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沧桑篇 古道探秘:黯然层峰驿


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
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
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
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韩愈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韩愈从袁州任上回归长安,道经层峰驿时哀悼去岁早夭的小女而作。此前一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潮州,不仅自己差点掉了脑袋,被勒令离京,而且连累了病中十二岁的女儿韩孥也遭谴逐。韩愈一家被逐出长安,匆匆地进入了山高水险的蓝关古道。由于日夜兼程,一路上跋涉颠簸,韩孥担惊受怕,身体又弱,结果死于层峰驿中。当时韩愈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官场遭贬,又值皇帝盛怒,沿途不仅无人眷顾,而且连女儿棺木也成了问题。韩愈一介文人,束手无策,只好用几块树皮、几道藤条缠绕几箍,将女儿草草掩埋于层峰驿的山脚下。后来,韩愈来到潮州任上,受到佛教大颠禅师点化,开始对佛教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以主偏执的态度。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驾崩,穆宗继位,一代文宗韩愈被新皇帝重新召回长安,任国子监祭酒。这次由袁州任上返京,当韩愈来到层峰驿,经过亡女墓前,不禁老泪纵横,写下了这首哀婉凄绝的悼亡诗,留题在驿梁之上。此诗中“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的诗句,我们可以窥出韩愈内心是何等的痛苦,他内心的自责已到了撕心裂肺痛断肝肠的地步。
层峰驿是蓝关古道六百里商於路的主要驿站。它位于商南城北四十里甪山之下。甪山又名双峰山、双尖山,因两峰错落,峰尖如塔峰剑尖直插云霄,远近皆可瞧见,此处乡民呼之曰层峰镇。驿在峰下,因层峰而得名,又被称为层峰驿。离层峰驿数十公里的皂角铺,就是相传李闯王麾下大将蓝田人刘宗敏的“铁匠营”打铁之所在。
蓝关古道由蓝田七盘坡进入秦岭后,沿途尽是大山连绵关隘重叠,秦汉至唐沿途都没有大量的驿站,以保障朝廷公文诏令往来传送和军事、经济上的需要。唐代商山道(即蓝关古道)虽降为次驿路,地位次于潼关路,但由于地理便捷,仍然是驿传、商旅、贬官、宦游之人首选的道路。从古长安到豫、鄂之地,行旅之人日夜奔走,络绎不绝,形成了“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的繁忙景象。层峰驿位于商山古道的末端,此处已是秦岭南麓的延伸地带,崇山峻岭逐渐隐去,山势较秦岭主峰地段已日趋平缓。出武关后这里属古楚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关中形胜之地相比,这里俨然已是两个世界。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且歌谣慷慨,而这里不仅语言为楚语蛮声,而且地近豫、鄂,林木繁茂,地域荒僻。长期生活在秦地之人,到了这里顿感乡音渐远,离愁别绪,黯然之心,伤感之情,常油然而生。层峰驿作为出武关后的第一驿站,文墨贬宦,由此别秦入楚,多在此处唱吟留题。唐时层峰驿庭院中生长着一棵硕大而古老的桐树,郁郁葱葱,枝叶繁茂,文墨之人以树为题,写下了大量的诗作。唐时的驿馆作为一个文化沙龙之地,本来就是文化人抒发情感唱吟泼墨之地。老桐树作为驿馆中的历史见证,目睹了这些墨人题写的千古名诗名句,这些诗歌不仅将诗人的风采、诗人的血性、诗人的心路历程都表现得饱满而生动,而且见证了大唐历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在这些过往诗人以老桐树为题的题诗中,名气最大的除韩愈外,尚有诗人元稹与白居易。
元和五年(810年),被称为“海内声华并在身,箧中文字绝无伦”的天才诗人元稹,常以敢言直谏而惹祸。元稹在敷水驿遭到宦官仇士良等人的殴打,昏庸的唐廷以元稹“年少轻威,先宪臣体”为由,反将他贬往江陵。当元稹抱着自艾自怨的愁苦心理来到层峰驿,看到驿院老桐树嫩枝新绿,朦胧的月光中,枝枝柔弱,桐花凋落,叶片尚小,似乎桐树也和自己一样,无端承受着外界风雨的无情摧残,诗人悲凉之情顿时发于胸中。五年之后,元稹又从唐州任上返江陵,后被召回长安,再次来到层峰驿。当年的老桐树上的嫩枝枝丫已生出桐孙,自己的乌发也已逐渐变得花白,于是元稹感慨之余,又写下了七绝诗一首:
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
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
这次古道之行,仍然是元稹仕途中一段最为黑暗的日子。此后,元稹回京后,又被改任通州司马。层峰驿的老桐树系住了这位漂泊者的心,诗中通过老桐树与元稹似乎对白式的描写,使元稹留下这首心路的记载,一个落魄官儿的形象跃然纸上。
