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蓝武道碑文拾遗
郗公①路碑录
明·陈仲
商州,古契封地。自汉唐相继都关中,实为东南要路。地连峣篑②,号称险阻。贞元中,刺史李西华始回山取途,自蓝田至内乡七百里谓之“匾路”,行旅便之。时有仙娥、商於、桃花、青云、层峰诸驿。历宋、我朝,增置州邑,使轺商货,视昔渐通③。前此守着多弗经意,梗于榛莽,隘于冲崩④,至仅容单骑,比于蜀道。迩年山泉郗子抚治兹土,百废一新,而尤急于此。故芟榛莽为广阔,易冲崩为坦夷。山石之横,溪间之阻,不可人力者,咸治之有法。一时行者豁如也,乃为之歌曰:“商山路,昔险巇,今垣夷。郗公郗公,福禄宜⑤。”又歌曰:“商山路,昔难行,今太平。郗公郗公,子孙荣。”朗溪子过而闻之,乃言曰:“桥梁道路为政之所先也。世之人视官府为传舍,忽而不治与自为二不暇及者何限?千余年得一郗子。西华止分疆以通,限地以治;郗子则东出宛邓,南入巴蜀,北达河洛,周回数千里,视西华实再倍焉⑥。然则郗公之功,伟且远矣!昔东坡筑堤于杭,至今德之曰‘苏公堤’,则凡履商山之平者,不曰‘郗公路’乎?”以告乡士大夫三华王子、怀南任子,皆曰:“然。请书之。”予将约乡人立石以风来者,遂书以畀之。
[注释]
①郗公:即郗元洪,山西平定人,辛巳进士,嘉庆间抚治商洛道。本文主要是赞颂郗元洪修碥道的功绩,古题曰“郗公路碑”。
②峣(yáo尧)篑:指商县西北之峣关(后改称蓝田关)以及峣关附近的篑山(今通作“岍山”)。一说“峣”指蓝田县南十余里之峣山,“篑”指与峣岭一河之隔毗连之篑山。
③历宋:原文如此,疑有脱文。使轺(yáo摇);视:比照。
④冲崩:乱石突起崩裂之状。
⑤险巇(xi西)险阻崎岖。
⑥“视西华”句:比起李西华当年开修的匾路足有两倍长。
[提要]唐贞元七年(791年),商州刺史李西华自蓝田至内乡开新道七百余里,称碥路,至明代失修。明嘉庆年间商州抚治郗元洪重修此路,加宽延长使之成为通途,行旅称便。民众立碑记之,旨在赞誉郗公修路之功绩。文录《续修商志》。
七盘坡烟洞沟等处修路记
清·蒋文祚
蓝田南达商洛,西抵省会,邑南八里许即七盘坡至龙驹寨数百里皆在万山中。有所谓鸡头①、刘郎②、仄坡③等关,阨寨峻峭山区坎陷,固弗利於行旅,而较堪者莫如烟洞沟桃花砭二处。白石、搧车两河,一遇雨雪往往覆辇毙马④,咸称藤於蜀道之难。乙丑岁,大中丞榕门陈公捐金三千,委员募工工凿。险者平之、坑者堙之,顿成康莊。自是秦楚吴越牵车服贾熙熙攘攘,前后相望咸之便焉。越今四载,山雨冲突,人畜蹂践,其坎坷几如旧。
余承乏兹土,深懼中丞公往蹟渐就倾驰,爰领工匠自山麓火烧寨起以及商之接界止,逐一勘验,按段技工估需银四百八十银两。除捐俸之外,凡皆劝助将择日举事焉。时坡底村暨蓝桥居民王统等,诣余而请曰:开道便民,诚惠政也。然须为经久计,山径势多,陂坡桥梁时宜增修。不然虽目前填砌堙塞暂若平坦,然行日蹂,不免旋踵重败⑤,山雨时激,不幾半途复阻,则前究为可惜。
统等居近道旁,愿永襄厥事,今兹举役,惟期计工授食,按器给价,余不欲多取。直俟工竣,愿以其赢者息之按岁出,息以分给统等。稍有崩损,统等虽时修治,可永俾勿坏⑥,余曰善。居附近则举事,便按时修则工不劳,银有息则用不竭。斯诚经久之善策也。尔等其勉之,余如若言,即计工给价,事即竣,以其余分诸典商营息。
