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宋代商人家庭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后记

时光在指缝间悄悄地流走,了无声息,唯有记忆在时光的倒影中渐渐清晰起来。眼前的这本书稿不仅记录了读博的日子,也让我回想起十几年前的求学时光。
  读硕士研究生之前,无论是通史课还是选修课,都没有听过导师的讲解,偶然间谈及此事,当时上下届的同学都说这是一个遗憾。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决定弥补这个遗憾,带着事先“深思熟虑”的问题忐忑地敲开了导师的家门,没想到导师谦和地与我聊起了历史,没想到之后导师能够接纳我为开门弟子,探索历史之门就此打开。在我的记忆中,读硕士研究生的三年是快乐的。导师对待弟子常常是和颜悦色,书确是读了一些,但“偷懒”的事情也做了不少。由于师母的说情,每每又能逃脱“责罚”,因而读书求学自然也就不是什么苦差。是在毕业后多年,才渐渐地悟出,当年导师的治学态度与治史方法已经不知不觉中影响了自己很多,也让我受益很多;也是在毕业后多年,我才更加后悔,为什么当时浅尝辄止,没有向导师取得“真经”呢。无奈,时光不能重来。
  命运垂青,给了我这个弥补缺憾的机会。时隔多年,我又回到了导师门下,做了他的博士研究生的开门弟子。导师收我为“徒”,想必是经过一番思量的,毕竟我离开史学这块园地一段时间了,能不能重拾起来,并且开辟一片自己的苗圃,不仅仅是我,也是导师的一份担忧。好在我有自知之明,总算没有给导师惹大麻烦。已过而立之年依然在求学问路,别人或以为苦,我却常以此为幸事。有时论文写得不够好,心理反倒希望导师“骂”一顿,借此找找被人管的“幸福”。可导师依然谦和,依旧没有骂我,只是平和地指出下一步修改的意见。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困惑之时常常向导师“求援”,导师的点拨每每使我拾获“新得”。几年的读博时光,我就这样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导师的付出,师恩未报又添一重。
  在书稿的写作过程中,许多师友给了我热情的帮扶,使我在求学的路上走得更稳、更扎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兰兮老师、云南大学吴晓亮老师、首都师范大学李华瑞老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孙继民老师和杨倩描老师、河北师范大学秦进才老师,以及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的几位老师就文稿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老同学师兄谷更有博士、师妹高楠博士自始至终关心论文的写作,给予了许多真诚的帮扶与鼓励,时常让我感到贴心般的温暖。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我常常自嘲地说,读博士是“全家总动员”,事实上果真如此。从考博到读博前后四五年的时间,家人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一辈子的从教生涯使母亲心觉“光荣”地承担起照料孩子的担子,好让女儿毫不分心地再多学一点。爱人段占东读博比我早,一句“还是你读吧,你更需要”,便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做了我的陪读。瑞儿两岁多时,我开始准备考博,可以说我的学业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我是幸福的,有了温馨的家,有了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我才学得从容。
  如今这份“作业”算是可以拿出来了,但自知与大家的期许还有距离。书稿付梓只是对读博日子的一份简短汇报,前方求学之路依然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师友亲人的关爱,我相信前方的路上还会有新的收获。
  这本书也是笔者承担的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家与宋代商人的生活空间研究”(项目编号HB12LS002)的阶段性成果,得到军械工程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基金资助出版,特志。
  田欣
  2012年9月25日
宋代商人家庭/田欣 著.-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