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脚下的穷苦人家

  1910年12月17日(农历十一月十六日),汪锋出生在陕西省蓝田县玉山镇街子村(现属九间房镇),这里地处秦岭北麓脚下。

  莽莽秦岭,像一条沉睡的青色巨龙,横卧在中国的中部,西接祁连,东抵中原,南埌巴蜀,北抱三秦,逶迤3000余里,亘贯关中平原,把中华大地分为南方和北方。它是中国南北动植物的王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天然的巨大水库。从它那硕大的身躯中涌泻出来的汉江、丹江、嘉陵江、渭河、灞河、石头河等无数条江河溪流,犹如从大地母体中流淌出的条条乳汁,滋润着大半个中国的田原沃野,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秦岭,象征着神龙之躯,威虎之踞。它以壮美秀丽的身姿,不仅在中国地理位置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且在历史人文领域更以“中国之脊梁”、“华夏之龙脉”,尽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与进步的风采华章。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传说中的华夏始祖伏羲氏诞生之地。从这儿升起了“龙”的图腾,成为中华民族崇高的象征,成为华夏文明的徽标。于是,才有了一代代生生不息的“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形成了延续不断的中华民族泱泱大国。

  秦岭拥抱着三秦,无私地惠赐予关中平原以雄关铁锁、水丰土沃的优越条件,沉积起中华文明史中的“渭河文化”之轴,开启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先河,引领中国农耕文明的前进方向,成就了长安千年帝都的历史地位,迁延了周、秦、汉、唐等13个封建王朝的皇皇伟业。

  在长安帝都东南约30公里的秦岭北麓,坐落着一个古老的城镇,叫蓝关镇,它就是蓝田县城所在地。从县城出发,沿着蓝关古道向东南约20公里处,古蓝关卡在秦岭的半山腰,历史上称其为峣关。由蓝关穿秦岭而南下过武关,可达豫、鄂、湘、赣等南国之乡。蓝关以“一掌闭关中,河淮路不通”、“秦楚咽喉,三秦屏障”而著称于世。蓝田县,大部分地处秦岭的崇山峻岭之中,自古以来为京畿重地,三辅要冲。

  汪锋的家乡蓝田县,是个历史悠久、山河锦绣的地方,远在春秋时期的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秦献公六年)开始置县。2300余年来,历代县名虽有所更易,辖区也有所变化,但蓝田之名最为久远。

  关于蓝田县名的来历,历史上曾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县境内有蓝溪水而得其名;另一种则以《周礼》“玉之美者为蓝,县出美玉,故曰蓝田”。古诗云:“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玉为县名的说法在古籍《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的记载中也有所印证:“玉之美者曰球,其次曰蓝,盖因县出美玉,故曰蓝田。”除此之外,在《辞源》、晋干宝《搜神记》、《三国志·吴志》、《魏书》、《江表记》、《汇文通集》、《名医别录》等著述中,均有关于蓝田出玉,以玉故县名的记载和描述。

  蓝田玉宝甲天下。蓝田玉的开发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更为广泛。秦始皇时,得蓝田水苍玉,命丞相李斯篆文,制作成镌刻有“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借以巩固和扩大大一统的君主皇权。两枚玉玺,为无价之宝,曾流传于多少代帝王之手。

  汪锋的家乡玉山镇,位于蓝田县城东20余公里处,因镇治所设在许庙街,也称许庙镇。玉山镇及其附近的玉山村,皆由镇南有玉山而故名。玉山古时出产美玉,它是秦岭的著名山峰,素有“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峨眉之秀”的美誉。诗圣杜甫赞美玉山的雄姿曾写下这样的千古诗句:“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代诗人刘玑也留下了“天下名山此独奇,望中风景画中诗”的名句。

  玉山镇一带,远在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曾置玉山县。玉山又名蓝田山,它是秦岭山系终南山的东部起点,西至秦岭主峰太白山。诗圣杜甫以“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的诗句,描述唐代使用蓝田玉宝的时兴程度。唐代诗人钱起、韦应物、张九龄等也都留下了有关描述古时蓝田玉山采玉情景的诗句。汪锋也曾写过一首同类的诗:

