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盛世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比,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名气要小得多。然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却分量甚重,影响甚大。几年前,央视《秦岭探访》节目对《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过介绍,作家张承志对《山坡羊》更是推崇备至:“这是我推崇为第一的古诗。”(《石头的胜利》)
《山坡羊·潼关怀古》唱云: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1270~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4个月,死于任所。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的潼关啊!华夏历史分界和象征的潼关啊!那么,联系秦岭的文化地理背景,人们会问:《山坡羊》的震撼性与魅力何其大,在秦文化地理中的独特性与位置何在呢?可以从三个角度说明。
其一,从“节彼南山,惟石岩岩”的《诗经》开始,中国诗学统治性的主张便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以中庸为仁,以中和为美。《诗三百》是孔子删节的,据说删订之前有3000多首。被删掉的诗歌中,可能就有“哀即伤”“怨即怒”的极端“愤怒”诗篇。从孔子确立“怨而不怒”诗学标准开始,中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庸为仁、中和为美的诗学从而成为官学。这种源自《诗经·大雅》的官方诗学,尽管在盛唐即遭到李白、杜甫的批判质疑;但有唐一代的秦岭南山诗,要么是“斜阳落墟里”的宁静田园雅致,要么是“秦川雄帝京”的锦上添花大颂,最多仍然是“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怨而不怒”讽诵。“哀而伤”“怨而怒”的诗风直接意味着:对朝延(廷)的政治权力不再抱有理想和希望,这是就诗人立场的主动选择而言;就消极方面看,“离经叛道”的“怨而怒”诗风,会招惹来自国家机器的暴力征伐和威胁。诗风的剑拔弩张,会引来剑拔弩张的现实。
其二,唐朝之后,五代战乱,陈桥兵变,宋帝被虏……华夏中国的封建王朝与文化力量日薄西山,渐趋式微,腐朽沦落。尤其是,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至北国井底之下,是对民族自尊的严重打击啊!张养浩所处的元朝,是骁勇的蒙古民族的天下,对汉人的自信又是彻底否定呐!黑暗逼出了激烈,痛苦逼出了绝决,失望逼出了愤怒。华夏底层的民间社会,本来就从未泯灭的朴实、血性和豪情……开始得到自由知识者的结晶、表达和提炼升华。在元代文学中,出现了关汉卿激烈正义的《窦娥冤》,出现了凛冽正派的“黑包公”以及瓦冈与梁山的起义英雄。在一片正义愤怒的文化氛围中,诗人张养浩选择了“潼关怀古”与“山坡羊”,可谓深中肯綮,直奔华夏文明之命门!
其三,潼关之西的长安,是大唐京都与汉人辉煌的象征;潼关之东的开封,是北宋的都城与汉人耻辱的象征。潼关还是西周与东周,西汉与东汉的分水岭,是治与乱、盛与衰的分水岭。张养浩的“怀古”才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义愤怒的他,一笔抹掉兴亡的轮回和区别意义。“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西都即长安,关中让人伤心,帝王宫阙来自于“土”又还归于“土”。“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只有大地与秦岭才是永恒存在啊。元朝之后,秦岭山下的潼关更是见证了慈禧的仓皇而逃,日本的浓烈炮火。全民族终于集体唱出了历史性的“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那么,张养浩《潼关怀古》的开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既恢复了被黑暗历史淹埋了的“怨而怒”的国风传统,更是民族未来歌声的先知预见。
张养浩的《潼关怀古》,除“怀古”之内容让人惊心动魄,遐想无限之外,“山坡羊”的词牌选择,更是耐人回味咀嚼。王朝象征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那么,秦岭遍地的“山坡羊”呢?秦岭山坡上的羊群,有着怎样的历史与生活啊!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风靡全国。其实,元代官员诗人张养浩就在潼关怀古,以“山坡羊”的题目提出了秦岭的山坡羊问题——或曰,他不仅提出了以朱鹮、羚羊、金丝猴为象征的秦岭大自然环境中的动物世界问题,尤其从与人文地理文化关系更为密切的羊、牛、犬等家畜,更为真实地追问了秦岭动物的历史与生活世界。就说秦岭的“山坡羊”吧。
羊是历史中国的普遍属物,也是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人类文明的最高追求,即“真”“善”和“美”的世界。“善”“美”都来自于羊,都与羊密切有关啊!汉语文化经典中,“亡羊补牢”“温顺如羊”“三羊开泰”“苏武牧羊”,皆日常熟词成语。《诗经》有《羔羊》篇:“羔羊之彼,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總。委蛇委蛇,退食自公。”仅《羔裘》一题,《诗经》就有三篇。特别是《小雅·无羊》,住在《节南山》之前,写的就是秦岭的山坡羊。诗中写道: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糇。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谁说你没有羊?一群就是三百只。谁说你没有牛?七尺高的九十头。你的羊群到来时,只见羊角齐簇簇。你的牛群到来时,只见牛耳摆动急。
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作小饮,有的睡着有的醒。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牛羊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
你到这里来放牧,边伐细柴与粗薪,边猎雌雄天上禽。你的羊群到来时,羊儿小心紧随行,不走失也不散群。只要轻轻一挥手,全都跃登满坡顶。)
许许多多牛羊聚集在一起,该有何等气象?倘若运用“羊来如云”“牛聚如潮”来比拟,也算得形象了。但此诗作者显然不满足于此类平庸的比喻,他巧妙地选择了牛羊身上最富特征的耳、角,以“濈濈”“湿湿”稍一勾勒,那(羊)众角簇立、(牛)群耳耸动的奇妙景象,便逼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样一种全不借助比兴,而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语)的直赋笔墨,无疑是高超的!
