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史海钩沉篇 古迹与陵墓:著名驿站与递铺

驿运是中国古代历朝沿袭,由官方经营,网罗全国各地的官办综合运输管理机构。驿运的实施使交通便捷与通畅,它的作用又是通过驿道及沿途星罗棋布的驿站而实施的。因此,驿站是驿运中重要的载体。自春秋战国时起,蓝武道就是秦楚之间重要的军事要道与交通线;秦时,它是大秦帝国九大驰道之一的东南干道;汉时,它是关中通往荆楚的行军要道;后来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明、清等几个朝代的经营和不断的拓展与开发利用,蓝武道上驿站的设施也日趋完善,形成了水陆并用的多孔道交通网。但是,在各个历史时期,由于驿路废置不定,驿站形式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担的驿传内容也随朝代的变更而有所差异。
  唐代的驿站,馆驿设施及制度,是中国驿运史上的黄金时期。当时成为国家驿路(即国道)的蓝武路,作为吴楚咽候、三秦屏障,它的战略位置显得更加突出。唐代典章规定作为国家驿路,每隔三十里即设一驿站。由于地处秦岭腹地,地域险僻,人烟稀少,有的驿站相距小于三十里,有的依村镇而设,驿站间距则大于三十华里。根据史料记载及专家研究人员考证,唐时,由京都长安至蓝田、商州、南阳、邓州、襄阳间,共有大小驿站233处。现仅将蓝武道主干线沿途的主要驿站20余处,简介如下,以供读者了解与参考。
  唐代由长安东南行经蓝田,出蓝田关、武关,至宛、邓间,今西安市辖区一段称为蓝田道,蓝田关在唐代时为上关。根据柳宗元《馆驿使壁记》的记载:“馆驿之制,于千里之内尤重……自灞而南,至于蓝田,其驿六。其蔽曰商州,其关曰武关。”而古长安至蓝田与商州接界处,所置六个驿站,分别为:灞桥驿、蓝田驿、青泥驿、桓公驿、蓝桥驿、蓝溪驿。而翻越秦岭进入商洛后主要驿站有:北川驿、安山驿、仙娥驿、商州驿、四皓驿、洛源驿、棣花驿、桃花驿、桐树馆驿、武关驿、青云驿、阳城驿(富水驿)、商於驿、临湍驿、官军驿、曲河驿、南阳驿等。另外还有山阳县县驿、商南县县驿、洛南县县驿、孝义厅厅驿、镇安县县驿等几个在州、县治中心的驿站。
  灞桥驿 驿临近灞水,即古代霸上之地。灞水原名滋水,秦穆公时更名为灞水,故灞桥驿又称为滋水驿。驿站置驿时间为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此驿为迎来送往之所。古人在此折柳相送别,因此又称灞桥为销魂桥。灞桥驿距长安25华里,距长乐驿15华里,古代留下了许多唱吟的诗句。李白有《霸陵行送别》,诗云:
  送君霸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阁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诗人沈彬有“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张籍有“惆怅灞亭相送去,云中琪树不同攀”的名句。戴叔伦则有《赋得长亭柳》诗: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梁王朱温已控制唐政权,他东归大梁开封时,百官送至长乐驿,而丞相崔胤独送至灞桥驿,自制宴席与温饯别。由此可见灞桥驿在驿路中的重要作用。
  蓝田驿 由灞桥驿东行,经南灞桥,越过横岭30华里,至蓝田驿。蓝田驿准确位置已无考,相传在今华胥镇故京附近。后来,明代秦藩王朱怀埢在此修建有驿馆和园林,作为四时从西安到水陆庵奉祀家佛的休息进餐之所。明末毁于战火,园林风景被毁,故名“故景”,“景京”同音,后世讹传为“故京”。
  青泥驿 从蓝田驿东南行25里,至蓝田县城,青泥驿位于县城南侧北城子所在地(今营上村)。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系北魏所建,并设有青泥军驻守,后设驿站,称青泥驿。唐代车马日行七八十里,故青泥驿为出京后的第一宿处。