以为每歲费已而叹曰:事历久而蔽生,蔽生则事乃废。今者不详始末,以诏后后将何以券而守之,斯役不墜乎!因三防其事於石,并镌募助者姓名於左右,以为好义者劝。
[注释]
①鸡头:即指鸡头关所在。
②外郎:即指六郎关,传为北宋时杨六郎屯兵之所在。
③仄坡:即窄坡关位于*(左纟右争)坡上。
④覆辇毙马:指颠覆车轫倒毙马匹。
⑤旋踵复败:旋踵是指把脚后跟转动,比喻极短的时间又毁坏了。
⑥永俾勿坏:俾是指达到某种效果。永俾勿坏是指永远达到某种效果而不损坏。
重修蓝桥碑记
清·钱受祺
蓝桥介乎商、蓝之间,攒峰绕壑,盘曲奥险①,实三秦扼塞,东达豫楚之吭喉②。古有桥梁,由来靡考③已,若铁练横空,飞跨如虹,则志载:“羽客④王天枝所募而成也”。明季逆寇⑤猖獗,攻陷商城,遂逾秦岭、越蓝关,奔突盘筝⑥,而桥因毁折无存。嗣后,商民驿使,冒险涉川,历今二十有余载。然流河涨漫,势湍且骄,人畜漂没,靡岁弗闻⑦。即有发愿修复是桥者,又因物大务丛,弗遑度度⑧也。
乙巳历端⑨,本道晋谒总督部院白、巡抚部院贾,因间具陈。两台然⑩念之,谓此有勿饬,无以佐圣天子齐万民,广施德之意;发金,亟命修筑,暨藩、臬两司(11),守、粮各道(12),皆捐资怂容。予弗敢辞,归而咨之州牧王君与蓝令郭君显贤(13),咸欢忻踊跃,一乃心力,乃召匠石,庀材鸠工(14)。命学博士(15)胡养正,旧署中军事朱从镇董(16)厥事,而乡耆刘应祥、李登第左右之。廪(17)出乎官,工出乎傭。自二月二十有一日兴作,至四月二十日止,仅月有旬日而讫功。桥亘八丈六尺,南岸即鸡头关。北凭山峡,垒石为码头,面势扼要,因旧基也。昔之铁练惟八,覆压木板,桥长练窎(18),行者蹀躞(19)。今增加二练,上翼栏杆,下支巨木,梁欐(20)柱础,唯壮唯巩。更建河神庙四楹,以呵禁不祥。则桥虽复古而规模弘匝(21),视昔为雄杰云。
是役也,计工四千三百九十有赢,铁共八千六百斤有赢,灰二万三千三百斤有赢,采木、伐石、他费不具悉。赀力艰巨,人咸虑之。乃举巨于细(22),图艰于易,物不咄嗟(23)而办,功不信宿(24)而竣者,实惟两台敉宁(25)商土,天人效灵,是以德音一涣,而响臻景鹜(26),不日成之也。夫水涸成梁,王制也;民不病涉,仁政也;营建圯坠,懿举也。况蓝桥迹擅地灵,形控天险者乎?今两台以舟楫巨川之方运为津梁,一举而数善毕具焉。则是桥之建,诚振古为烈而光垂不朽已。若乃网铁于灌莽之区,飞粟于山之路,则王州守筹画之精与郭蓝;令馈之勚”,洵难泯灭,用是备勒贞珉,以示后人,而使知事之所由始云。
[注释]
①攒峰绕壑,盘曲奥险:丛山簇拥,沟壑曲折,盘旋回绕,高深险峻。攒:聚集,簇拥。奥:高深。
②吭喉:咽喉,喻地势险要。
③靡考:无考,无法可考。
④羽客:道士。
⑤逆寇:当时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蔑称。
⑥奔突盘筝:奔驰冲突于盘筝之处。秦岭蓝桥西段盘曲不止,有峣岭、七盘、十二筝坡等险路。
⑦靡岁弗闻:没有一年不听说如此。
⑧弗遑度度:无力完成其所费耗。
⑨乙巳历端:乙巳年(1665年),即康熙四年正月初一。历端:年历起始的端日。
⑩然:伤痛不止。
(11)藩、臬两司:布政司(主管一省人事与财务)和接按司(主管一省刑名按劾)。
(12)守、粮各道:守备道(清代统兵官职与)漕运道(管理粮食漕运)。
(13)指商州当任知州王廷伊与蓝田当任知县郭显贤。
