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寻
史海钩沉篇 园林与寺庙:竹篑寺与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蓝田县城南七公里篑山峰巅的竹篑寺两峰之间。篑山亦名天马山、金山,屹立于辋川峪口,乘辋(水)浮灞(河),山势雄险。其西接白鹿(原),东望青泥(关),北瞰县城,南控尤风(岭),素为兵家必争之险隘。《旧图经》载:“黄帝时风后灭蚩尤之众于此。”后世在篑山下建风后祠。佛寺始建于何时,无考。西晋时,这里曾建有伽蓝殿一座,之后,几经兴废。今存寺庙乃重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由李东主持修建。庙宇为四进三院,有天王殿、罗汉殿、菩萨殿与大雄宝殿。寺内铸有七千余斤大铁钟一口,晨钟暮鼓,曾引来十方僧尼参禅拜佛。山巅有东西两寺,香火旺盛,寺外翠柏森森,微风疏竹,百鸟啾啾,不仅是消夏避暑的极好去处,也是有名的佛门清静之地。
文峰塔修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时任蓝田知县顾其言主持修塔,因顾其言丁忧致仕。整个工程于顺治十年(1652年)方竣工,顾其言著有天马山建塔序的碑文。文峰塔建于篑山之巅,为七级六棱砖塔(亦称七级浮图)。雄踞虎视,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蓝田县城地处灞河谷地,鹿原峙左,骊岭踞右,一道川,溜溜天,本已十分狭窄。篑山海拔高度不足900米,其山南有终南山雄踞,东有王顺山、峣山皆高耸入云,篑山高度不及三山之半,西与白鹿原面持平。“箦”者,盛土之筐也,寓意山顶中部低洼,缺乏伟岸英姿,显得十分委琐。自山巅建七级浮图于其上,宝塔屹立马鞍之凹处,状似巨笔直刺云霄,一犀灵光直射斗牛之间,使人气概为之一扬。东西两寺又遍植长松翠柏,望之浓郁一片,与宝塔合成一笔架之势,蓝邑之人呼之为笔架山。自宝塔落成,顿感天地间豁然开朗。宝塔似神笔青锷破空,不断地采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灵脉昭俊彦,星斗焕文章,文峰塔成为了蓝田文脉之塔。登宝塔凭高远眺,只见危峰突峙,王顺山、峣山、终南山环绕四周,成群星拱斗辅佐之相;灞水、蓝水、辋水东西贯穿横亘山前,成众水朝堂之势。邑人常谓,有此宝塔灵山,文峰蔚起,何愁蓝邑不富,家乡不出伟岸英华、俊彦人杰?自寺塔建成,双峰塔影,佛光梵音,引来无数诗人唱吟凭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一首云:
峣篑巍峨秦楚关,三辅屏障百二山。
浮辋乘灞阻天下,俯瞰川原控长安。
诗中将篑山雄踞虎视的位置,写得十分到位。篑山周围又遗存着十分丰富的人文遗存。史前文明中,篑山周围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都印证了蓝田作为华夏文化源头的地位。另外唐时,位于篑山附近的雷家湾坡地,有一个山间平台,即历史上有名的裴迪小台,这里是盛唐诗人王维与诗人裴迪笑傲风月、敲诗炼赋的地方。王维有一首《登裴迪秀才小台》,诗云: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篑山无比壮观的落日暮霭的瑰丽景色,篑山秋景、文人生活情趣亦跃然纸上。
明时,李东又在篑山附近修建了沧州别墅,文人墨客多登临篑山,如断羁之麋流连忘返。篑山附近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称之“文脉”,实名不虚传。同时竹篑寺又是民间聚会消夏避暑的“文化沙龙”。每年农历“六月六”古会,篑山之上游人如织,善男信女登山避暑,参禅拜佛,香火不绝。寺外绿草如茵,野卉飘香,傍晚,晚霞似锦,映红双峰塔影,更显出山光景色无比壮观。凌晨,晨钟破晓,登塔顶观日出,又成为篑山上极为壮观的一景。然而,十年“文革”中,“黄钟抛毁,瓦缶雷鸣”,文峰塔无端被歹徒炸毁,“双峰塔影”、“笔架英姿”、“竹篑晚唱”、“塔顶观日”都成了邑人梦中的奢望。多年来,呼吁建塔之声,如春潮汹涌,一浪高过一浪。
2005年,根据社会贤达及群众的呼吁,以李缠瑞为局长的县林业局制定了修建森林防火瞭望塔的规划,并很快得到了省市林业部门领导的支持,县政协又向政府提出了尽快修复文峰塔的建议案,随之成立了复修文峰塔(森林防火瞭望塔)委员会。在前期论证勘察的基础上,决定修复文峰塔。根据古朴雄浑仿古而不泥古的原则,将建成一座青砖混凝土结构的砖塔。塔高39.9米,直径为13米,塔形为八棱七级,外有佛龛造像,显示佛祖普度众生的主题。整个宝塔由塔刹、塔身、塔基、地宫四部分组成。塔的底层为重檐式,南面辟有一拱形门,门上刻有“文峰宝塔”的题额;八方塔棱都用青砖砌成半圆柱形,每角悬挂风铃,显示出古刹悠悠、古朴雄浑的情趣。塔基周围用汉白玉砌成护栏,整个宝塔显示出庄严与浑厚的格调。塔内采用内折式结构,塔阶沿内壁曲折而上直到塔顶。每层依塔窗眺望,灞水如带、秀岭耸翠、千村炊烟袅袅一览无余,终南美景、鹿原秀色尽收眼底。宝塔顶部塔刹呈宝葫芦瓶状,用青铜制成,整个宝塔显示出雄浑与堂皇之气概。
