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又名太乙山,位于陕西宝鸡,秦岭北麓,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三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秦岭终南山脉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71.2米。作为秦岭山脉的主峰,它那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神姿,自古以来就给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为中外科学家和文人学士所向往。
太白山以其高、寒、险、奇、秀和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于华夏。这里气候异常,风云多变,奇峰林立、山势峥嵘。“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太白山由于地质地貌、山岳冰川、源泉秀水、森林群落、天象景观、奇花异草、人文历史构成了完美的景观体系,是最佳的生态旅游景区。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著名诗篇《登太白山》中写到:“西上太白山,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日复见还。”这首诗不仅道出了太白山那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和绚丽神奇的景色,还抒发出诗人留恋不舍的心情。
太白山以其巨大的高山落差,形成了太白山独有的气候特点,这种气候随海拔而变的垂直递减规律,对中部秦岭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有着重大意义。
气候随海拔而变的垂直递减规律,使动植物带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在海拔620—3511米的山地范围内,分布了地球上数千千米范围内才有的气候带、植物带和动物带,形成了包括3个植物带、7个植物亚带、15个植被群系在内的最完整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根据气候和植被的特点,由下向上分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高山寒带五个明显气候带。古诗云:“朝辞盛夏酷暑天,夜宿严冬伴雪眠。春花秋叶铺满路,四时原在一瞬间。”更有“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寒。赤橙黄绿白兰紫,春夏秋冬难分辨”的佳句。
太白山为我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山峰。它的形成可追溯到太古代。约6亿年前,整个秦岭地区乃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这里地面凹陷下沉,海水不断变深,海相沉积发育,逐渐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等。
地壳剧烈运动相对平静时期,太白山以缓慢上升为主,在上升幅度相对较小的低洼处,水流汇聚,形成河、湖,河、湖中沉积的泥沙,逐渐形成页岩和沙岩。地表长期外露,遭受剥蚀,使初露峥嵘的太白山渐被夷平。约在距今1亿至7千万年之间的燕山运动中,太白山再度上升隆起。继燕山运动之后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是太白山上升最强烈的时期。当时,太白山块体以跳跃方式急剧上升,北仰南缓更加明显,渭河谷地相对迅猛下降,使脊线迫近北部翘起,形成险峻之高山。故北坡陡峻,南坡相对较缓。
地壳的剧烈运动,对生物界既是一种灾难性的袭击,又是一种迫使生物发展进化的力量。一些幸免于难的物种通过改造自身,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而发展繁荣起来,一些物种被淘汰,还有一些被迁移。后来秦岭急剧升高,方使南北自然条件产生明显差异,生物随之明显分化。时至今,太白山以上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仍在继续着,故山顶仍保留着中生代准平原的部分残石和第四纪冰川遗迹。
太白山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了一幅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的生动画卷。阳春,草木吐翠,万花争艳;盛夏,绿荫夹道,凉风习习;金秋,山果串串,枫叶显媚;寒冬,玉树银装,山舞银蛇,温泉吐雾。远望山岭青翠,层峦叠嶂,飞瀑流泉,风光宜人。近看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莺飞燕舞,风光诱人。此时此刻,脱凡超俗之感油然而生,思古怀幽之情悄然而至。
秦岭全景图记/《地图上的秦岭》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