  昔日蓝田采玉稠,官兵扰害庶民愁。

  皇亲过往患商栈,国戚穿梭压酒楼。

  宝玺镌成行律令,玉簪雕就饰妃头。

  宫城废弃无人悼,灞水依然向西流。①

  地处玉山脚下的玉山镇附近,散落着十几个村庄,南依秦岭,北面渭河,全镇辖区内,呈现出一种山、水、台、塬、岭、堰、坡、涧的自然和谐之美。远古时代,这里气候温润、森林密布、水草丰茂、动物繁多,一派华南亚热带风光,给蓝田猿人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110多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沃土上栖息繁衍,创造着人类的最初文明。发源于秦岭深处的滋水,流经汪锋出生的街子村前,汇合了清峪、流峪、峒峪、倒沟峪河、稠水河等大小源流,聚集于玉山镇西南,形成较大的一条河水,称滋水,秦穆公时称其为霸河,后人又改称为“灞河”。灞河向西北流去,在西安北郊与浐河交汇,一起汇入渭河。伫立在汪锋家门前,隔河西眺,两三公里远处便是蓝田猿人文化遗址公王岭。公王岭下,西(安)荆(紫关)大道蜿蜒向南,进入流峪,穿越秦岭,过武关,直通豫鄂。汪锋在《病忆故乡》这首诗中,对其家乡作了这样的描述:

  玉种蓝田万秋光,猿埋公王忆世长。

  窗对终南松柏枯,门临灞水鱼米乡。

  汪锋的祖籍原在街子村北面约两公里的玉山镇山王村,到了祖父这一辈,有兄弟八人,家庭人口增多,原来耕种的土地很少,靠土地养家糊口的日子难以维系。迫于无奈,曾祖亡故之后,大约是在清同治年间,祖父兄弟八人一起搬迁到靠近秦岭的街子村。这里坡地较广,水流丰富,便于开荒种田,加之离山较近,靠山吃山,除耕地种粮之外,还可以进山砍柴、烧木炭、牧放牛羊增加收入。搬迁以后,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也挺舒心。不过,原住村民却视他们为外来“客户”。好景不长,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最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兄弟八人一起迁来,各自另立门户,无形中增加了八户人家,与原住村民之间发生了争地的矛盾,兄弟们常常面临被“欺客夺地”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许是应了人们所说的“风水”不好的缘故,不长时间,兄弟八人中就有七个相继去世,无子断嗣,绝了门户,熄了香火,唯有汪锋的祖父老八王永兴得以幸免,生有四子,人丁兴旺。兄弟七人去世后,汪锋祖父让出一部分坡地给原住村民,这才缓和了“欺客夺地”的矛盾。

  汪锋父亲兄弟四人,都是老实巴交的穷苦农民,兼做木工、泥瓦工、烧木炭等一些手艺活儿。兄弟四人中,就算排行老三的汪锋父亲王金茂有点儿能耐,他不但是个务农的好把式,又是个心灵手巧的泥瓦匠,还在玉山镇许庙街开过肉架子,当过一段时间的乡约(里正)。祖父去世后,由父亲主持家务。汪锋的父亲家法很严,说一不二,有时说话办事有点刻薄,不近情理,家人都怕他三分,乡亲邻里也不免有些微词。但是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父亲能把汪锋兄弟四人、十几口之家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家务事料理得有条有序,团结和睦,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儿。特别是他对儿子汪锋长期从事革命地下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同情、理解和支持,不为反动当局的威逼利诱所吓倒。抗日战争年代,汪锋将儿子、外甥、堂弟、表弟四人先后引上革命道路,父亲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往返四次,行程2000余公里,巧妙进出军、警、宪、特戒备森严的西安城,穿过关中敌占区,跨越碉堡林立的封锁线,分别把这四位亲人护送到陕甘宁边区,也不愧是为革命作出贡献的老父亲。

  汪锋的生母穆氏,是位善良贤惠的农村妇女,娘家在街子村南边的穆家堰。汪锋外祖父也是个忠厚实诚的农民兼木匠。汪锋三岁时丧母,父亲续弦,继母秦氏,娘家是蓝田东川尚李村。汪锋小时候与继母相处不甚融洽,吃饭穿衣主要由祖母抚养,二娘、姨妈也尽力关照,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后来,汪锋还以诗句叙述了他童年的生活处境:

  蓝田灞水阳,许镇有山庄。

  祖代无官吏,耕农不为商。

  坡田多石地,只产玉和粮。

  四世同居住,三春即殁娘。

  成长实不易,野菜拌糠汤。

  继母不在心,婆婆育孙郎。

  ……

  ①本书所引用汪锋诗词,其出处除在文中说明者之外,均引自《汪锋诗词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其后均不再作注。

出处:

秦岭之子:汪锋革命传奇/许发宏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