  韩(桓)公驿从青泥驿东南行25里,至韩公驿。韩公堆又名桓公堆、成仙岭、愁思堆等。据《晋书》载,桓温征关中,苻健遣子符生、弟苻雄等屯兵于峣柳愁思城以拒温,因名桓公堆,讹“桓”为“韩”。韩公堆处蓝水辋川间,距县城约40里,著名的碧天洞、锡水洞就在其东。桓公驿处于深山腹地之中,大山连绵,四周高峻险要,站立峰顶远眺,西北可望见秦川景物。行旅多凄苦之声,诗人也留下许多描写其雄险的诗词。如白居易《韩公堆寄元九》,诗云:
  韩公堆边涧西头,冷雨凉风拂面秋。
  努力南行少惆怅,江州犹似胜通州。
  诗人崔涤《望韩公堆》诗云:
  韩公堆上望秦川,渺渺关山西接连。
  蓝桥驿 由韩公驿东去15里,至蓝桥驿。此两驿不仅有蓝溪之水相隔,需蓝桥以接通,而且沿途尽是海浪般涌起的大山,久居平川之人,看到这种景象,难免思绪联翩,忧心如焚。蓝桥驿是蓝关古道上最著名的驿站之一,历代均设有驿丞驻守。蓝桥驿位于今蓝桥镇蓝溪谷东北侧一小平地上,此处山谷较为空旷,地势豁然开朗,为宗教胜地,有湘子庙、碧天洞,又有玄觉庵、谒仙祠等遗址,曾被誉为蓝田八景之一,“蓝桥仙窟景无边”的风光旖旎之地。传统戏剧《金碗钗》《蓝桥相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此驿距长安120里地。历代诗人至此,留下了许多绝世佳作。诗人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其十一、十二首云:
  雪覆蓝桥雪满溪,须臾便与碧峰齐。
  风回面市连天合,冻压花枝著水低。
  ——之十一
  寒花带雪遍山腰,著柳冰珠满碧条。
  天色渐明回一望,玉尘随马度蓝桥。
  ——之十二
  唐末诗人韩偓有《早发蓝关》诗:
  关门愁立候鸡鸣,搜景驰魂入杳冥。
  云外日随千里雁,山根霜共一潭星。
  路盘暂见樵人火,栈转时闻驿使铃。
  自问辛勤缘底事,半年驱马傍长亭。
  蓝溪驿 从蓝桥驿南行20余华里,至蓝溪驿。蓝溪驿在蓝田关内,宋时又称玉馆。此驿距京都长安140—150里路程,位于秦岭主峰之下。行二十里至蓝田关,即秦汉峣关所在地。唐代诗人途经蓝溪驿,多有诗作传于后世。诗人张籍《使至蓝溪驿寄太常王丞》有“水没荒桥路,鸦啼古驿楼”的诗句。诗中的“古驿楼”当指蓝溪驿馆舍。诗人钱起则留下《酬元秘书晚出蓝溪见示》之诗,此即为钱起回忆与元稹同游蓝溪之作。
  蓝田关 从蓝溪驿南行20里,至蓝田关(今牧护关附近),入商州境,即秦汉时峣关所在地。蓝田关至长安已170华里,在距蓝田县城90里的秦岭上。据《太平寰宇记》载,唐之蓝田关“在蓝田县东南九十八里”。同书卷二十六又记载,“(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自峣关移徙青泥城(南)侧,改曰青泥关”。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改曰蓝田关。《长安志》所记亦同。《太平寰宇记》卷二又记,“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年)徙复旧所,即今关是也”。由此可知,秦汉时的峣关,到北周明帝时移至蓝田县附近,改名青泥关,北周武帝时称蓝田关,隋炀帝时又改移至旧峣关故地。唐继隋名,亦称蓝田关,位于今商州市牧护关秦岭梁头。
  由于蓝田关地势险峻,唐人留下诸多诗句。其中最著名的有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欧阳詹的《题秦岭》诗、皮日休的《蓝田关铭并序》、五代诗人孟尝的《过秦岭》等诗作。
  北川驿 出蓝田关,经商州七盘坡东南行45里,至北川驿。北川驿距商州北70里,唐置驿所久废。北川驿处于商山腹地之中,为过秦岭后第一驿站。
  安山驿 过北川驿行30里地至安山,唐时在此设置安山驿。山下有紫榆涧。清《一统志》商州卷“关隘·桃花驿”条记载:“安山驿在州五十里,……皆唐置,久废。”
