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蓝关古道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沧桑篇 古道探秘:暮访黑龙口


车抵黑龙口,天已薄暮。
  短短的一小时,桑塔纳飞驰电掣,我们一行仿佛乘着飞毯的阿拉丁,刹那间已翻越秦岭,从黄河水系来到了长江水系丹江源头,流峪河与七盘河交汇处的黑龙口镇。这里是“六百里商于路,物华如近蜀”的岭南小镇,地属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的结合部。它兼中国北方之旷野,融南方之灵秀,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明显的气候垂直差异和植被垂直差异,造成了南北过度植被景观十分绚丽。黑龙镇就坐落在青山翠嶂的绿色怀抱之中。镇四周群山逶迤,沟壑纵横,一片葱茏。
  入镇,此时金色的暮霭,被阳光调和得透闪发亮,阳光无遮拦地泼洒在四周山峰的绿色植被上,依稀可见树丛中那缓慢的渗透着涌动着的光波晕圈。由于临近傍晚,小贩的叫卖声、市井的喧闹声,渐渐趋于平静。暮霭与炊烟、烟村与沃野,正奏响出农家田园牧歌式的情趣来。
  “近乡情更怯”。每次到黑龙口,我平静的心灵深处总是不断地激荡出情感的波澜。黑龙口是我儿时的乐园,每次随母亲归宁,来到黑龙口外婆家,我常常如断羁之麋,一直疯在流峪河与七盘河的河滩上。河滩上那无数晃动着鸣叫的鸟儿,滑腻如油的鲶鱼,骄横不可一世的螃蟹,还有那一年四季风景变幻所带来的愉悦之情,使丹江成为了我儿时的乐园。每次回家我总是哭闹着不愿上车,总是在大人的责骂和劝告中,才恋恋不舍地回到蓝田。
  我正是在外婆家,从大人的口中,才领略了黑龙口镇的来历,以及有关黑龙口那美丽的传说故事。相传古时,黑龙口这里是一个龙潭,潭内生活着一条黑龙,这条黑龙同老百姓关系十分密切,它常常及时行雨,给老百姓带来风调雨顺的好日子。然而,蜷伏在秦岭北麓深潭中的一条黄色孽龙,它觊觎善心的黑龙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位置。一日,这条黄龙从秦岭北腾云驾雾,呼啸而来。刹那间大雨如注,雷电交加,山洪似万头凶猛的野兽,淹没了周围的村庄,冲毁了万顷良田,吞噬了许多鲜活的生命。善良的黑龙见状,怒不可遏,只见它从潭中冲天一跃,如飞箭般直刺云霄。此时,老百姓看见天空中,一黑一黄两个巨龙,鳞张爪腾,撕打追咬在一起,三天三夜,直打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黄龙终是作恶,从气概上已先逊一筹。老百姓又大叫“黑龙胜”,使黄龙心里更怯。黑龙则愈战愈勇。黄龙渐渐不支,丢掉了许多残鳞败甲,狼狈地逃回秦岭以北,从此,再也不敢作恶。黑龙得胜回潭。四乡八岭的群众,不约而同蜂拥而来,焚香燃烛,敬谢黑龙,黑龙口也因此而得名。从地形看,黑龙口处于南北两山对峙之中,其中一山恰如一条丰腴威武、爪腾鳞张的巨龙,低着头张着大嘴正在潭中急切饮水,这正是人们心目中传说的英雄黑龙,所以当地人民将黑龙低头饮水的地方,命名为黑龙口。
  黑龙口镇乃蓝关古道翻越秦岭后的第一古镇,位于秦汉峣关之下,据关隘仅十余公里,位近关铺,地跨秦楚,素为兵家常争之地,自春秋以来,一直是关中通往宛、洛的关口要道,因此,在这里发生过多次腥风血雨的厮杀。据清光绪年间《蓝田县志》记载:“秦二世二年(前207年)沛公入武关、绕峣关、逾篑山与秦军战于蓝田南,后屯兵灞上。秦三世子婴肉袒以降”。而文中提到的峣关的概念,是当时二世已派兵驻峣关据险而守,而峣关据于秦岭巅峰之上,十分险峻,而关前山路崎岖难行,仄径处道不容骑,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沛公刘邦见秦兵防守森严,听从了谋士张良之计,一面正面佯攻峣关,一面又遣使用重金收买守将。另一路分兵越秦岭从流峪张家坪出山,越过篑山后,战秦兵于蓝田南,后又据白鹿原,屯兵灞上之地,迫使秦三世子婴投降。后人在黑龙口的崖壁上曾刻有“汉高祖分兵处”的字样。后来,这些遗迹已被岁月的风雨所淹没,字迹今已荡然无存,惜哉!
  清代商籍诗人王时叙就沛公分兵一事曾吟诗一首:
  山口从来号黑龙,途通西北当此冲。
  分兵刘季人知否,酒卖街头醉老翁。
  黑龙口镇由于位于秦岭以南长江水系之中,山多但并不危岩耸天,其东部的蟒岭、流峪、鹘岭、新开岭、太华山五岭相连,呈掌状扇形向东倾斜,形成了峰峦竞秀、山清水秀的岭南风貌,引得无数文人垂青、雅士览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将商洛山水点缀得无比壮美灵秀,绚丽多彩。
  晚唐诗人曹松当年从商山经过准备过蓝关,听到山涧泉水流动声音很美,写了一首《商山夜闻泉》,诗云:
  泻月声不断,坐来心益闲。无人知落处,万木冷空山。
  远忆云容外,犹疑石缝间。那辞通曙听,明日度蓝关。
  诗人由于爱听商州的泉声,而干脆不休息了,准备在月光下走过蓝关。诗中所表达的这个夜过的地方不是黑龙口,也是离黑龙口不远的山道上。
  还有不少的诗人,他们都是以黑龙口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为题材,写下了大量的诗句。五代诗人孟尝翻越秦岭至黑龙口,曾留下《过秦岭》诗一首:
  古今传此岭,高下势峥嵘。安得青山在,化为平地行。
  苍苔留虎迹,碧树障溪声。欲过一回首,踟蹰无限情。
  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发商州》、钱起的《秦岭》、杜牧的《入商山》、清代宫献瑶的《过秦岭》等,均将黑龙口周围的山水写得灵气活脱,十分到位。
  五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东移,至宋、元、明、清之时,古长安已失去了国都地位,商州道亦失去国家驿路的位置,但作为间道依然商旅不绝。民国时期,1936年,西荆(西安至荆紫关)公路的贯通,解放后,312国道又贯通境内,黑龙口镇的区位优势愈加明显。今天的黑龙口楼房林立,商贸繁荣,昔日的山区小镇已东扩至小商塬,西到赵湾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山区市场经济已十分活跃,水泥路四通八达,水电路三通,为黑龙口镇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特色农业的兴起,自然有色矿产铅、锌、金为主的资源的开发,商贸,劳务输出,给黑龙口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晚,我们一行登上一座小山,鸟瞰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只见万点灯火将古镇照耀得通红透亮,一片灿烂。万家闪烁的灯火使我忽然间想起魏武帝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正是今日的改革开放中黑龙口的古镇形象。
  黑龙口镇也正像中国改革开放天幕下,群星闪烁的星空中,一颗璀璨闪亮的明星,它正在释放出已久积蓄的能量,并以浓墨重彩谱写出黑龙口历史上最为绚丽的新篇章。黑龙口正像那腾云驾雾破空而出的黑龙,将在祖国天幕下,不断地崛起、腾飞,扶摇直上……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