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第二节 陕晋徽三帮的出奇制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陕晋徽三帮商人从扬州展开的商海竞争,呈现出纵横捭阖、斑斓多彩的繁盛局面。在盐业方面,陕商为“反清复明”离开淮扬盐场后,撤资四川,在四川自贡为自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将自贡井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然后在清政府的“川盐入黔”、“川盐济楚”政策引导下,由川而黔而贵而楚而湘,沿大江一路东去,为自己打开了新局面。而晋商除了在淮扬盐场与徽商抗争外,又牢牢掌控着解池盐业的产销,将西北盐区收入自己的行囊,使陕晋徽三帮几乎分割、垄断了中国的食盐产销市场。
在棉布市场,明代是陕、晋商人将江南标布贩运北方,垄断着棉布的北方市场,而徽商在苏杭棉布业占有绝大的优势,有主要垄断着棉布的南方市场,形成“无徽不成市”的局面。为了摆脱徽商的控制,进入清代后,山陕商人有意识地培植豫楚平原上的棉纺织业,进行棉纺织的技术创新,形成挖掘地窖控温纺织的新技术,一下子摆脱了江南苏、松、嘉、杭四府对手工棉纺织技术的垄断,并达到与江南“日织一匹”同等的技术水平,引导着豫楚“颖布”、“府布”逐渐替代了江南的“标布”,造成豫楚棉布市场的声名鹊起。山陕商人赴豫楚购布,路近省费,交易成本最低化原则突破了徽商的垄断局面,进入清代以后,江南棉布市场由于“山陕巨商罕至”开始衰落下去,江南标布只好转向湖广对外贸易,为闽粤商帮分割徽商的市场创造了条件。
在茶叶市场,陕西商人首先突破明政府“不许越境贩运”的政策雷区,到湖南安化,将安化所产红茶捆绑到陕西泾阳,利用陕西掌握的“团茶”先进加工技术,压制成茶砖,大量西运到青藏高原,取得了西北茶叶市场的垄断权。然后,他们又将“团茶”技术传入四川雅安,将川南五县的茶产在雅安压制成砖茶,经康藏茶马古道,运送到昌都、拉萨,又一次控制了康藏茶叶贸易的垄断权,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没有改变。而晋商则在全国搜罗茶叶产地,他们起先千里迢迢到闽广,将武夷茶装包西运,路远费繁,不堪烦劳。进入清代后,晋商在协助清军西征中功劳显著,被清朝授予经营恰克图贸易的垄断权。晋商便开始搜罗湖北羊峒楼的黑砖茶叶,运到汉口加工成茶砖,然后经长江、丹江入唐河贩运到太谷,再由太谷出张家口沿蒙古草原南端进入恰克图,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一直是一帮独大,他人不得参与。而徽商主营其家乡六安茶叶和闽广茶叶,到清末又将武夷茶贩运广州,参与广州的茶叶国际贸易,航大海而去者,不知凡几。
在木材市场,尽管徽商乃善伐山之族,但徽郡偏山一隅,木植终究有限,迫使徽商不得不远赴云贵、巴蜀,将西南大木捆绑南下,满足江南建材市场的需要。清代初年,由于秦巴山区的获准开发,陕西商人携资入山,举办木厢、板厂,将秦巴千年大木编扎木排,沿汉江和嘉陵江水流而下,直运汉口,与徽商有力地争夺着江南木植市场,打破了徽商对江南木材市场的独霸局面。
在皮货市场,明清以来基本上是陕晋商帮两分天下。在西口皮货方面,是陕商独大,他们将甘青蒙藏的皮张押运到陕西泾阳、大荔,炮制成“西口皮货”,贩运全国,基本垄断着江南的皮货市场。在北口皮货方面,是晋商独霸一方,晋商将内蒙古、新疆的皮张贩运包头,加工成“北口皮货”,贩运全国,在全国他们与陕商统称为“西商”,主要经营“西北两口清水皮货”,别人不得与共。
在全国金融市场,陕晋徽三帮商人是“三国演义”。徽商垄断着江南和北京市场,徽商开办的典铺,遍布江南都市村庄,形成“无典不徽”的繁盛局面。入清以后,徽商又向京师发展,在京师做大了金融事业,清代名著北京的“四大恒”都是徽商的典铺。晋商则在黄河以北和京畿地区施展自己的金融才华,他们垄断着华北的典当,1828年又创造性地开办异地汇兑的“票号”,将清政府的地方藩库收入自己囊中,成为清末发展最快的商帮。而陕商则在西北地区从事传统的典当业务,使陕西的泾阳和三原成为西部金融中心和商务中心。