文峰塔的复修,是蓝田人民翘首期盼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佛界的一件喜事。将文峰宝塔倩影重现于世人面前,不仅可重现古老景点“文脉宝地”、“古刹名塔”的风采,同时宝塔也是关中登高游览之名胜。登塔远眺祖国壮丽河山,可使人自然地涌发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趣来。文峰宝塔的面世,不仅是蓝田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亦是蓝田旅游的新靓点。文峰塔这个盛世中诞生的文化骄子,将进一步更好地焕发出吸引四方游客的无穷魅力。
文峰塔修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时任蓝田知县顾其言主持修塔,因顾其言丁忧致仕。整个工程于顺治十年(1652年)方竣工,顾其言著有天马山建塔序的碑文。文峰塔建于篑山之巅,为七级六棱砖塔(亦称七级浮图)。雄踞虎视,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蓝田县城地处灞河谷地,鹿原峙左,骊岭踞右,一道川,溜溜天,本已十分狭窄。篑山海拔高度不足900米,其山南有终南山雄踞,东有王顺山、峣山皆高耸入云,篑山高度不及三山之半,西与白鹿原面持平。“箦”者,盛土之筐也,寓意山顶中部低洼,缺乏伟岸英姿,显得十分委琐。自山巅建七级浮图于其上,宝塔屹立马鞍之凹处,状似巨笔直刺云霄,一犀灵光直射斗牛之间,使人气概为之一扬。东西两寺又遍植长松翠柏,望之浓郁一片,与宝塔合成一笔架之势,蓝邑之人呼之为笔架山。自宝塔落成,顿感天地间豁然开朗。宝塔似神笔青锷破空,不断地采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灵脉昭俊彦,星斗焕文章,文峰塔成为了蓝田文脉之塔。登宝塔凭高远眺,只见危峰突峙,王顺山、峣山、终南山环绕四周,成群星拱斗辅佐之相;灞水、蓝水、辋水东西贯穿横亘山前,成众水朝堂之势。邑人常谓,有此宝塔灵山,文峰蔚起,何愁蓝邑不富,家乡不出伟岸英华、俊彦人杰?自寺塔建成,双峰塔影,佛光梵音,引来无数诗人唱吟凭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一首云:
峣篑巍峨秦楚关,三辅屏障百二山。
浮辋乘灞阻天下,俯瞰川原控长安。
诗中将篑山雄踞虎视的位置,写得十分到位。篑山周围又遗存着十分丰富的人文遗存。史前文明中,篑山周围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都印证了蓝田作为华夏文化源头的地位。另外唐时,位于篑山附近的雷家湾坡地,有一个山间平台,即历史上有名的裴迪小台,这里是盛唐诗人王维与诗人裴迪笑傲风月、敲诗炼赋的地方。王维有一首《登裴迪秀才小台》,诗云: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篑山无比壮观的落日暮霭的瑰丽景色,篑山秋景、文人生活情趣亦跃然纸上。
明时,李东又在篑山附近修建了沧州别墅,文人墨客多登临篑山,如断羁之麋流连忘返。篑山附近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称之“文脉”,实名不虚传。同时竹篑寺又是民间聚会消夏避暑的“文化沙龙”。每年农历“六月六”古会,篑山之上游人如织,善男信女登山避暑,参禅拜佛,香火不绝。寺外绿草如茵,野卉飘香,傍晚,晚霞似锦,映红双峰塔影,更显出山光景色无比壮观。凌晨,晨钟破晓,登塔顶观日出,又成为篑山上极为壮观的一景。然而,十年“文革”中,“黄钟抛毁,瓦缶雷鸣”,文峰塔无端被歹徒炸毁,“双峰塔影”、“笔架英姿”、“竹篑晚唱”、“塔顶观日”都成了邑人梦中的奢望。多年来,呼吁建塔之声,如春潮汹涌,一浪高过一浪。
2005年,根据社会贤达及群众的呼吁,以李缠瑞为局长的县林业局制定了修建森林防火瞭望塔的规划,并很快得到了省市林业部门领导的支持,县政协又向政府提出了尽快修复文峰塔的建议案,随之成立了复修文峰塔(森林防火瞭望塔)委员会。在前期论证勘察的基础上,决定修复文峰塔。根据古朴雄浑仿古而不泥古的原则,将建成一座青砖混凝土结构的砖塔。塔高39.9米,直径为13米,塔形为八棱七级,外有佛龛造像,显示佛祖普度众生的主题。整个宝塔由塔刹、塔身、塔基、地宫四部分组成。塔的底层为重檐式,南面辟有一拱形门,门上刻有“文峰宝塔”的题额;八方塔棱都用青砖砌成半圆柱形,每角悬挂风铃,显示出古刹悠悠、古朴雄浑的情趣。塔基周围用汉白玉砌成护栏,整个宝塔显示出庄严与浑厚的格调。塔内采用内折式结构,塔阶沿内壁曲折而上直到塔顶。每层依塔窗眺望,灞水如带、秀岭耸翠、千村炊烟袅袅一览无余,终南美景、鹿原秀色尽收眼底。宝塔顶部塔刹呈宝葫芦瓶状,用青铜制成,整个宝塔显示出雄浑与堂皇之气概。
文峰塔的复修,是蓝田人民翘首期盼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佛界的一件喜事。将文峰宝塔倩影重现于世人面前,不仅可重现古老景点“文脉宝地”、“古刹名塔”的风采,同时宝塔也是关中登高游览之名胜。登塔远眺祖国壮丽河山,可使人自然地涌发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趣来。文峰宝塔的面世,不仅是蓝田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亦是蓝田旅游的新靓点。文峰塔这个盛世中诞生的文化骄子,将进一步更好地焕发出吸引四方游客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