中烧茅炼丹,修真养性。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读书做官走科举之路,一直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途。韩湘子弃官学道,被韩愈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狂悖举动。韩愈训斥湘子,责令他读圣贤书,做忠臣孝子。湘子坦然一笑,说道:
举世都为名利醉,伊于独向道中醒。
他时定是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
韩愈听完湘子吟唱之诗,心中一阵悲凉。常言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韩愈知湘子去意已决,仍不甘心地问湘子“你究竟想干什么”,湘子毫不思索脱口说出一首诗来:
青山云水窟,此地是吾家。后夜流琼液,凌晨咀绛霞。
琴弹碧玉调,炉炼石朱砂。空鼎存金虎,元田养白鸦。
一飘藏世界,三尺斩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好去看仙葩。
韩愈听完诗后,更加悲凉,知湘子学道已心坚似铁,又故意反问道:“你能去开顷刻花吗?”韩湘子不愠不躁,拿出一个花盆,然后盛上一盆土,用盖子盖严,顷刻揭开盖子,只见盆中迎风长出一株枝繁叶茂的牡丹,枝头上鲜艳夺目的牡丹花分明是花中极品“姚黄”与“魏紫”。花的两边系着一副金色对联。上联是“云横秦岭家何在”,下联是“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看到这样的情景,自感回天无力,对湘子学道的事也就不再批评,听之任之了。后来,韩愈因谏迎佛骨一事,惹怒宪宗被贬官潮州,途经蓝关恰遇风雪交加,白雪皑皑迷蒙一片,马畏风雪不肯前行,他想起了千里之外的潮州贬所,不禁悲从心生,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七律一首,随手把湘子两句诗“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的诗句融入了他的诗内。吟完诗后,却看见湘子正迎面走来。湘子劝他的叔爷不必悲伤,劝他弃官学道,但韩愈终不改忠君之志。湘子劝他可慢慢南行,不久皇帝就会下令召他回京。后来,果不出湘子所言,韩愈在潮州待了八个月后,又被迁到袁州作了刺史,不久,宪宗驾崩,穆宗登基,诏令韩愈即刻进京,任国子监祭酒,半年后即被提拔为正四品的兵部侍郎,五十岁死于任上。而韩愈在蓝桥的一系列传奇故事,使碧天洞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美哉,湘子庙!仙哉,碧天洞,一个道教文化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