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终生探索成药王
作者: 刘兆英

孙思邈为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自幼聪颖好学,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18岁开始立志研究医术,“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①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不过,博学通达的孙思邈并不热衷仕途,隋唐两朝皇帝均欲揽他入仕,都被他托祠拒绝了。据说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他50多岁竟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他拒绝了。
孙思邀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常年隐居太白山学道究医,从事医药研究,采集、栽种和炮制中草药,为民治病。“太白山上无闲草,认得草药遍地宝”,巍峨的太白山犹如一个庞大的药用植物宝库,随手拈来皆药材,为药王孙思邈的医药研究提供了最佳的天然实验场所。在民间传说中,像“药王借天梯采灵丹妙药”“药王爷捉拿手儿参”之类的故事,至今仍流传甚广。可以说,正是太白山的博大精深与人杰地灵孕育出了一代药王、药圣。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而“行方”正是指不贪名、不贪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拥有高尚的医德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基本要求。孙思邈在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
孙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除了《千金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1卷、《会三教论》1卷、《福禄论》3卷、《摄生真录》1卷、《龟经》1卷等。
①《旧唐书·孙思邈传》
出处: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