(14)庀材鸠工:集备材料,纠集工匠。
(15)命学博士:博士,为精通一艺的职官;命学,犹言饱学。
(16)董:监督。
(17)禀:仓粮。
(18)窎:深远。
(19)蹀躞:小步走路。
(20)欐:梁栋的别名。
(21)弘匝:大了一圈。
(22)举巨于细:以少钱多办事。
(23)咄嗟:呼吸之间,谓时日甚短。
(24)信宿:两夜。
(25)敉宁:安抚。
(26)响臻景鹜:人民响应,奔拥而来。
(27)之勚:备办运送粮食之劳苦。
[提要]蓝桥在蓝田县东南25公里的蓝桥乡,是三秦通往豫楚的咽喉,古代建有铁索桥。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将袁宗第率军在商安营扎寨时,为设防的需要而毁了这座桥。到清康熙年间,经呈批重建索桥工程。为记载当时支持捐助、费资耗物情况的石碑铭文。录《续修商志》。
罗公碥记
清·钟麟书
商於隶省,东南自楚豫入秦者,抬龙驹寨经州城。出蓝田达于省,取道最捷。然而万山稠险,往来者人马俱困,故多纡道以避。自大中丞桂林陈公①,抚三秦,捐赀二千金,煅凿山路,由蓝田至商州二百余里险者皆平,商於遂以络绎,呼为“陈公路”。而州西一带残山很石②不复嗟③行路难矣。至州东距龙驹寨,山势稍夷④,然中道有碥,亦殊险,悬崖一线,宽不三尺,缘延⑤五六里,下即丹江,方水落时,商旅从江滩行;夏季涨潦⑥,水漫路断,于是冒险蹑⑦碥上,内倚绝壁,外俯迅流,崖倾苔滑,石齿如丛剑,人马相扶以度⑧,摇摇然⑨,旁观皆神惊,一失足颠坠不可稽,大中丞犹时以为念。岁丁丑⑩,郡牧伯(11)合江罗公与大中丞有同志(12),捐廉俸(13)五百,鸠工(14)运斧,辟成大道,外即凿石为栏,道左有壁如厂(15),容十许人,加治之,以作行人憩息之地,于时往来者欢呼额手(16)。缘西路之为“陈公路”也,即以是碥为“罗公碥”云。书忝随属末(17),备闻善政,不能赞颂,惟有拜舞(18),遂书之,以勒诸石。乾隆二十二年十月立。
[注释]
①大中丞桂林陈公:从前后官职称谓看,当任陕西巡抚陈宏谋,清时各省巡抚例兼右都御史衔,遂随都御使衔称为中丞。
②很石:通“狠石”,凶险的山石。
③嗟:感叹。
④夷:平。
⑤缘延:延续。
⑥涨潦:发大水。
⑦蹑:登上。
⑧度:过,通“渡”。
⑨摇摇然:摇晃踉跄的样子。
⑩丁丑:指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11)郡牧伯:犹言知州或州官,郡州为同级区划,牧伯为州郡长官的尊称。
(12)同志:志向相同。
(13)廉俸:清代官吏除正俸外,另给养廉银,合称廉俸。
(14)鸠工:纠集工匠。鸠通“纠”。
(15)厂:山崖上的石洞。
(16)额手:庆幸。
(17)忝随属末:愧随其后。钟麟书任知县,罗文思任知州,故有此言。
(18)拜舞:拜而舞之,言毕恭毕敬。
[提要]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商州当任知州罗文思捐银五百两,纠集工匠,将州东至龙驹寨之间有悬崖一线的石碥开辟成大道,绝壁变通途,从此,商旅称便,本文记颂罗文思之善政。选自《续修商志》。作者钟麟书,浙江海宁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担任洛南县知县。
以上四篇碑文摘自于《蓝田县志》《商洛地区交通志》,注释略加修改。