第二、三章描摹放牧中牛羊的动静之态和牧人的娴熟技艺。“或降”四句写散布四近的牛羊何其自得:有的在山坡缓缓“散步”,有的在下水涧俯首饮水,有的躺卧草间似乎睡着了,但那耳朵的陡然耸动、嘴角的细咀慢嚼,不分明告诉你它们正醒着么?此刻的牧人又在干些什么?哦,他正肩披蓑衣、头顶斗笠,或砍伐着柴薪,或猎取着飞禽哩!一时间蓝天、青树、绿草、白云,山上、池边、羊牛、牧人,织成了一幅多么清丽的放牧图景!图景是色彩缤纷的,诗中用的却纯是白描,而且运笔变化无端:先分写牛羊、牧人,节奏舒徐,轻笔点染,表现着一种悠长的抒情韵味。(潘啸龙)
这就是秦岭的山坡羊。
《诗经》这首著名的牧羊之歌,那位编订者大人先生竟然取名为《无羊》!还是要感谢那位编订者,毕竟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牧羊之歌啊。《无羊》属于《小雅》,《小雅》是京城雅歌。周朝的京城,就是秦岭终南山下的丰邑和镐京。紧接着这首牧羊之歌——《无羊》,及《节南山》,还有《信南山》,几乎可以肯定,《无羊》中的羊群,是秦岭山坡羊,是描写秦岭的山坡羊,是来自秦岭的山坡羊。在周朝《诗经》牧羊之歌后,秦朝的祭祀之礼,动辄就是百头牛,千头羊。汉代羊群之多,今日画像砖也经常能见到羊的形象。
在古代秦岭的广阔山村,七八只羊,两三头牛,再加上几亩玉米、土豆和油菜花,就是幸福美满的田园景象。权德舆《城南郊居》诗中的“山泽蜃雨出,林塘鱼鸟驯。岂同求羊径,共是羲皇人”,写到了秦岭遍野的羊肠小道。李白著名的《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写出了京城“得意人生”中的烹羊内容。是啊,羊群在古代秦岭的广阔山村,直接意味着幸福生活。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这就是秦岭的山坡羊。
这种秦岭山坡的田园美景,来自大自然的丰沛吐露与无嫉性;不仅以远离苛政为前提,也是超越历史的人与动物的天道公存。这也是自然的。就《渭川田家》的历史性而言,张养浩《潼关怀古》说秦岭的“山坡羊”是“兴,百姓苦”,就不对了。简单化绝对化了。就《渭川田家》的自然性而言,无论王朝“兴”也罢“亡”也罢,只要“官”不贪,也不乱,秦岭的牛羊世界是自给自足的,天然满足的。就此而言,王朝的历史真实本身对其一直是伤害、掠夺与负面的。首先是“国税”征讨和国家支出。成语“亡羊补牢”中的“牢”,指饲养牛养之圈。“牢”的另一含义即国家社会祭祀,直接与“羊”有关。《礼记·五制》指出:“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这里的“社稷”有专指含义,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各神。太牢的祭祀活动中,牛羊猪三样俱全;少牢呢,则只有羊与猪。《诗经·旱麓》:“清酒既载,马辛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马辛牡”指赤公牛;按照《礼记》,羊也是少不了的。《诗经·生民》的祭祀,羊直接来到祭台:“诞我祀如何?……载课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拔,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这是盛大的节日,忙碌、热闹、庄严与神圣。取“羝”——大公羊作为祭品,既是国享也是人道世界。不要担心残酷与“牺牲”——即从牛羊作祭品而来,需要关心的只是“牺牲”的性质、位置与意义。牛羊作为祭品的性质与意义十分明确:“以兴嗣岁”,“羊”以此进入永恒性的“善”的世界与“美”的世界。在《行苇》中,作者以“敦彼行苇,牛羊践履”,与牛羊亲切对话。在《周颂·我将》中,以“我将我享,维牛维羊,维天其右之”,表明牛羊与天道的联通途径与言说,甚至就在祭祀牛羊的《生民》篇,作者也写道:“不康礼,居然生事。诞生之隘巷,牛羊腓字之。”牛羊一字排开,庇护了刚出生的后稷——周的祖先。秦岭的牛羊,与秦岭的“平林”“鸟”“隘巷”一样,在这里成为周人伟大祖先——后稷的出生环境,救命恩人,保护灵物——一句话,是“善”与“美”的世界。
这就是秦岭的山坡羊。
从周秦汉唐,至元明清近代,我们所消费的秦岭山坡羊不会比先人少,我们所牺牲的秦岭山坡羊只会比先人多。然而,2000年来,我们对秦岭山坡羊的诗与歌呢?甚少,更不要说对秦岭山坡羊的灵性描写了。秦岭山坡羊,不仅生命与意义,连其“美、善”的灵性也一并消逝于历史与王朝的黑暗。这也许就是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选择秦岭山坡羊的基本缘由与背景。张养浩在“潼关怀古”,题目是“山坡羊”内容却无“山坡羊”字眼。“山坡羊”死在了古代世界,它的温顺,它的生命,它的“美”与“善”。几年前,美国电影《沉默的羔羊》就获奥斯卡大奖,大获成功。张养浩《潼关怀古》被誉为“古代第一首诗”,其根本原因与意义就在于:他以沉默的方式讲述了秦岭山坡羊的故事,那个沉默了千年的“美”与“善”的真实世界。
终南幽境·秦岭人文地理与宗教/高从宜,王小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