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铅锌矿

  对秦岭铅锌矿的开采,古人早已有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唐书·地理志》、《宋史·食货志》、《清通典》、《清一统志》以及各地方志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比如在唐代就有在陕西凤县采铅锌矿炼银(银含于铅锌矿中)的记载。《宋史·食货志》:“凤州梁泉(今凤县治)有银、有铁”,又曰:“银产凤”(今凤县),又曰:“凤州有银冶”,就指的是凤县的铅锌矿。由于元代前古人铅、银不分,所以凤县铅洞山铅锌矿,可能是古人所指的银冶。现今秦岭的很多地名、山名、沟名都与古人采矿有关,如银硐沟、铅硐山、银硐梁等。

  现已查明,秦岭地区的铅锌矿主要分布于距今约4亿多年前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甘肃境内西(和)成(县)、陕西境内凤(县)—太(白)、镇(安)—旬(阳)等晚古生带沉积盆地的有利成矿地段,含矿层位稳定,矿石品位较高,矿藏储量大,并伴生有银、铜等有用元素。秦岭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秦岭已成为我国举足轻重的铅锌矿生产、开发基地,其中甘陕相邻地区的厂坝铅锌矿是继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的甘肃白银铅锌矿大型有色生产基地以来又一个新发现的大型基地。陕西凤太地区已探明产地9处,铅储量400万吨,锌154万吨,其中凤县的铅洞山矿床铅锌、镉的储量已达大型,已探明铅锌储量350万吨,是全国四大铅锌基地之一;银、汞达中型,开采条件好。在凤县境内同一类型的还有峰崖、八方山、银母寺、手搬崖、银洞梁等矿床,均有较大利用价值,这些矿床均已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在陕西和中国西部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2000年以来,秦岭地区又相继发现了一批新的铅锌铜多金属矿产地,如南郑县马元铅锌矿储量已接近大型矿床规模,沿镇安—宁陕东西向一线发现黄土岭等多个新的矿床和矿点,找矿远景良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在实施的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便是依托秦岭丰富的有色矿产资源生产、研发基地和厚重的人文地理、优越的自然条件而设立的,是我国国民经济实行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战略西移的重要举措。

出处:

大秦岭:中国国家中央公园 / 谢伟主编.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