明·陈仲
商州,古契封地。自汉唐相继都关中,实为东南要路。地连峣篑②,号称险阻。贞元中,刺史李西华始回山取途,自蓝田至内乡七百里谓之“匾路”,行旅便之。时有仙娥、商於、桃花、青云、层峰诸驿。历宋、我朝,增置州邑,使轺商货,视昔渐通③。前此守着多弗经意,梗于榛莽,隘于冲崩④,至仅容单骑,比于蜀道。迩年山泉郗子抚治兹土,百废一新,而尤急于此。故芟榛莽为广阔,易冲崩为坦夷。山石之横,溪间之阻,不可人力者,咸治之有法。一时行者豁如也,乃为之歌曰:“商山路,昔险巇,今垣夷。郗公郗公,福禄宜⑤。”又歌曰:“商山路,昔难行,今太平。郗公郗公,子孙荣。”朗溪子过而闻之,乃言曰:“桥梁道路为政之所先也。世之人视官府为传舍,忽而不治与自为二不暇及者何限?千余年得一郗子。西华止分疆以通,限地以治;郗子则东出宛邓,南入巴蜀,北达河洛,周回数千里,视西华实再倍焉⑥。然则郗公之功,伟且远矣!昔东坡筑堤于杭,至今德之曰‘苏公堤’,则凡履商山之平者,不曰‘郗公路’乎?”以告乡士大夫三华王子、怀南任子,皆曰:“然。请书之。”予将约乡人立石以风来者,遂书以畀之。
[注释]
①郗公:即郗元洪,山西平定人,辛巳进士,嘉庆间抚治商洛道。本文主要是赞颂郗元洪修碥道的功绩,古题曰“郗公路碑”。
②峣(yáo尧)篑:指商县西北之峣关(后改称蓝田关)以及峣关附近的篑山(今通作“岍山”)。一说“峣”指蓝田县南十余里之峣山,“篑”指与峣岭一河之隔毗连之篑山。
③历宋:原文如此,疑有脱文。使轺(yáo摇);视:比照。
④冲崩:乱石突起崩裂之状。
⑤险巇(xi西)险阻崎岖。
⑥“视西华”句:比起李西华当年开修的匾路足有两倍长。
[提要]唐贞元七年(791年),商州刺史李西华自蓝田至内乡开新道七百余里,称碥路,至明代失修。明嘉庆年间商州抚治郗元洪重修此路,加宽延长使之成为通途,行旅称便。民众立碑记之,旨在赞誉郗公修路之功绩。文录《续修商志》。
七盘坡烟洞沟等处修路记
清·蒋文祚
蓝田南达商洛,西抵省会,邑南八里许即七盘坡至龙驹寨数百里皆在万山中。有所谓鸡头①、刘郎②、仄坡③等关,阨寨峻峭山区坎陷,固弗利於行旅,而较堪者莫如烟洞沟桃花砭二处。白石、搧车两河,一遇雨雪往往覆辇毙马④,咸称藤於蜀道之难。乙丑岁,大中丞榕门陈公捐金三千,委员募工工凿。险者平之、坑者堙之,顿成康莊。自是秦楚吴越牵车服贾熙熙攘攘,前后相望咸之便焉。越今四载,山雨冲突,人畜蹂践,其坎坷几如旧。
余承乏兹土,深懼中丞公往蹟渐就倾驰,爰领工匠自山麓火烧寨起以及商之接界止,逐一勘验,按段技工估需银四百八十银两。除捐俸之外,凡皆劝助将择日举事焉。时坡底村暨蓝桥居民王统等,诣余而请曰:开道便民,诚惠政也。然须为经久计,山径势多,陂坡桥梁时宜增修。不然虽目前填砌堙塞暂若平坦,然行日蹂,不免旋踵重败⑤,山雨时激,不幾半途复阻,则前究为可惜。
统等居近道旁,愿永襄厥事,今兹举役,惟期计工授食,按器给价,余不欲多取。直俟工竣,愿以其赢者息之按岁出,息以分给统等。稍有崩损,统等虽时修治,可永俾勿坏⑥,余曰善。居附近则举事,便按时修则工不劳,银有息则用不竭。斯诚经久之善策也。尔等其勉之,余如若言,即计工给价,事即竣,以其余分诸典商营息。
以为每歲费已而叹曰:事历久而蔽生,蔽生则事乃废。今者不详始末,以诏后后将何以券而守之,斯役不墜乎!因三防其事於石,并镌募助者姓名於左右,以为好义者劝。