曾经是层峰的驿另一位知名度很高的诗人,当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的刚正、耿直,比年青时的元稹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多次遭贬,三过商山道,层峰驿三次都成为了他留宿的选择之地。驿站中这株老桐树也成为白居易情感倾诉的对象。元和十五年(820年),被贬江州的白居易,从忠州任上被诏回长安,历时六年多的贬谪生活终于结束了。当白居易来到层峰驿,心中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地对着老桐树,吟道“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来无?”。他希望自己能够长期留在京都长安,再也不愿去做外官。白居易回京之后,即被皇帝任命为中书舍人,他脱去青衫,换上绯衣,跨入了高官的行列。然而君心易变,正当白居易踌躇满志之时,腐败的唐朝廷终于容不下这位志趣高洁、忠心赤胆的士子,白居易又被放任外官,任杭州刺史。当他再次途经商山道,看到层峰驿的老桐树,回想起自己当年对着老桐树题写的诗句,不禁为自己的浅薄而哑然失笑,面对老桐树,他又写下了“自嗟还自哂,又向杭州去”等调侃的诗句。人生无常,风云难测,犹如戏剧性的变化,常常在转瞬之间。老桐树又一次地见证了诗人白居易这段宦海沉浮的历史。老桐树作为驿馆中的一棵大树、诗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它使诗人产生出情感的涟漪。面对这棵见证人生的老桐树,诗人们动情了,诗与人的感情汇合凝聚,涌出了一连串的诗句,激扬铿锵,交错回响,似大海波涛后浪推前浪,如群山的回音,声声相应和,将诗和人的感情推至巅峰。读诗至此,多少人的眼中久含的莹莹泪水,会在此一刻滚滚而下。
层峰驿这个岭南早已冰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弹丸之地,容纳了如此多的人文内涵,拜谒之余,我常想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若无这些灿若明珠般的文物古迹,三秦大地就真正地成为了缺乏灵魂的尸布,为生计奔波的老百姓也就真正地成为了“蝼蚁”。然而,有了包括层峰驿在内的许多文物古迹,秦地就成为了庄严的历史舞台,秦人就成为了有着丰厚历史文化滋养的社会人。感谢上苍为秦地留下了如此众多的文化瑰宝,当我们从历史早已消散的风烟中,捕捉到历史文化遗留的影子,也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人生哲理的顿悟,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
层峰驿一个历史长河中一划而过早已湮灭的流星,尽管已化作了一道变奏的休止符,然而,它作为一个人文与历史的交汇点,也许能折射出许多许多来。
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
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
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韩愈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韩愈从袁州任上回归长安,道经层峰驿时哀悼去岁早夭的小女而作。此前一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潮州,不仅自己差点掉了脑袋,被勒令离京,而且连累了病中十二岁的女儿韩孥也遭谴逐。韩愈一家被逐出长安,匆匆地进入了山高水险的蓝关古道。由于日夜兼程,一路上跋涉颠簸,韩孥担惊受怕,身体又弱,结果死于层峰驿中。当时韩愈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官场遭贬,又值皇帝盛怒,沿途不仅无人眷顾,而且连女儿棺木也成了问题。韩愈一介文人,束手无策,只好用几块树皮、几道藤条缠绕几箍,将女儿草草掩埋于层峰驿的山脚下。后来,韩愈来到潮州任上,受到佛教大颠禅师点化,开始对佛教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以主偏执的态度。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驾崩,穆宗继位,一代文宗韩愈被新皇帝重新召回长安,任国子监祭酒。这次由袁州任上返京,当韩愈来到层峰驿,经过亡女墓前,不禁老泪纵横,写下了这首哀婉凄绝的悼亡诗,留题在驿梁之上。此诗中“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的诗句,我们可以窥出韩愈内心是何等的痛苦,他内心的自责已到了撕心裂肺痛断肝肠的地步。
层峰驿是蓝关古道六百里商於路的主要驿站。它位于商南城北四十里甪山之下。甪山又名双峰山、双尖山,因两峰错落,峰尖如塔峰剑尖直插云霄,远近皆可瞧见,此处乡民呼之曰层峰镇。驿在峰下,因层峰而得名,又被称为层峰驿。离层峰驿数十公里的皂角铺,就是相传李闯王麾下大将蓝田人刘宗敏的“铁匠营”打铁之所在。
