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岭的主要河流

 

  汉江

  汉江,古称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达7.43万平方千米。它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秦岭山中,沿途接纳了众多支流,在湖北省丹江口甩掉秦岭、巴山的束缚,进入“极目楚天舒”的平畴沃野。宽阔的河床上曲流发达,与长江之间河叉纵横交错,形成“云梦泽国”的江汉大平原。汉江奔流3000多千米之后,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汇入浩淼的长江。

  汉江流域居于我国南北结合地带,是中国亚热带气候的最北界,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成为古人类栖息的摇篮。汉江融贯南北,疏通着中华民族的两大血脉——长江和黄河。

  西周、秦、汉、隋、唐等10多个王朝为了把东南各地贡赋运往京畿之地,都把汉江航运(古称漕运)当作生命线加以保护和开发。

  《左传》上说:“汉,水祥也。”古人称江淮河汉为四渎,是开创文明的重要区域,而汉水则是汉民族、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今天的汉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基地、茶叶产地和水源地。它洁净的水流、良好的水质可以直接饮用,在北京、河南、河北、天津这些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地域都被干旱的梦魇所笼罩时,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每年能提供500亿立方米清洁饮用水的水源地,于是汉中、安康的山林中树起了许多标语,其中最响亮的一句就是“一江清水送北京”。

  那么,汉江每年500亿立方米的水来自何方?它不是产生于江汉平原,它最大的水源涵养地就是秦岭。秦岭南坡的千沟万壑,从森林里流出的涓涓细流,最终汇集成这一条激荡的大江。

  丹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让汉江第一大支流丹江名声鹊起。

  丹江,古称丹水、淅水、粉青江、黑江,全长443千米,发源于秦岭地区的凤凰山南麓(商洛市商州区西北部),经商洛市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于紫荆关附近(商南县汪家店乡月亮湾)出陕西境进入河南省淅川县,向南进入湖北省,汇入汉江,两江汇合的地方称为丹江口。丹江口水利枢纽地处汉江中游河段,工程于1959年10月截流,1968年开始蓄水,目前在国内是仅次于三峡水库的水利枢纽。

  丹江通航历史久远,据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尚书·禹贡》记载,丹江在战国时期已经通航。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水渠首,就在河南淅川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每年146亿立方米的清洁淡水将被输送到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地,以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其实,丹江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水量连库容量的20%都不到,丹江口水库年平均入库径流量为409亿立方米,丹江只贡献了8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剩下的都来自汉江。但因为丹江口水库的名号,让人忽略了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的价值。

  汉江和丹江都发源于秦岭,秦岭作为这两条河流水源的涵养地,愈发显示出它的重要。倘若没有秦岭的庇佑,丹江口水库就没有源源不断的清洁水源补给,那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闸调水输送渠长度为1267千米,这个距离差不多是汉江中下游的长度,它给京、津、冀、豫四个省市送去甘甜的水源,救济那里的干旱。这个庞大的调水工程,受水区的范围为15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也接近了汉江流域的面积。

  嘉陵江

  嘉陵江是长江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海拔2800米的秦岭嘉陵谷中。那里没有拔地而起的的山岩,也没有瀑布,只有细小的溪流从密林深处流淌出来。就是这差不多百条涓涓细流,汇集成了嘉陵江。

  嘉陵江全长1119千米,其干流自区境东缘由东北向西南流,依次接纳了红崖河、永宁河、徽县河、洛河、青泥河、西汉水、燕子河、安乐河、广坪河(羊模河)、白龙江等西北—东南流向的支流,从而使这些河流成为嘉陵江水系的组成部分。嘉陵江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流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四省市,在重庆朝天门码头汇入长江。嘉陵江蜿蜒于深山峡谷之中,江阔水深,奔流湍急,在广元昭化汇集白龙江水流,一泻千里,直奔长江。

  嘉陵江的水量很大,它在吸纳众多的秦岭溪流后,在陕西宁强县境内已经有了大江的气象,进入四川汇合其他支流后,其水量甚至超过了汉江,但是因为流长短于汉江,所以屈居汉江之后,成为长江的第二大支流。

