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云横秦岭
关学道骨牛兆濂
  中国儒学到了宋代,一变而成为理学,并且出现了几个非常著名的学派,它们的代表人物也成为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其间陕西关中有“横渠先生”张载,其学说独树一帜,称为“关学”。关学在张载之后人才不绝,清末民初的牛兆濂可谓关学最后的大师。
  牛兆濂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死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蓝田县新街鸣鹤沟人。牛兆濂在世时就有很高的威望,被誉为“大儒”,又称“蓝川先生”,民间则称其“牛才子”,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故事。
  牛兆濂出生于耕读之家。其父牛文博一日梦见心仪的理学大师濂溪先生周敦颐来到自己家里,急忙起身相迎,不慎跌倒而梦醒,因此给儿子起名“兆濂”,字“梦周”。
  牛兆濂幼而聪慧,人称“神童”。稍长,又有“才子”之誉。他继承关学的优良传统,重视身体力行,道德、文章有口皆碑,是清末民初的关中大儒。当民族危亡之时,他又挺身而出,乃中华民族的“脊梁”,高风亮节,永垂青史。
  牛兆濂始终以“一介寒士”自居,把毕生精力用于学术传承和教书育人上。他曾在三原的清麓书院讲学五年,他讲学的地方还有西安的关中书院、关洛学社、鲁斋书院,兴平的爱日堂,山西的守廉学舍,眉县的张载祠以及各县的孔庙、乡贤祠等等,桃李遍天下。
  芸阁书院是北宋关学传人吕大临兄弟读书讲学之地,在县西北三里镇五里头村,明代成化年间立祠,嘉靖、万历年间多次重修,至清共修葺二十七次,又称“四献祠”。民国时两次扩建,改称“芸阁学舍”。芸阁书院是蓝田文脉所在,牛兆濂承继关学传统,在芸阁讲学八年,极盛时有学员数百人。这些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以陕、甘、晋、豫为主,甚至还有来自国外的学生。
  牛兆濂以关学授徒,他认为清末政治黑暗,兵祸不断,民苦不堪,是纲常不立,义理不明,人人为利而不知廉耻所致,因而不但自己洁身自好,而且教育学生要“明理淑身”“匡时济世”。
  牛兆濂淡泊名利,把这一点看作是自己的“操守”,坚持了一生。牛兆濂虽不愿为官,却非常关心百姓疾苦。只要事关百姓,他就不辞劳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会去干。比如清末的赈灾,民初说服升允退兵、禁烟等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华。先生拍案而起,号召抵制日货。先生从自己做起,穿土布衣服,芒鞋麻履。先生还在报上发表《阋墙诗》,呼吁全国团结抗日。
  1933年,日本侵占山海关,不久承德失陷。牛兆濂满腔激愤,付诸行动,他联合兴平大儒张果斋,集结了义勇军500多人,准备开赴前线抗日,决心以身殉国。出师前通电全国,后被他的学生劝阻。
  1937年,侵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京津危急。抱病在身的牛兆濂闻知后心肝俱裂,食不下咽,病情骤然加剧。在病榻上,他告诫家人自己死后用泥坯筑墓,穿平常衣服入殓,节财抗日,说罢即逝。
  牛兆濂留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吕与叔芸阁礼记》(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芸阁礼节缘要》《吕氏礼记传序》《蓝川文钞》(12卷)、《续钞》(6卷)。
  牛兆濂为后世学者树立了一个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出处:

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