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秋光
作者: 刘兆英
早晨,白鹿原笼罩在薄雾之中,太阳升起,秋意荡漾……
这些老房子是为了拍摄电视剧《白鹿原》新盖的,也是在建的影视基地的一部分。
现在的白鹿原没人再住这样的房子了,但这种房子曾是历史的存在,它见证了若干朝代的兴亡和人世沧桑。无论世道怎么变化,受苦受难最深重的总是最底层的民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记得“文革”时搞“忆苦思甜”活动,我们从蓝田请了一位苦大仇深的老长工,他是白鹿原上人。他从新中国成立前忆起,说得声泪俱下,全场为之动容。说着说着说到三年困难时期,他更为伤心。我们看他说漏了嘴,赶忙请他休息一下再讲。他却连说“不累不累”,接着又说过去给富农扛长工,农忙时还能吃上油旋饼,现在的生产队长还不如过去的地主富农。后来我们硬是拉他去休息才算结束。
白鹿原很美,但生活在白鹿原的农民过去却很苦。
3000多年前,白鹿原古木参天,是原始森林,后来是周人的猎场。2000多年前,这里是秦人和汉人建造宫殿陵墓的伐木场,但这里依然林木丰茂、溪泉纵横。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王维来到白鹿原,为我们留下了秋天的白鹿原景象: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中的“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浐水在西安东北入灞河,流经白鹿原,《水经注》有载。唐代的白鹿原有了很多变化,伐木者需要入山才能找到能用的木材,但这里依然“空翠湿人衣”。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生态的天平渐渐失衡,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承受“向荒山要粮”的惩罚,需要用极高的代价去重造生态平衡。
出处: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