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是“台塬”的简称。地貌上,“台塬”低于崇山,高于平原,是崇山与平原、石质与土壤的结合部与混合区域。由于受高山流水的长年侵蚀切割,山前丘陵地带形成相对独立而隆起的“台子”,地貌学上称之为“台塬”。如关中文明历史上,就有著名的五丈原、乐游原、杜陵原和白鹿原。西安东南郊的白鹿原,东有灞河,西过浐水,北瞰关中平原,南望高兀秦岭,是长安古都台塬地貌的典型代表。与白鹿原隔浐河对峙相望的,是杜(少)陵原。杜陵原东边是浐河,西边是潏河,比白鹿原低矮;王风御气,诗韵隽永,两者相若。从文化人类学眼光看,台塬地貌至少有三大人文意义:①人类先民的摇篮;②登高的节日审美性;③降龙栖凤的皇家墓园区。白鹿原东边的蓝田猿人遗址,已是闻名世界的人类先民的永远纪念遗址。宝鸡的姜城堡,从地貌学上看,一眼望去就是夹在秦岭与河谷之间的丰美台塬;是炎帝神农氏的故乡。最为朴素地看,台塬成为先民们的摇篮乃与水有关:洪水暴发,登上塬顶可以避过洪流;干旱少雨,可下到谷底的河流汲水。和蓝田猿人先民遗址南北相望的,是闻名于世的半坡遗址。“半坡”,多么形象,直观而生动啊!它的名称,多么传神地道出了“台塬”与人类摇篮的胞胎血缘!
说到台塬之于人类的登高审美节日意义,也许举出乐游原的名字就够了。“乐游”就表明了人类对“台塬”审美节日意义的自觉与发现。平原太低,不具有登高望远的节日审美诉求;崇山太高,又不具备节日审美的日常品格。相形之下,只有不高不低的台塬地貌,乃是人类节日审美理想的登高之地与“乐游”之所。脍炙人口的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少一人”,即王维,当时就在长安的乐游原或少陵原上吧。
李白《杜陵绝句》写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李商隐《乐游原》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首唐诗,皆名家名诗,各有特色风格。比较而言,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佳。李白大气磅礴,只有太白山那样的崇山峻岭,或者太华山那样的峭拔绝岩,才能够激发出他的激情灵感。杜陵原显然未能激起李白的创造冲动,《杜陵绝句》也只是在写景中,流露出平静中的迷蒙。李商隐《乐游原》,一向为人称道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妙处是,“驱车登古原”本来是为了派遣“意不适”的苦恼,“无限好”的夕阳美景似乎满足了诗人的初衷和愿望。夕阳是“无限好”啊,小小的“意不适”何足道啊!刚刚打发走“向晚”的“意不适”,“近黄昏”的夕阳又引起新的惆怅。“只是近黄昏”的“只是”甚妙:“无限好”中的缺憾,“近黄昏”中的满足,审美心里的辩证法,由“只是”独扛。而只有在空间地貌上,登上乐游原,才能在时间上多留一会儿“无限好”的夕阳美景的道理,尽在其中了。与《乐游原》相比,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胜在审美文化学:其一,“九月九日”,是华夏重阳节,是“佳节”。节日是人类文化学的重要课题,有超越个体心里的普遍品格。其二,华夏文明的重阳节,有登高习俗。王维即在重阳节来到西安南郊的乐游原。据说此诗是王维19岁所作。真如此,王维才情上不服李白,还是因为有资本吧。
秦岭台塬地貌最为直观或壮观的历史功能,还是作为帝王们的日落墓地。陕西帝王陵共有89座。这一座座埋藏在地底下的“金字塔”,让中华文明发祥地和梦幻中心的陕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神秘莫测,辉煌诱人。帝王陵墓崇尚厚葬,藏龙栖凤,堆金砌玉,大量奇珍异宝被埋藏在三秦大地。每一座帝王陵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西汉十一陵分布两地:一处为汉长安城北至西北的咸阳塬陵区。另一处即长安城东南陵区,包括白鹿原至杜陵原一带,分别有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它南依层峦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高大的墓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诸陵中,以汉文帝霸陵和骊山秦皇帝陵,与秦岭北麓台塬的关系最为密切和典型。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本质,先是被风水方士弄得虚诞,后被历史学者搞得繁琐;既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古典洞悟,更乏明快阳刚的现代眼光。倒是吕恩勉“风水之始,避风及水而已”,差不多天机道破。何以“避风及水”?我们看《三国演义》一百零四回诸葛亮在五丈原的描述:“孔明强支病体……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
罗贯中的几句文学描述胜过千册的史书记录,它揭示了皇陵风水避风及水的根源与本质。台塬地理,既避风也避水,还能兼顾看护墓园的方便程度。避风,台塬体制隆起高大;避水,台塬地累积层土层;“方便”指交通的易达与郭城的近距。因之,围绕都城南北的台塬被誉之为“龙岗”,是降龙魂归之地,是风栖落日之所。有意思的是,诸葛亮起身于南阳卧龙冈,身卧于龙冈地脉的五丈原;用他的话,也算“天意”吧。“万间宫阙都作了土”,皇陵台塬本属于土。真正让自己流芳百世的,还是各自事业的正义性与辉煌程度。就现代文化看,让三秦人民普遍对台塬文化有兴趣的还是《白鹿原》。白鹿历史文化上,既是白鹿原的精灵与传奇,也是秦岭台塬文化的现代象征。
终南幽境·秦岭人文地理与宗教/高从宜,王小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