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周都的南山

  秦岭在东汉班固《西京赋》“睎秦岭”之前,一直叫做南山和终南山。南山来自于直观的视知地望:它位于西周国都丰镐两京之南。《诗经·文王有声》写道: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

  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在《诗经·文王有声》,来源于“丰水”的“丰”,出现了5次,分别是:“作邑于丰”“作丰伊匹”“维丰之垣”“丰水东注”“丰水有芑”。前3句,“作邑于丰”“作丰伊匹”“维丰之垣”,写周朝建造丰京,从内城到外城。丰京“外城”(“维丰之垣”),是一个“四方攸同”的京城啊!丰京“外城”(“皇王维辟”),也是一个“四方攸同”的京城啊!后两句,“丰水东注”写大禹对丰水流向的治理;“丰水有芑”,写周武王对沣峪物产的治理。最后几句写周朝京城由丰京改变到镐京:“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考卜维王,宅是镐京”。周朝京城由丰京改变到镐京,方向是“自西自东”,目的是“实施剪商”,消灭殷商,统一天下。丰水即秦岭终南山的沣峪,渭河的南山支流。南山丰水和周朝丰京同姓,南山是周朝丰镐的国脉。

  《诗经·节南山》唱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诗经·信南山》唱云:“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小雅·天保》,传为召公创作,有“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由于西周和《诗经》,秦岭南山的自然风物得以丰富描写,并赋予南山气韵生动的诗歌灵魂,使南山与秦岭处于非此不可的文明关联。南山由于西周与《诗经》的描写,成为秦岭至今仍在运用的别名。“寿比南山”“终南捷径”“南山律宗”等词语概念,已是汉语的日常词汇与活的文明记忆。

  《文王之什》是《诗经·大雅》的首篇,写道:“父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虽旧邦”,意指西周是一个历史悠久、身世显赫的诸侯国家。“其命维新”,即“居岐之阳,实始剪商”,周从一个诸侯国领纳宗主国的使命。从诸侯国到宗主国,从“居岐之阳”到迁都丰镐,秦岭(南山)一直都是周人的山神护法,周人对南山(秦岭)衷心赞美、一往情深。有周一朝,数百年春秋,南山成为早期开发的文明圣地。周人起步于周原,《诗经·大雅·绵》写道:“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溪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周原,在很大程度上,即“周源”。周原为渭河泾水包裹,还有“沮河”“漆河”(“自土沮漆”)。它们的上游即周人源头,即今日泾渭上游的陇东与关中之间区域,即周人的源头与故乡。其一,这符合沿谷移动的文明迁徙原理;其二,这有大量古典文献记载;其三,这已有大量考古资料(尤其长武县碾子坡遗址)证实;其四,这符合起源的相对独立性原则;其五,“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周原是周人自我认同的故乡和圣地啊!周原即“周源”,本是传统的经典与主流观点。上世纪30年代,钱穆先生以后期文献地名“臆测”周人起源于晋南,在考古资料(碾子坡)面前,已被饶宗颐先生视做“皆出后代好事者之附会,了不足信”,“钱说纯出忖测,……已无商榷之必要,并建议《西周史》作者许倬云删去山西一说”。许氏未“删”,至为遗憾,究其原由,是不谙周原与秦岭——尤其是西秦岭的关陇地望特征。

  西秦岭的三大地望特征,包含了周人兴起周原的秘密:其一,陇山与秦岭在泾渭形成十字形山脉骨架;峪口为平原农耕与山地牧猎两大文明的分界;渭水宝鸡峡、泾水五凤山即是此鲜明地望标志。其二,可耕可牧的西秦岭地望形势和忽耕忽牧的周人历史完全契合;多元优势(周·可耕可牧)面对单元文化(商·农耕为主)显示了以少胜多(量)的历史胜利,这恰是《西周史》难以理解的。其三,在夏、商、周三代的全部地望形胜中,最高点即在西秦岭。关中潼关以东——也就是夏商二代的中心区域,根本没有秦岭这样东向横亘、浩然绵延的千里高山。而秦岭——周人的南山又是怎样深入了他们的感知、生命与灵魂了呢?

  《诗经·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译文:“巍峨的南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最早的开拓,来自于夏初的帝禹。无论起伏的台塬,还是河畔的平原,都是肥沃的良田啊!我们的田园,我们耕作。一方方的南亩,一块块的东田,是我们富饶的田野。蓝天白云,一派风调的日子;雨雪飘洒,一派雨顺的景象。土壤湿润,生长茂盛的谷物;土壤肥沃,丰收在望的庄稼啊。”)

  这是对南山秦岭的农业经济赞美。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秦岭南山的岩石呀,既雄伟高峻又浩然连绵。悠远的山川下,是军人辛劳的行旅。日出迟迟的高山,掩护了东征的武人。)

  这是对南山秦岭军事征战的描写。

  《诗经·周南·车舝》:“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佳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陴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

  这是南山秦岭日常伦理的歌唱。

  从农业经济到军事政治,再到日常伦理,秦岭南山皆多周人之国的基础与根本支撑。周人对秦岭终南山的感谢与赞美,用《诗经·大雅》的一句话总结,即:“惠此中国,惠此京师。”就京城地望而言,秦岭是周人的南山;就文明意义看,秦岭是周朝的国脉。

出处:

终南幽境·秦岭人文地理与宗教/高从宜,王小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