  仙娥驿 由安山驿经麻涧东去40里至仙娥驿。清《一统志》商州卷“山川·熊耳山”条记载:“《括地志》,山在上洛县西四十里。州志,两峰插汉,以形似名;丹江经此,谓之麻涧。”又“丹水”条:“(丹水)源出州西北。……商州志记,水出秦岭之邪息涧,……东南流三十里至大商原……又东南三十里经麻涧,曰麻涧河。又东南十里经仙娥驿。”即仙娥驿位于麻涧街东南10里处,距商州30里。据唐代诗人描述,仙娥驿一带风景秀丽。白居易《仙娥峰下作》云:
  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
  韩琮《题商山店》诗云:
  商山驿路几经过,未到仙娥见谢娥。
  红锦机头抛皓腕,绿云鬟下送横波。
  佯嗔阿母留宾客,暗为王孙换绮罗。
  碧涧门前一条水,岂知平地有天河。
  李日新《题仙娥驿》诗云:
  商山食店太悠悠,陈黯鎚锣古案头。
  更有台中牛肉炙,尚盘数脔紫光球。
  李日新的诗意虽是讽刺仙娥驿食品制作不佳,但一个位于商山丛中的驿站,能有白面饼子、熏牛肉供应过往行人,应该说已是很难得了。
  由仙娥驿东去至商州城,商州城有馆有驿,以接待过往使臣、官员。白居易《发商州诗》云:“商州馆里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
  商州至长安的驿程,各书记载不一。《通典》“京兆郡”及“上洛郡”条记为300里。《陕西南山谷口记》引《道路考》,蓝田县至商州225里,加上蓝田至长安80里,则为305里。《元和郡县志》“京兆府”条记为260里。《九域志》雍州卷记为265里,商州卷记为280里。《资治通鉴》卷223胡三省《注》记为281里。盖历代线路有局部改移,故里程有异,大体以300里(折合今150公里)为准。
  四皓驿 在商州城附近。四皓驿一名见《全唐诗》窦庠《四皓驿听琴送王师简归湖南使幕》诗,称为山馆。此驿距长安305华里,距商州5华里。
  洛源驿 由四皓驿东去40里,至洛源驿。洛源驿东10里丹水上有洛源桥。洛源驿一名见《全唐诗》雍陶《洛源驿戏题》。《太平广记》卷一五三“崔朴”条记载,建中初(780—783年)杨炎贬道州司户,途经蓝田县、韩公驿,“至商於洛源驿,马乏”。洛源驿距四皓驿45里路程,距京都长安350里,距商州州城50华里。
  棣花驿 经洛源驿东去20里,为棣花驿。棣花驿是商山路上的重要驿站,此地以多棣花而得名,又出兰蕙。在棣花驿有佛教名寺昙花庵,寺侧有13级宝塔一座。历史上宋金时,棣花驿为南宋与金国的分界线。白居易有《棣花驿兄杨八题梦兄弟诗》。《全唐诗》另有雍裕之《宿棣花馆闻雁》诗云:“不堪旅宿棣花馆”。棣花驿附近有棣花山。清《一统志》商州卷“山川·棣花山”条记载:“在州东七十里,以山多棣花得名”。70里正是两驿(洛源驿、棣花驿)的驿程。此驿距长安370里路程。棣花驿又东20里,为唐之商洛县(今丹凤县西古城村)。由商洛县东南行,经桃花驿、层峰驿至武关。
  桃花驿 桃花驿位于龙驹寨中部的桃花铺,与周公寨南北对峙,系丹凤境内名山。相传五代末期赵匡胤义弟郑子明在此打瓜招亲,与陶三春结为伉俪。后人为纪念巾帼英雄陶三春,遂在该村遍植桃树,而陶花铺亦改名为桃花铺。唐时置桃花驿。据清《一统志》商州卷“关隘”目记载:“桃花驿在商州东一百三十里,唐置,久废。”即桃花驿在商洛县东40里。《读史方舆纪要》卷5五四“商州·武关”条引《舆程记》:“自武关西北行,五十里至桃花铺。”即唐代桃花驿所在地。盖此地多桃树,故以桃花名驿。桃花驿距长安430里,距棣花驿60里驿程。
  层峰驿 层峰驿是商山道上的著名驿站,位于甪山的两座山峰下,双峰如笋似塔,直插云霄,远近都可以看见,驿因此而得名层峰驿。相传李自成曾在此打造盔甲。因驿馆内有一株硕大而古老的桐树,又名桐树驿。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韩愈都先后途经层峰驿,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古老的桐树曾倾听过他们的喜怒哀乐。韩愈《题层峰驿梁》序云:“去岁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杜牧《将出关宿层峰驿诗》云:“孤驿在重阻,云根掩柴扉。……明日武关外,梦魂老远飞。”从题诗及诗句,可以看出层峰驿在武关内(西北),不在今商南县境内的皂角铺一带(有此一说)。
