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关西重镇——眉县齐镇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一、农业发展


齐镇作为关西商业重镇是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的,农业的优先发展带来了齐镇工商业的繁荣。
  (一)农业
  1.先进的耕作技术
  据古农书记载,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关中人已实行“茬、新余(积蓄地力)”轮歇耕作制,后来发展到“息、劳更替”轮作倒茬耕作制。
  而齐镇人民从台塬结合的实际出发,在浅山丘陵区,以粮食和经济作物单做、生物养田为主;在黄土台塬区,作物布局以粮食为主,粮食中以小麦为主,小麦中以正茬为主;在河谷阶地区,实行粮食、经济作物并重的布局。在有限的耕地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夏秋粮食产量都有很大的增长。
  2.粮食作物
  小麦 齐镇自古形成了以小麦为主的种植格局。民国时,小麦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民国十九年(1930),亩产20公斤,当时整个眉县总产仅108000公斤。民国二十四年亩产100公斤。
  玉米 古称“包谷”,明末由西番引种,1905年后引种关中。玉米是个“水罐罐”庄稼。民国以前,在风调雨顺年份亩产上石(400市斤左右);干旱年份收获很少,甚至有种无收。民国十九年,眉县玉米总产仅4万公斤。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年,全县种植玉米4万多亩,收4万多石。
  水稻 相传大禹率众,曾疏泾水、渭水,播百谷,稻始列为“五谷”。齐镇得石头河水之利。明万历时,眉县有稻田1269亩,大多数分布在渭水及石头河、霸王河、西沙河、汤峪河等流域。民国十九年,种植水稻850亩,亩产100公斤。
  杂粮 当地种植的杂粮主要有高粱、大麦、糜谷、豆类、薯类、荞麦等,历朝历代,其面积和产量变化很大。
  高粱始于先秦,历代分别名为黄粱、*(左黍右舀)黍、红秫、芦祭、高粱等18个名称,现今农民称“稻黍”,是酿酒的主要原料。相传唐天宝年间,齐镇就有“烧房”(酿酒作坊),以高粱、大麦、豌豆为原料,取太白山雪水酿成太白酒。
  豆类古时主要作为倒茬和饲料作物,主要有豌豆、大豆、小豆、黑豆、扁豆等。糜谷、薯类、大麦、荞麦等杂粮较耐旱,但产量低而不稳,在广种薄收的古老耕作制度中占有一定地位。
  3.农业特产
  积谷寺大米 积谷寺村位于斜峪关口的石头河流域东岸,稻田多为淹淤型黄泥田。每天傍晚,关口吹起出山风,直至翌日10点左右才息,大树小树,被山风吹得均向北倾斜30多度,且昼夜温差较大。这一特殊的小气候,对水稻生育和养分积累很有利。当地所产的大米米质硬,蛋白质含量高,米粒较一般米长四分之一,颜色洁白、清亮,煮而不糊,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隋唐时期是主贡京城长安的贡品。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出逃来陕,眉籍户部主事王步瀛从家乡眉县调运了积谷寺大米为其膳用,慈禧食用后感觉好,比宫廷膳房的大米好出许多,遂下令将积谷寺大米定为朝廷贡米。现在逢年过节,方圆几十里的群众用小麦、玉米等前往兑换。积谷寺稻田面积长期保持在3500亩左右,多为“倒拉毛”、“白杆子”等传统品种。
  油菜 公元2世纪的《通俗文》载:“芸苔谓胡菜,籽可榨油。”但其产量低,出油率不高,多与荞麦混种,当做倒茬作物。民国二十八年(1939),眉县种植油菜22148亩,平均亩产63.3公斤。据一些老年人回忆,像这样的好年成很少,多数年份一亩土菜子收五六十斤,有的只打二三十斤。
  棉花 古称“古贝”,始于宋,广于明。明代嘉靖年间“眉县征纳布3598匹,为关中主要产棉县之一”。
  (二)农具制作
  齐家寨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人们“靠山吃山”,发展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使齐镇的土特产品名目繁多,各种各样,最有名气的首推木杈、牛轭头、簸箕等。
  簸箕 制作簸箕的主要材料是柳条,采自秦岭山区的小叶柳树,簸箕的前端(称舌头)为柳木、野来子木、绿青蛙木所制,经剥皮、浸泡、蒸条、整理、捆把、划篾、排篾、编织、收边整形、晾晒等工序制成。除成品晾晒外,其他工序一律在半地下的窑内操作。簸箕呈方形,宽约2.5尺,高5寸,共用柳条120根。其特点是底平、形方、硬帮、条子匀,绳子扎得牢,边子缠得紧,反扣地上能站人,坚固耐用。
  木杈 在本地及其周围地区生产已有200年之久,开始于冯氏家族,流传至今,成为传统手工产品,现在井沟村大多数农户都会做杈。做杈的材料多采取山中的野生灌木,如然子、松子、八木等,柔韧坚固,一般用来做杈齿,椿木做中档,降龙木做把。杈的制作工艺复杂,做成一个杈需完成60多道工序,其独特之处是用锯末燃文火烘烤,进行热加工,掌握火候是其最关键的一环。其制作过程主要经过(烘烤)刮皮、弯形、晒干、整形、粗刨、细刨、组合、缠筋等工序,方可做成。其特点是呈方形,前略宽,齿长3.12尺,中档1.2尺,档前齿长1.5尺,齿距约10公分,牛筋扎齿于档,齿光匀称,粗细一致,不弯不翘,平整锐利,坚固耐用。
  牛轭头 系用山中的松树杈加工而成,优点是结实耐用,平整光滑,张口角度合适,为本地民间手工艺优质产品。
  扫帚 齐镇山中产毛竹,其特点是竿黄、芒长,当地群众每年都要上山割扫帚,扎成的成品扫帚高6~7尺,中为竹篾圈,圈的上下用椴树皮扎缠,坚固耐用,每把重6~7斤。扎成的扫帚除满足本地群众需要外,还大量销往泾阳、三原、富平、永寿、兰州、青岛、西宁、汉口、山西、河南等地,享誉省内外。
关西重镇——眉县齐镇/卢文远,王新秦主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