[注释]
①鸡头:即指鸡头关所在。
②外郎:即指六郎关,传为北宋时杨六郎屯兵之所在。
③仄坡:即窄坡关位于*(左纟右争)坡上。
④覆辇毙马:指颠覆车轫倒毙马匹。
⑤旋踵复败:旋踵是指把脚后跟转动,比喻极短的时间又毁坏了。
⑥永俾勿坏:俾是指达到某种效果。永俾勿坏是指永远达到某种效果而不损坏。
重修蓝桥碑记
清·钱受祺
蓝桥介乎商、蓝之间,攒峰绕壑,盘曲奥险①,实三秦扼塞,东达豫楚之吭喉②。古有桥梁,由来靡考③已,若铁练横空,飞跨如虹,则志载:“羽客④王天枝所募而成也”。明季逆寇⑤猖獗,攻陷商城,遂逾秦岭、越蓝关,奔突盘筝⑥,而桥因毁折无存。嗣后,商民驿使,冒险涉川,历今二十有余载。然流河涨漫,势湍且骄,人畜漂没,靡岁弗闻⑦。即有发愿修复是桥者,又因物大务丛,弗遑度度⑧也。
乙巳历端⑨,本道晋谒总督部院白、巡抚部院贾,因间具陈。两台然⑩念之,谓此有勿饬,无以佐圣天子齐万民,广施德之意;发金,亟命修筑,暨藩、臬两司(11),守、粮各道(12),皆捐资怂容。予弗敢辞,归而咨之州牧王君与蓝令郭君显贤(13),咸欢忻踊跃,一乃心力,乃召匠石,庀材鸠工(14)。命学博士(15)胡养正,旧署中军事朱从镇董(16)厥事,而乡耆刘应祥、李登第左右之。廪(17)出乎官,工出乎傭。自二月二十有一日兴作,至四月二十日止,仅月有旬日而讫功。桥亘八丈六尺,南岸即鸡头关。北凭山峡,垒石为码头,面势扼要,因旧基也。昔之铁练惟八,覆压木板,桥长练窎(18),行者蹀躞(19)。今增加二练,上翼栏杆,下支巨木,梁欐(20)柱础,唯壮唯巩。更建河神庙四楹,以呵禁不祥。则桥虽复古而规模弘匝(21),视昔为雄杰云。
是役也,计工四千三百九十有赢,铁共八千六百斤有赢,灰二万三千三百斤有赢,采木、伐石、他费不具悉。赀力艰巨,人咸虑之。乃举巨于细(22),图艰于易,物不咄嗟(23)而办,功不信宿(24)而竣者,实惟两台敉宁(25)商土,天人效灵,是以德音一涣,而响臻景鹜(26),不日成之也。夫水涸成梁,王制也;民不病涉,仁政也;营建圯坠,懿举也。况蓝桥迹擅地灵,形控天险者乎?今两台以舟楫巨川之方运为津梁,一举而数善毕具焉。则是桥之建,诚振古为烈而光垂不朽已。若乃网铁于灌莽之区,飞粟于山之路,则王州守筹画之精与郭蓝;令馈之勚”,洵难泯灭,用是备勒贞珉,以示后人,而使知事之所由始云。
[注释]
①攒峰绕壑,盘曲奥险:丛山簇拥,沟壑曲折,盘旋回绕,高深险峻。攒:聚集,簇拥。奥:高深。
②吭喉:咽喉,喻地势险要。
③靡考:无考,无法可考。
④羽客:道士。
⑤逆寇:当时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蔑称。
⑥奔突盘筝:奔驰冲突于盘筝之处。秦岭蓝桥西段盘曲不止,有峣岭、七盘、十二筝坡等险路。
⑦靡岁弗闻:没有一年不听说如此。
⑧弗遑度度:无力完成其所费耗。
⑨乙巳历端:乙巳年(1665年),即康熙四年正月初一。历端:年历起始的端日。
⑩然:伤痛不止。
(11)藩、臬两司:布政司(主管一省人事与财务)和接按司(主管一省刑名按劾)。
(12)守、粮各道:守备道(清代统兵官职与)漕运道(管理粮食漕运)。
(13)指商州当任知州王廷伊与蓝田当任知县郭显贤。
(14)庀材鸠工:集备材料,纠集工匠。
(15)命学博士:博士,为精通一艺的职官;命学,犹言饱学。
(16)董:监督。
(17)禀:仓粮。
