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峪在秦岭北麓陕西省周至县西南15千米骆峪乡境内,距离西安约110千米。
骆峪,又叫西骆峪,古名骆谷。因黄帝三子骆明建立骆峪国而得名。《山海经》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鲧,鲧生禹。”骆明被派到骆峪建立了骆峪国。
骆峪河发源于海拔2824米的一脚踏三县的秦岭北侧,出山后称沙河,是黑河较大的一级支流。山区流域最大汇流长度27千米,主河道长25.8千米,流域面积79.7平方千米。沙河流域总面积105.2平方千米,山区早年植被破坏严重,近年封山育林,为次生林和灌草植被,源头附近生态原始,植被丰茂,野生动物出没。骆峪内支沟较多,沿途分布有大石瓮、小石瓮、串草坡、茅草坪、碾子坪沟、大麦场、夏家沟、铜场沟、斜石窑、沙沟、地新沟等。
骆峪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据《陕西文史》载:“骆明是骆国君主,是大禹的祖父,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之一”。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周至是祭祀古帝的地方,古帝亦是骆明。”宋代罗泌《路史》载:“鲧父之国,京兆宜寿县有骆谷,故周至地。”骆峪口有古骆国遗址。
西汉高祖年间,在先秦旧道的基础上,开凿了由傥峪、骆峪相连南通汉中的主干道,史称傥骆古道,是古长安通往汉中最捷径的山中要道。《通典》云:“汉中至长安取骆谷路凡六百五十二里”。古道从骆峪入山,过山脊老君岭,经黑河支流八斗河、大蟒河河谷,沿黑河西源至厚畛子,向西翻越秦岭梁,经老县城都督门翻越财神岭和兴隆岭抵华阳镇,入洋县境又西折南行穿胥水、汉水至城固县,然后西行抵达汉中,全长382.5千米,其中峪道250余千米。历史上从古骆国到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约五千年间留下了许多故事,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北重要的商业贸易通道和交通要道。
骆峪河水流充沛,河流湍急,四季长流,四野山峦起伏,松栎蔽日,花草奇异,珍禽异兽随处可见,自古就是环境优雅、风光秀丽、庙观群集的登山观景、踏青访古胜地。进入骆峪,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波浩淼的骆峪水库,是周至县第二大水库,面积达4平方千米,坝面宽度1000米有余,常年绿水滢滢,碧波荡漾。骆峪水库大坝北坡的砌石护坡、迎水面的砌石衬砌以及堤顶大理石贴面、白杆路灯清鲜如新。沿着堤坝漫步,三面环山,一面临川,库内高起的水位观测台,脚下坚固的石砌大坝,南望秦岭太白千峰,北眺渭水滔滔东去,灰蒙蒙的群山,雾蒙蒙的水面,水天一色,天地无边,是理想的游山观景、涤荡心灵的天然场所。
骆峪相对秦岭其他峪道来讲是一个小峪道,但却是风脉尽显,辉煌犹存。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王勃、柳宗元、元稹、岑参、贾岛、温庭筠等都曾来此地,刘长卿、卢纶、王质夫、陈鸿等名人寓居周边山麓,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岑参作《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韩琮过骆峪作《骆峪晚望》,白居易作《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骆口驿旧题诗》等。骆峪现今留存有古骆国遗址、唐代驿站遗址、古栈道遗址、古代铜矿遗址、姜维点将台、玉皇庙、禹王庙等。骆峪虽小,却承载着中华龙脊秦岭许多厚重的历史和传说。
大秦岭:中国国家中央公园 / 谢伟主编.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