  据香港学者严耕望教授考证,层峰驿又名桐树馆驿。白居易有《桐树馆重题》及《商山路驿(应为“梧”字之误)桐树昔与微之前后提名处》等使题。元稹《桐孙诗》自序云:“元和五年(810年),余贬椽江陵,三月十四日宿层峰驿馆。山月晓时,见桐花满地,因有八韵寄白翰林诗。当时草蹙,因题旧诗,仍赋《桐孙诗》一绝。”由此可知层峰驿中桐树甚壮,元稹两度赋诗寄白居易。对照白居易《桐孙馆重题》诗,则知桐树馆驿即层峰驿。层峰驿距长安约445~455里旅程,距商州约150里。
  武关驿 武关驿为关中的南大门,即“关门不锁也犹开”之三秦要塞。春秋时武关已具规模,关东吊桥岭有一段“秦楚分界墙”。历代屡毁屡修,石破天惊的历史故事多次在此发生。楚怀王被执于武关,囚秦而死;周亚夫出关平定“七国之乱”;桓温北伐,大型争战多次发生;绿林、赤眉、黄巢、李闯、白莲教、太平军俱多次出入武关而征战。唐贞观二年(628年)定武关为次路驿。唐武关在层峰驿东不足一日之程处。《隋书·地理志》记载,上洛郡商洛县有关官。《通典》卷一七五亦云商州“有武关”。而《唐六典》卷六《刑部》中的上、中、下二十六关,则无武关,这是因为玄宗开元盛世,天下天平,武关无设官置吏的必要,仅设武关驿。《宝刻丛编》卷一有《唐修武关驿记》。武关驿距长安480里,距层峰驿25~35里行程。
  青云驿 出武关东行30余里,即至青云驿。青云驿位于商南县城西40里处,即今清油河所在地。相传江南士子蒋吉进京赶考宿在此驿,梦中得神人点化,后一试而中,由此平步青云。后读书人皆爱青云驿驿名寓意,多投宿青云驿,一扫孤凄寂寞之情,由驿名而憧憬着自己,科场的春风得意的美好前程。青云驿为出武关后的第一驿,吴融《宿青云驿》诗云:
  苍黄负谴走商颜,保得微躬出武关。
  今夜青云驿前月,伴吟应到落西山。
  由青云驿东南行,经分水岭至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分水岭在商南县西10里,“其水分东西二支流”,西为清油河,东为县河支流。青云驿距长安510里路程。
  阳城驿 因元稹诗亦名富水驿(也称富春驿)。阳城驿所在地富水镇,是出陕入秦第一镇,阳城驿是六百里商於道上最著名的驿站之一。它南衔豫楚,北通秦陇,巍峨绵亘的秦岭到此山势变得低矮,峰峦隐去,岗峦显现,景色十分优美。史载:晋统三国后,因此地处龙王尖之阳,称之为“阳城”,阳城置驿而称阳城驿。唐元和五年,诗人元稹被贬江陵途经阳城驿,发现驿名与唐德宗时著名忠臣阳城名讳相同,提出要为贤者讳,不应用他的名字作驿名,于是元稹写下了八百言的古体诗《阳城驿》,诗云:
  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公殁已久,感我泪交流。
  昔公孝父母,行与曾闵俦。既孤善兄弟,兄弟和且柔。
  ……
  今来过此驿,若吊汩罗洲。祠曹讳羊祜,此驿何不侔。
  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此名有深意,蔽贤天所尤。
  吾闻玄元教,日月冥九幽。幽阴蔽翳者,永为幽翳囚。
  后来,诗人白居易也赞同元稹的看法,建议把阳城驿改为避贤邮。商州地方官也觉得叫阳城驿,似乎显得对忠臣不够尊重,于是改阳城驿为富水驿,意取两水相夹水富土沃之意。后来诗人杜牧写下了《商山富水驿》之诗,到了宋代王禹偁又写下了《不见阳城驿》的诗,提出应发扬阳城刚直不阿乐于清贫的精神,保留阳城驿原驿名。一个小小的驿名,引起唐宋几位文坛大腕的争议,实属罕见。
  富水驿位于陕西、河南两省交界处,即今商南县富水镇。吴融《富水驿东楹有人题诗》称“秦山楚水两乖张”,意即此。清《一统志》商州卷“关隘”目:“富水堡在商南县东二十五里(《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四“商州商南县汉王城”条作三十一里),唐时置富水驿。……其地有古城遗址。”阳城驿距长安约550里。
  富水驿东去,经唐代的内乡县至邓州,此为唐代的长安—商州—邓州驿路。由陕西进入河南境内,尚有商於驿、临湍驿、官军驿、南阳驿等驿馆。
