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佛山
作者: 刘兆英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终南五台山不在其列。这四大佛教名山何以得名?因为这四座山分别是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的道场。山因佛而得名。但如果人们要追寻祖根,就应该记住终南五台山,因为这里不但是四大菩萨最早的祖道场,在唐代还是佛国之“天都”,地位极其显赫崇高。所以,中国实有五大佛教名山,为首者,终南五台山也。
说终南五台山是佛国天都,这本是唐朝人的看法。有王维《终南山》诗为证: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因汉武帝祭太乙神而得名,此地紧靠五台山,诗中所谓“连山”,正是实指而非泛指。王维号摩诘居士,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心中的天都一定是和太乙连山的五台山,这里才是真正的佛国天都。过去很多人释天都为都城长安,但从诗意看,写的全是山中禅意,指天都为长安似有画蛇添足之嫌。
另一位唐代诗人司空图也写过一首《次韵和秀上人游南五台》的诗,对南五台恋恋不舍:
中峰曾到处,题记没苍苔。
振锡传深谷,翻经想旧台,
危松临砌偃,惊鹿蓦溪来。
内殿御诗切,身回心未回。
中峰(大顶清凉台)大殿的墙上还留有“御诗”,岩石上他们过去的题诗、题记已被苍苔所没,诗人的心留在了南五台,也留下了一份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佛教徒常去南五台山的证据。南五台的观音被认为最“灵应”,所以香火也最盛。观音台遂又被称为“灵应台”,人们纷纷从这里“请”回观音像在家中供养。在这些访客中,就有一位日本僧人,他也请了一尊观音大士的像准备带回日本,但屡屡阻于台风不能如愿,于是建“不肯去观音院”于舟山供养。这便是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发端。由此可见,终南五台山是观世音菩萨的祖庭、祖道场。而文殊、普贤、地藏也必有相似的故事,这自是不言而喻之事。
南五台成为佛国天都并非自唐代开始,早在隋初就形成了皇家在此礼佛的盛况。据说隋文帝修圣寿寺,每年都和母亲到这里敬佛,现在隋代的舍利塔仍在。这个行动的政治意义实际是发扬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表现形式却是佛教,这倒是意识形态里的有趣现象。到了唐代,这一做法被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和其母也到这里礼佛消暑。这就推动了南五台山成为隋唐中国佛教中心的地位,出现了“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的盛况,使南五台山成为佛国天都。
历史过去了1000多年,终南五台山盛况不再。但在佛教徒的心目中,终南五台山仍然有着神奇的魅力。近代印光法师出家在这里修行多年,成就了莲宗十三祖的功德。如今他的影堂就坐落在圣寿寺隋塔的旁边。还有一位高僧虚云老和尚,专程到此山的茅棚里闭关修行,当初的茅棚现在叫西林寺。
如今的终南五台山风景依旧美丽,甚或更加清秀动人。好在随着民族复兴的步伐,文化也在复兴,终南五台山也应该回归佛教第一文化名山的地位。从终南山的两端看,东有南五台,是佛文化的中心;西有楼观台,是道文化中心。这两个中心,再加上同样诞生在这里的儒家文化,中国文化的主干都在这里了。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说大终南是中国文化的根,一点都不过分;说陕西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最为相宜。
出处: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