蓝关古道由蓝田七盘坡进入秦岭后,沿途尽是大山连绵关隘重叠,秦汉至唐沿途都没有大量的驿站,以保障朝廷公文诏令往来传送和军事、经济上的需要。唐代商山道(即蓝关古道)虽降为次驿路,地位次于潼关路,但由于地理便捷,仍然是驿传、商旅、贬官、宦游之人首选的道路。从古长安到豫、鄂之地,行旅之人日夜奔走,络绎不绝,形成了“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的繁忙景象。层峰驿位于商山古道的末端,此处已是秦岭南麓的延伸地带,崇山峻岭逐渐隐去,山势较秦岭主峰地段已日趋平缓。出武关后这里属古楚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关中形胜之地相比,这里俨然已是两个世界。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且歌谣慷慨,而这里不仅语言为楚语蛮声,而且地近豫、鄂,林木繁茂,地域荒僻。长期生活在秦地之人,到了这里顿感乡音渐远,离愁别绪,黯然之心,伤感之情,常油然而生。层峰驿作为出武关后的第一驿站,文墨贬宦,由此别秦入楚,多在此处唱吟留题。唐时层峰驿庭院中生长着一棵硕大而古老的桐树,郁郁葱葱,枝叶繁茂,文墨之人以树为题,写下了大量的诗作。唐时的驿馆作为一个文化沙龙之地,本来就是文化人抒发情感唱吟泼墨之地。老桐树作为驿馆中的历史见证,目睹了这些墨人题写的千古名诗名句,这些诗歌不仅将诗人的风采、诗人的血性、诗人的心路历程都表现得饱满而生动,而且见证了大唐历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在这些过往诗人以老桐树为题的题诗中,名气最大的除韩愈外,尚有诗人元稹与白居易。
元和五年(810年),被称为“海内声华并在身,箧中文字绝无伦”的天才诗人元稹,常以敢言直谏而惹祸。元稹在敷水驿遭到宦官仇士良等人的殴打,昏庸的唐廷以元稹“年少轻威,先宪臣体”为由,反将他贬往江陵。当元稹抱着自艾自怨的愁苦心理来到层峰驿,看到驿院老桐树嫩枝新绿,朦胧的月光中,枝枝柔弱,桐花凋落,叶片尚小,似乎桐树也和自己一样,无端承受着外界风雨的无情摧残,诗人悲凉之情顿时发于胸中。五年之后,元稹又从唐州任上返江陵,后被召回长安,再次来到层峰驿。当年的老桐树上的嫩枝枝丫已生出桐孙,自己的乌发也已逐渐变得花白,于是元稹感慨之余,又写下了七绝诗一首:
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
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
这次古道之行,仍然是元稹仕途中一段最为黑暗的日子。此后,元稹回京后,又被改任通州司马。层峰驿的老桐树系住了这位漂泊者的心,诗中通过老桐树与元稹似乎对白式的描写,使元稹留下这首心路的记载,一个落魄官儿的形象跃然纸上。
曾经是层峰的驿另一位知名度很高的诗人,当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的刚正、耿直,比年青时的元稹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多次遭贬,三过商山道,层峰驿三次都成为了他留宿的选择之地。驿站中这株老桐树也成为白居易情感倾诉的对象。元和十五年(820年),被贬江州的白居易,从忠州任上被诏回长安,历时六年多的贬谪生活终于结束了。当白居易来到层峰驿,心中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地对着老桐树,吟道“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来无?”。他希望自己能够长期留在京都长安,再也不愿去做外官。白居易回京之后,即被皇帝任命为中书舍人,他脱去青衫,换上绯衣,跨入了高官的行列。然而君心易变,正当白居易踌躇满志之时,腐败的唐朝廷终于容不下这位志趣高洁、忠心赤胆的士子,白居易又被放任外官,任杭州刺史。当他再次途经商山道,看到层峰驿的老桐树,回想起自己当年对着老桐树题写的诗句,不禁为自己的浅薄而哑然失笑,面对老桐树,他又写下了“自嗟还自哂,又向杭州去”等调侃的诗句。人生无常,风云难测,犹如戏剧性的变化,常常在转瞬之间。老桐树又一次地见证了诗人白居易这段宦海沉浮的历史。老桐树作为驿馆中的一棵大树、诗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它使诗人产生出情感的涟漪。面对这棵见证人生的老桐树,诗人们动情了,诗与人的感情汇合凝聚,涌出了一连串的诗句,激扬铿锵,交错回响,似大海波涛后浪推前浪,如群山的回音,声声相应和,将诗和人的感情推至巅峰。读诗至此,多少人的眼中久含的莹莹泪水,会在此一刻滚滚而下。
层峰驿这个岭南早已冰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弹丸之地,容纳了如此多的人文内涵,拜谒之余,我常想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若无这些灿若明珠般的文物古迹,三秦大地就真正地成为了缺乏灵魂的尸布,为生计奔波的老百姓也就真正地成为了“蝼蚁”。然而,有了包括层峰驿在内的许多文物古迹,秦地就成为了庄严的历史舞台,秦人就成为了有着丰厚历史文化滋养的社会人。感谢上苍为秦地留下了如此众多的文化瑰宝,当我们从历史早已消散的风烟中,捕捉到历史文化遗留的影子,也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人生哲理的顿悟,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
层峰驿一个历史长河中一划而过早已湮灭的流星,尽管已化作了一道变奏的休止符,然而,它作为一个人文与历史的交汇点,也许能折射出许多许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