总之,明中期以后的陕晋徽三大商帮,以中国为活动舞台,在中国商业史上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他们服牛格马,跨州越县,流寓穿越,纵横天下,你来我往,你有我优,新招迭出,出奇制胜,将中国传统商人的聪明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在棉布市场,明代是陕、晋商人将江南标布贩运北方,垄断着棉布的北方市场,而徽商在苏杭棉布业占有绝大的优势,有主要垄断着棉布的南方市场,形成“无徽不成市”的局面。为了摆脱徽商的控制,进入清代后,山陕商人有意识地培植豫楚平原上的棉纺织业,进行棉纺织的技术创新,形成挖掘地窖控温纺织的新技术,一下子摆脱了江南苏、松、嘉、杭四府对手工棉纺织技术的垄断,并达到与江南“日织一匹”同等的技术水平,引导着豫楚“颖布”、“府布”逐渐替代了江南的“标布”,造成豫楚棉布市场的声名鹊起。山陕商人赴豫楚购布,路近省费,交易成本最低化原则突破了徽商的垄断局面,进入清代以后,江南棉布市场由于“山陕巨商罕至”开始衰落下去,江南标布只好转向湖广对外贸易,为闽粤商帮分割徽商的市场创造了条件。
在茶叶市场,陕西商人首先突破明政府“不许越境贩运”的政策雷区,到湖南安化,将安化所产红茶捆绑到陕西泾阳,利用陕西掌握的“团茶”先进加工技术,压制成茶砖,大量西运到青藏高原,取得了西北茶叶市场的垄断权。然后,他们又将“团茶”技术传入四川雅安,将川南五县的茶产在雅安压制成砖茶,经康藏茶马古道,运送到昌都、拉萨,又一次控制了康藏茶叶贸易的垄断权,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没有改变。而晋商则在全国搜罗茶叶产地,他们起先千里迢迢到闽广,将武夷茶装包西运,路远费繁,不堪烦劳。进入清代后,晋商在协助清军西征中功劳显著,被清朝授予经营恰克图贸易的垄断权。晋商便开始搜罗湖北羊峒楼的黑砖茶叶,运到汉口加工成茶砖,然后经长江、丹江入唐河贩运到太谷,再由太谷出张家口沿蒙古草原南端进入恰克图,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一直是一帮独大,他人不得参与。而徽商主营其家乡六安茶叶和闽广茶叶,到清末又将武夷茶贩运广州,参与广州的茶叶国际贸易,航大海而去者,不知凡几。
在木材市场,尽管徽商乃善伐山之族,但徽郡偏山一隅,木植终究有限,迫使徽商不得不远赴云贵、巴蜀,将西南大木捆绑南下,满足江南建材市场的需要。清代初年,由于秦巴山区的获准开发,陕西商人携资入山,举办木厢、板厂,将秦巴千年大木编扎木排,沿汉江和嘉陵江水流而下,直运汉口,与徽商有力地争夺着江南木植市场,打破了徽商对江南木材市场的独霸局面。
在皮货市场,明清以来基本上是陕晋商帮两分天下。在西口皮货方面,是陕商独大,他们将甘青蒙藏的皮张押运到陕西泾阳、大荔,炮制成“西口皮货”,贩运全国,基本垄断着江南的皮货市场。在北口皮货方面,是晋商独霸一方,晋商将内蒙古、新疆的皮张贩运包头,加工成“北口皮货”,贩运全国,在全国他们与陕商统称为“西商”,主要经营“西北两口清水皮货”,别人不得与共。
在全国金融市场,陕晋徽三帮商人是“三国演义”。徽商垄断着江南和北京市场,徽商开办的典铺,遍布江南都市村庄,形成“无典不徽”的繁盛局面。入清以后,徽商又向京师发展,在京师做大了金融事业,清代名著北京的“四大恒”都是徽商的典铺。晋商则在黄河以北和京畿地区施展自己的金融才华,他们垄断着华北的典当,1828年又创造性地开办异地汇兑的“票号”,将清政府的地方藩库收入自己囊中,成为清末发展最快的商帮。而陕商则在西北地区从事传统的典当业务,使陕西的泾阳和三原成为西部金融中心和商务中心。
总之,明中期以后的陕晋徽三大商帮,以中国为活动舞台,在中国商业史上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他们服牛格马,跨州越县,流寓穿越,纵横天下,你来我往,你有我优,新招迭出,出奇制胜,将中国传统商人的聪明智慧发挥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