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云横秦岭
大上方
  大上方就是徐霞客因“日暮不及登”的上方峰,在北峰之北,也叫白云峰。相传这里就是唐代金仙公主修道的地方,也是明代刘伯温弃官隐居之地。
  上山的路极难走。由谷口南行,经五里关、希夷峡到莎萝坪,就可以看到上方峰,但却看不到上山的路。当你来到一个绝壁之前,才能看到下垂的铁链和石磴,不远处还有一条飞瀑。这里需要面贴石壁,手脚并用,自然也令人惊心动魄。翻过这道崖,前面稍见开阔。一条小溪上架着一座小石桥,旁边是一座小庙,名叫瑶池宫。走不多远,面前又见悬崖。这座山崖有裂缝,人们在裂缝处开凿阶梯,铺以石条,再用土石填实。再向前,又是仅容脚尖、宽约3寸的石磴,攀登时双手紧握铁链,鼻尖几乎贴上了岩面。大概快到半山腰的地方,就会看到著名的“建炎三年摩崖刻石”。
  全文是“大宋周道谨王文友重修唐时古道建炎三年四月终功毕记”。这段文字看似平常,但如果了解当时的历史,则会发现很不平常。因为建炎元年这里已是宋金交兵的战场,建炎二年已沦陷为金人的统治区域。到了建炎三年,还有人使用“大宋”的名号和“建炎”年号,表现了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
  在宋金交战的时候,关中有一支赵宗印领导的义军配合宋军作战。后来赵宗印的抗金英雄事迹传到蜀中,爱国诗人陆游在感动中写了一首《赵将军》的诗赞颂他,对他兵败后隐入华山做了道士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敬仰:
  我梦游太华,云开千仞青。
  擘山泻黄河,万户仰巨灵。
  往者祸乱初,氛祲干太宁。
  岂无卧云龙,一起奔风霆。
  时事方错谬,三秦尽膻腥。
  山河销王气,原野失大刑。
  将军散发去,短剑斸茯苓。
  定知三峰上,烂醉今未醒。
  过了“建炎三年摩崖刻石”,还有相当长的一段登攀路,特别是雷神洞的垂直石梯最为险要。洞下置一铁梯,升至拐弯处是一人工修凿的石室。从石室至洞口高约30米,仍是石磴和悬空的铁链,仍是90°的垂直石壁。华山上下不止一处雷神庙或雷神殿,在华阴及至渭南的很多地方都有雷神庙。为什么这里的雷神祭祀这么普遍?我想应该有更深远的历史原因,这和华胥氏的传说有关。传说华胥氏的丈夫就是雷泽之神,也就是雷神。《史记·三皇本记》说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于成纪”。这个雷泽,应在华山脚下的某个地方,因黄河水溢而成泽,因河水击山声如雷震而得名“雷泽”。华胥氏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诚如庄子所说,“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是乱婚制。所以后人为了美化而指“雷神”为父,也就不奇怪了。
  出了洞口,豁然开朗,这里就是大上方了。前面西峰千仞,脚下白云悠悠,周围绿树环绕,山石磊磊。一些山崖上散布着很多天然或人工开凿的石洞,有几处洞口还有仿古建筑,居然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象不凡。这些石洞差不多都有名号,如八仙洞、丹阳洞、玉皇洞、金仙观等等。
  大上方的北侧有三间平房呈丁字形布排,一间为神殿,两间为道舍,这就是贞武观了。贞武观小院十分洁净,有几株柏树、榆树、梅树,靠崖是一架葡萄,架下有一个石槽,从崖缝中渗出的水滴入槽中,经年不绝。这里曾住着一位在华山修道60多年的曹祥贞道长。她和几位道友自耕自食,清修至真,可惜现在已仙逝。
出处:

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