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故事
作者: 刘兆英
骊山和中华始祖女娲氏息息相关,登上骊山的九龙顶,人祖庙(或称人种庙)赫然在目,这是人们为纪念女娲氏而建立的庙宇。此外,和女娲氏有关的名胜还有猴娃山、滚磨沟、补天台、老母殿等等。骊山,就是中国历史上神话传说时代的人祖故里。如果一个人物在民族的记忆中能够留下印记,这个人物一定是真实的,而且一定是为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女娲氏正是这样的英雄人物。
相传女娲氏风姓,名叫女娇,她是中国远古时代一位受人尊崇的始祖神。在关于她的神话传说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是女娲补天的壮举: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
这段记载除去神话成分,透露出的真实历史是远古时代曾经发生过一次极其可怕的地震,震后出现了次生洪水灾害。而且这个灾难极有可能是全球性的,因为西方有一个诺亚方舟的神话,讲的是诺亚根据神的旨意,采取了躲避的方法在洪水中求生。但东方的女娲却不甘向洪水屈服。女娲果断地用五色石把天漏补好,重新支起倾覆的天柱,人类终于战胜了自然灾害。
宋代罗泌《路史·后记》第二卷《太昊氏下·女皇氏》记载:
女娲氏灭共工氏而迁治于中皇之原,继兴于丽。
女娲氏族的兴旺发达,正是在骊山。
“女娲补天”和“诺亚方舟”这两个东西方不同的神话就说明中华民族似乎更富有积极主动的斗争精神,在自然灾害面前毫不畏惧、永不退缩,这就是女娲传承给我们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奋斗不已的精神。补天的故事代代流布,女娲的进取精神也代代相传。
由于女娲的巨大贡献及深远的历史影响,人们把另一顶桂冠也戴在了她头上,这就是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縆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
——《风俗通义》
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流传了几千年,直到今天,骊山人祖庙的香火依然氤氲缭绕,女娲依旧受人崇拜。当地传说,骊山的猴娃坡就是女娲当时抟土造人的所在。骊山南望,有九峰,如同九龙仰望苍穹,当地人称为“九龙头”。开天辟地的猴娃坡就在这个地方。猴娃坡遍布蛤蟆石,这些山石造型奇特,小者如同家猫,大多酷似猴儿,或立或坐,抓耳挠腮。仔细一想达尔文写的《物种起源》,原来人和猴子关系如此密切,似有天意。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女娲造人的神话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力量的自信,表现了人类对自身从何而来的哲学思考。
临潼有“骊山老母女媒节”(也称“善嗣会”“传子会”“禅子会”),时间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后,相传这是骊山老母女娲氏的生日。
每到会期,四方祈子求福者,约定俗成,不远千里而来求神问卜、还愿献礼。会日,骊山东、西绣岭上的大小寺观庙院,都是香客盈门、钟声阵阵,求子还愿者不惜钱财。更有趣的是,一些不孕的妇女,往往夹着床单,怀里藏着布娃娃,虔诚祷告于女娲庙前,当晚住在骊山的林子中,据说很是灵验。附近的少女少男,也往往将其视为当地的“情人节”。
骊山有关女娲的风俗源远流长,民间崇拜女娲的风俗源于骊山而遍及陕西关中地区。如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据说是因为女娲造人是在这一天完成,这个人日最早见于秦简牍的记载。又如当地农历正月二十纪念女娲过“补天补地节”,吃“补天补地饼”。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烙干馍,馍要做得圆润薄细,烙好后,用红丝线系上先给房上扔一块,是谓“补天”;再把一块掰开扔到家中的井里或角落,是谓“补地”。当地还有一个特别的民俗,孩子的裹肚儿上通常绣蛤蟆图形,在男女婚嫁时,夫妻二人也常常在贴身的内衣上绣蛤蟆物像,男子用实心的,女子是空心的,甚至新娘在婚礼上要亮出蛤蟆裹肚儿让人看,这都是女娲文化的遗存。
神话和传说虽然不是历史,但其中却藏着历史的影子,令人产生遐想。分布于骊山有关伏羲、女娲的遗迹和传说繁多而密集,还有女娲抟土造人的遗迹“种疙瘩”,女娲炼石补天的遗址“补天台”和“五色石”,“伏羲女娲交尾柏”和伏羲、女娲合葬的“蟠蛇墓”“石棺”等。后来女娲变成了“骊山老母”,成了道教的神仙。这些影史虽说只是曲折的“映象”,但同样不能轻视。因为这是我们祖先的足迹,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初始性,把骊山女娲文化的真实信息保存下来,展现在我们面前。
出处: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