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家园
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把孤岛串成通途

  1957年,龙草坪林场建立,它包括佛坪龙草坪乡的全部和长角坝乡的大部分,人们在山林中修筑道路,准备采伐秦岭腹地密林中储藏的大量优质木材。1964年,人们在观音山花木桥沟猎杀了一只华南虎,事隔多年之后,人们才意识到秦岭主脊周围从此再也没有了老虎的踪迹。1974年10月,龙草坪林场经过多年的修建和伐木准备,开始大规模地采伐优质木材。人们砍倒数百年的原木,然后从周城公路(今称108国道)把木材运往四面八方。

  1984至1985年,林业工人在此地看到大熊猫17只(次),且生长健壮。

  1986至1997年,龙草坪林场经历了一场无计划、高强度的采伐,那里的大熊猫栖息地遭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栖息地大面积丧失。当他们营造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长起来后,林下几乎没有其它植物,竹子再也无法生长,彻底丧失家园的大熊猫,被迫向周边区域迁移。

  1998年,龙草坪林业局全面停止了森林采伐,他们的工作重点由以前的采伐木材转为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防火等为主的天然林保护工作。此时盘点历史旧账,人们发现,龙草坪林场共在秦岭主脊周围采伐林地面积达12431.7公顷,他们生产了木材83.4万立方米,这个数量,比林场辖区的森林生长量超出了2.4万多立方米,龙草坪林场在秦岭主脊一带已经到了无木可伐的境地。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凸现了出来,当年林场为了采伐木材的便利,修筑了许多伐木支岔线路,这些交通网络造成了生境破碎化,加速了山区森林资源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大熊猫天华山分布区与佛坪分布区之间的隔离,就是由于这些道路造成的。此外,108国道由北向南横穿秦岭,它把秦岭主脊在此分为东西两段,川流不息的车辆,严重阻碍了道路两侧的大熊猫等珍稀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

  1999年,108国道秦岭主脊段1.3公里长的秦岭隧道建成,原来翻越主脊的公路废弃,这为秦岭东西两段动物种群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是秦岭东西两段惟一不被公路阻隔的地方。但废弃的路段还没有覆盖植被,公路两侧植被也非常稀疏,它对道路两侧动物种群之间的交流仍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使公路两侧的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珍稀物种顺利交流,人们在秦岭隧道以上老公路的路面及其两侧,人工恢复以竹林为主的森林植被,并人工造林8公顷,同时在秦岭隧道南口设立一个哨卡,加强巡护,以减少和消除人为活动对动物活动的影响。

  由于多年的森林采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致使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在秦岭主脊及观音山一带变得十分稀少。在实施天保工程的过程中,龙草坪林场意识到,多年的采伐已使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要想恢复和重建大熊猫、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所需要的良好生态环境,尚需继续努力。

  2002年,在龙草坪林场的辖区内,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建立起来了,它地处秦岭中段南坡的佛坪县境内,东与天华山保护区接壤,西与佛坪保护区接壤,北与周至保护区相连,南与佛坪娘娘山保护区接壤,它的位置,正是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核心部位。保护区内的最高峰为鳌山,位于小南坪顶端,海拔3476米,因主峰形似乌龟而得名。保护区总面积为1353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2.5%,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300多种,其中鸟类200多种,兽类69种,两栖爬行类30多种;昆虫2788种,高等植物16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904种。

  观音山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北缘的山地暖温带气候带,它地处汉江支流金水河的上游,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大东河、椒溪河。植被分为两个垂直带谱,从低到高为:落叶阔叶林带,这是区内的主要植被景观,分布在海拔1100米至2400米之间;针阔混交林带,分布于海拔1700米至2500米之间,乔木层下生长着大片华桔竹,是大熊猫夏季主要的活动取食地域,也是金丝猴、羚牛常年活动的栖息地。如今,观音山保护区保护大熊猫为主的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完整性,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因为保护森林植被,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保护区周边群众砍柴、采矿、挖药、割漆、放牧、食用菌生产等活动,不仅使森林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成为森林火灾的一大隐患。此外,盗伐、偷猎和非法收购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物种特别是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境受到威胁。

  从地图上来看,建立观音山保护区并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就可以把佛坪、周至、天华山三个保护区连接起来,可以让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沿着秦岭主脊连成一片,它将消除孤岛,形成走廊。动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从此变成了现实。

出处:

秦岭家园/陈旭,周灵国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