(18)窎:深远。
(19)蹀躞:小步走路。
(20)欐:梁栋的别名。
(21)弘匝:大了一圈。
(22)举巨于细:以少钱多办事。
(23)咄嗟:呼吸之间,谓时日甚短。
(24)信宿:两夜。
(25)敉宁:安抚。
(26)响臻景鹜:人民响应,奔拥而来。
(27)之勚:备办运送粮食之劳苦。
[提要]蓝桥在蓝田县东南25公里的蓝桥乡,是三秦通往豫楚的咽喉,古代建有铁索桥。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将袁宗第率军在商安营扎寨时,为设防的需要而毁了这座桥。到清康熙年间,经呈批重建索桥工程。为记载当时支持捐助、费资耗物情况的石碑铭文。录《续修商志》。
罗公碥记
清·钟麟书
商於隶省,东南自楚豫入秦者,抬龙驹寨经州城。出蓝田达于省,取道最捷。然而万山稠险,往来者人马俱困,故多纡道以避。自大中丞桂林陈公①,抚三秦,捐赀二千金,煅凿山路,由蓝田至商州二百余里险者皆平,商於遂以络绎,呼为“陈公路”。而州西一带残山很石②不复嗟③行路难矣。至州东距龙驹寨,山势稍夷④,然中道有碥,亦殊险,悬崖一线,宽不三尺,缘延⑤五六里,下即丹江,方水落时,商旅从江滩行;夏季涨潦⑥,水漫路断,于是冒险蹑⑦碥上,内倚绝壁,外俯迅流,崖倾苔滑,石齿如丛剑,人马相扶以度⑧,摇摇然⑨,旁观皆神惊,一失足颠坠不可稽,大中丞犹时以为念。岁丁丑⑩,郡牧伯(11)合江罗公与大中丞有同志(12),捐廉俸(13)五百,鸠工(14)运斧,辟成大道,外即凿石为栏,道左有壁如厂(15),容十许人,加治之,以作行人憩息之地,于时往来者欢呼额手(16)。缘西路之为“陈公路”也,即以是碥为“罗公碥”云。书忝随属末(17),备闻善政,不能赞颂,惟有拜舞(18),遂书之,以勒诸石。乾隆二十二年十月立。
[注释]
①大中丞桂林陈公:从前后官职称谓看,当任陕西巡抚陈宏谋,清时各省巡抚例兼右都御史衔,遂随都御使衔称为中丞。
②很石:通“狠石”,凶险的山石。
③嗟:感叹。
④夷:平。
⑤缘延:延续。
⑥涨潦:发大水。
⑦蹑:登上。
⑧度:过,通“渡”。
⑨摇摇然:摇晃踉跄的样子。
⑩丁丑:指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11)郡牧伯:犹言知州或州官,郡州为同级区划,牧伯为州郡长官的尊称。
(12)同志:志向相同。
(13)廉俸:清代官吏除正俸外,另给养廉银,合称廉俸。
(14)鸠工:纠集工匠。鸠通“纠”。
(15)厂:山崖上的石洞。
(16)额手:庆幸。
(17)忝随属末:愧随其后。钟麟书任知县,罗文思任知州,故有此言。
(18)拜舞:拜而舞之,言毕恭毕敬。
[提要]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商州当任知州罗文思捐银五百两,纠集工匠,将州东至龙驹寨之间有悬崖一线的石碥开辟成大道,绝壁变通途,从此,商旅称便,本文记颂罗文思之善政。选自《续修商志》。作者钟麟书,浙江海宁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担任洛南县知县。
以上四篇碑文摘自于《蓝田县志》《商洛地区交通志》,注释略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