  嘉陵江多造福于四川、重庆,而造福陕西比较少。它仅仅流过陕西的凤县、略阳、宁强三县,而这三县位于陕西省西南一隅。

  古时,连接秦地与巴蜀交通的,除栈道之外就是嘉陵江。那时四川的物资可以溯江而上,到达甘肃、陕西交界的虞关(又称仙人关),然后再接陈仓古道进入关中平原,但今天嘉陵江的航运使命已经终结。

  渭河

  渭河也称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流域范围主要在陕西省中部。干流源出甘肃渭源县鸟鼠山南的豁豁山,至渭源县清源镇东北汇合源出鸟鼠山的禹河,始称渭河;东流至甘肃武山县纳榜沙河、山丹河和大南河,经甘谷县北纳散渡河,到天水市有葫芦河、西河、永川河、牛头河等注入;再东流出陇山入陕西省境内,经宝鸡、咸阳、渭南等地,纳千河、泾河、北洛河,南汇秦岭北坡诸水,横贯“八百里秦川”,至潼关入黄河。渭河全长818千米,流域面积6.25万平方千米,其中甘肃境内流域面积2.56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84亿立方米,甘肃境内23.9亿立方米。其在陕西境内长502千米,流域面积6.75万平方千米。

  渭河孕育了马家窑、半坡的原始文明和周、秦、汉、唐的璀璨文明,滋润了中国最富饶的农耕区之一的关中平原。从古至今,生活在渭河流域的人们一直在索取着渭河的水资源,而渭河在关中的水源补给除过泾河等几条河流之外,几乎全部由秦岭来承担。

  时至今日,深刻影响中华文明历史的渭河已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已开始告急!这时,严重缺水的西安城里,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秦岭,只有在这里,人们还可以找到清洁的可以饮用的水源。于是渭河支流——发源于秦岭北坡的黑河随后成了西安人的生命之源。黑河水库、石头河水库这些积蓄秦岭山泉的水源被引入西安。

  同样,无法从渭河索取更多清洁水源的宝鸡市也把目光投向了秦岭,当地把嘉陵江源头水引过秦岭大梁,注入渭河支流清江河以解决宝鸡城的水荒。

  21世纪初,生活在关中的人们认识到,绿色葱茏的秦岭蕴含着最需要、最宝贵的资源——水,因而在秦岭北麓,人们几乎把所有峪口的水都汇聚起来,让这些清洁水源变成城市的生活用水。现在,陕西小范围的南水北调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着,人们把秦岭南坡的水通过穿山隧道引到北坡以解决关中平原的水荒。

  “引汉济渭”就是陕西南水北调中一项重要计划,它是陕西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供水量最大、受益范围最广、效益功能最多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汉济渭”从陕南汉江流域年调15亿立方米水量到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相当于7个半黑河金盆水库的库容,从而缓解关中地区长期缺水的问题。具体线路是:在洋县境内的汉江干流上修建黄金峡水库,从黄金峡水库提水119米,再通过16.52千米的黄三隧洞输水入汉江左岸支流子午河三河口水库;经过三河口水库调蓄,然后经81.62千米的秦岭隧洞自流输水至秦岭北麓黑河金盆水库下游黄池沟,然后接入关中供水工程系统。工程直接供水范围为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沿渭大中城市,主要解决城市生活、工业生产等用水问题。该工程的项目建议书已于2011年7月21日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2011年12月8日,“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动员会在周至县秦岭隧洞出口区黄池沟隆重举行,这标志着陕西省南水北调工程的“引汉济渭”前期准备工程全面开工,2016年底力争实现近100千米长的特大输水隧洞贯通。在节水的条件下,这些水可以增加渭河进入黄河的水量约7亿立方米。通过水量置换,陕北就可以从黄河干流取水,从而支持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

出处:

大秦岭:中国国家中央公园 / 谢伟主编.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