  商於驿 关于商於驿的设置地点,严耕望教授根据《通典》卷一七七“邓州内乡县”条及《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二“邓州内乡县”条所记,认为内乡有商於驿。而《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四“商州安山驿”条说“商於驿在州西五里,皆唐置”。此驿的位置有待进一步考证。
  临湍驿 距长安865里。
  官军驿 距长安905里。
  曲河驿 距长安970~980里。
  南阳驿 距长安1000~1110里。
  宋、元、明时期,商州道非驿路。
  清代的主干路称官马大道,支线称官马支路,商州官马支路即其一。凡列为官马支路的,沿线州、县、厅皆置驿,且配备驿马、递马、杠夫,专为接送官员、转运官物所用。另于州、县、厅治所设宗铺(又称在城铺),再由总铺四出,每隔10里、15里或20~30里左右置递铺,专责传送公文邸报。据1993年《商洛地区交通志》“第三篇运输”“第一节驿递设置”记载,清代商州境内的驿站、递铺设置如下:
  驿 站
  (一)商州州驿。南至山阳县驿120里,北至洛南县驿90里。
  《商州续志》:驿马原本10匹,马夫5名。后经裁拨,只存马4匹,马夫2名。乾隆二十一年,拨给肃州马1匹,实际上驿马仅3匹,马夫,名半(查《大清会典》配驿马4匹,马夫2名,与《续志》不符)。
  (二)山阳县县驿。南至湖北郧西界120里。
  《商州总志》:驿马驿骡4匹头,马夫3名。后经裁拨,据《大清会典》记载,只存马2匹,马夫2名。
  (三)商南县县驿。西至商州界50里,西北至洛南界43里,西南至山阳界140里。《大清会典》记载,有驿马2匹,马夫1名。
  (四)洛南县县驿。东北至潼关驿150里。《商州总志》记载,有驿马3匹,马夫1名半。内拨边塘马2匹,马夫1名。
  查《县志》记载,乾隆七年,奉文加增马1匹,马夫半名。另据《大清会典》记载,有递马1匹,马夫半名。
  (五)孝义厅厅驿。乾隆四十八年置厅。北至咸宁县(西安府附廓县)240里,东至蓝田界250里,南至镇安县35里。《孝义厅志》:有递马2匹,马夫1名。
  (六)镇安县县驿。南至洵阳县280里。《大清会典》:有马4匹,马夫1名。
  递 铺
  商州间递铺
  州城内设在城铺。
  1.商州、蓝田界间:商州西10里十里铺;又10里胭脂关铺;又10里仙人铺;又15里麻涧铺;又15里泥峪铺;又15里大商塬铺;又15里秦岭铺;又10里郭家店铺;又20里牧户关铺;又20里蓝田县新店铺。
  2.商州、商南间:商州在城铺东15里梁家铺;又20里夜村铺;又20里棣花铺;又20里商洛铺;又20里龙驹寨铺;又20里资峪铺;又20里桃花铺;又20里铁峪铺;又20里寺底铺;又20里武关铺;又10里至商南县四道岭铺;又10里头道岭铺;又10里清油河浦;又10里失马寨铺;又10里皂角铺;又10里商南县在城铺(在县治前)。
  3.商州、山阳间:商州在城铺南20里至宽坪铺;又20里南石铺;又20里上关坊铺;又30里至山阳县下关坊铺;又30里山阳县在城铺。
  4.商州、洛南间:商州在城铺北15里至黄沙岭铺;又15里板桥铺;又15里岔口铺;又15里回车铺;又10里药子岭铺;又10里柳林铺;又10里洛南县在城铺。
  5.洛南、华阴间:洛南在城铺北30里至柴峪铺;又30里石家坡铺;又30里黑张铺;又20里太峪岭铺;又20里太峪口铺;又20里华阴县在城铺。
  又柴峪岭东30里至禹坪铺;又30里至三要岭铺。
  6.山阳、镇安间:山阳在城铺西20里至铜峪铺;又20里钝犁沟铺;又20里牛耳川铺;又20里九里坪铺;又20里镇安县沙胡岭铺;又25里戴家铺;又25里石瓮铺;又25里黄龙铺;又20里草庙铺;又20里镇安县在城铺。
  7.镇安、孝义厅间:镇安县在城铺北20里至木瓜园铺;又20里云盖寺铺;又30里小庙子铺;又30里栗园铺;又20里孝义厅在城铺。
  8.镇安、洵阳间:镇安在城铺南35里至茅坪铺;又35里青铜关铺;又25里梅花铺;又25里至洵阳县境内下茅坪铺。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