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锦绣中华圣山图
作者: 党双忍
秦岭,大秦岭最神圣的一部分。
盘古开天辟地,鬼斧神工,造就了大秦岭的四大板块:分别是秦岭、大巴山、西倾山、大岷山。四大板块,也是亲密无间的四个兄弟。这四个兄弟,既是天作之合,也是天作之美,各具千秋,各显神韵,共同构筑了中国的地理腹心,共同组建了中国的中央山脉。
然而,在四大板块中,秦岭是最大的一块;在四个兄弟中,秦岭是最具生态活力,最具人文魅力的长子、老大。大秦岭的生态故事、人文典故、风景名胜,多以秦岭最引人入胜。大秦岭是中华父亲山,尤以秦岭“最父亲”!大秦岭是中华圣山、东方圣山,尤以秦岭最神圣!
秦岭,中华文明的自然标识,也是中华地理标识。具体地理范围是:北与黄土高原接壤,以渭河—黄河主河道为界;东以伏牛山—嵩山的山地坡脚为界;西与西倾山连接,以西汉水为界;南与大巴山连接,以汉水为界。秦岭东西狭长约950公里,南北宽窄100—150公里。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传统习惯等因素,可以分秦岭为十个相对独立的区块。也就是说,秦岭是十个区块连接而成的一个整体。由西向东,这十个区块分别是:秦岭门、陕甘岭、玉皇山、太白山、地肺山、终南山、骊山、大商山、太华山、伏牛山—嵩山。
秦岭门——这里是复杂的天水豁口,是秦岭与西倾山的结合地带。西汉水的上游,古称“天水”。西汉水上游的河水,由东向西流淌。就在这西流河段的北部,即是大秦岭的主脊所在。在主脊之上,坐落着两座历史文化名山,东边的一座,叫齐寿山,是西汉水的源头所在,也是传说中黄帝的诞生地。西边的一座,叫朱圉山,其山顶平坦,以草地植被为主,是秦人早期牧马的草原。在两座山峰之间,有一个塌陷地带,好像是形成了巨大的豁口,即是天水豁口。这一豁口地带,仿佛是大秦岭开了一扇大门,即秦岭门。现如今,这里的地理构造与黄土高原并无二致。然而,在古时,这里是生态环境优美,宛若仙境的理想栖居之所,因而也成为开中华文明之先河的地方。西汉水上游的文明,与迄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遗址,大体为同一个时期、同一个类型。也就是说,这里是广义上的羲皇故里。3000年前,秦人的祖先,以“商奄遗民”的身世,迁居西垂、西犬丘。因与西戎共生一处,锻炼了体魄和心志。因此,秦人的祖先成为难得的养马能手,并由此而得到周王室的封地——秦。这里是早期秦人的本部,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秦人的祖先频繁出入秦岭门,为春秋时代本部东迁于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春秋时代的初期,秦人就在这里率先创立了邽、冀两县。在中国,这里最早有了县的称谓。《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古邽县在今天水市清水县一带,古冀县在今天水市甘谷县一带。对于后世的秦国、秦帝国而言,秦岭门所在的地带,无疑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一个值得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值得永久保护的龙兴之地!
陕甘岭——这里是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地带的秦岭,是界临渭河大峡谷的秦岭。大体介于渭河、西汉水、嘉陵江、清姜河之间。沿西汉水,形成了祁山古道;沿清姜河—嘉陵江,形成了陈仓古道。在甘肃天水一侧,于隋唐之际,曾设有秦岭县,县治在今甘肃天水伯阳镇。因山域内有著名的麦积山石窟,甘肃人习惯上将这一带的秦岭,称之为麦积山。在陕西宝鸡一侧,先是有古散国,后又有大散关,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大散岭。本文折中,取用“陕甘岭”之名。陕甘岭隔渭河与陇山(古称关山)对峙。渭河在陕甘岭与陇山对峙的高山峡谷中穿行切割,形成颇具特色的大峡谷——渭河大峡谷。在历史上,渭河大峡谷是通行的禁区,因而也是秦人东进关中的天然壁垒。秦人不得不向北绕行,翻越陇山进入汧河流域。因而,汧河就成为秦人进入关中的走廊。也许,正是因为渭河大峡谷,庇佑了陕甘岭一带的森林生态系统。如今,在陕甘岭一带,国家设立了若干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20世纪,穿越渭河大峡谷修筑了陇海铁路,穿越陕甘岭修筑了宝成铁路。21世纪,穿越渭河大峡谷修筑了客运专线,穿越陕甘岭修筑了高速公路。
玉皇山——这里是大秦岭的一个显著的地理节点,分隔出嘉陵江流域的秦岭与汉江流域的秦岭。玉皇山介于清姜河、嘉陵江与石头河、褒河之间。玉皇山北麓是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也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发生地。玉皇山南麓是汉中,是两汉三国,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发生地。玉皇山是秦岭进入陕西后崛起的第一高峰,海拔2819米。因山上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山。古时,曾称之普明香岩山,又名青霄山。嘉陵江的源头、汉江支流褒河的源头,皆出自玉皇山。玉皇山是汉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区分出汉江流域的秦岭和嘉陵江流域的秦岭。在凤县与留坝交界的地带,崛起了玉皇山的第二高峰紫柏山,海拔2610米。因山上多紫柏古树,得名紫柏山。这里具有特殊的天坑、草坦,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坦群落。以玉皇山和紫柏山为中心,国家设有若干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褒河水库、石头河水库,分别是汉中和关中的重要水源地。沿清姜河—嘉陵江,古代开辟了陈仓古道,20世纪初期建设了川陕公路;沿石头河(古称斜水)—褒河,古代开辟了褒斜古道,21世纪建成姜眉公路;翻越紫柏山,连接陈仓古道与褒斜古道,形成了连云古道。如今,南北横穿玉皇山,正在修筑宝鸡至汉中的高速公路。
太白山——这里是秦岭主峰所在,也是最具生态标识意义的秦岭区块。其山域,西以石头河、褒河与玉皇山分界,东以黑河、湑水河与地肺山分界。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海拔3771.2米。山势由拔仙台向西扩展,即形成一组著名的山梁:拔仙台、跑马梁、太白梁、鳌山,俗称鳌太大梁。这里,也是秦岭3000米以上山峰最密集的区域。沿鳌山向西南继续扩展,山势再度崛起,形成了摩天岭,往南直达汉中的天台山。在秦岭十大区块中,太白山是海拔最高的一块,也是山域面积最小的一块。“太白积雪六月天”,在古代,太白山常年积雪。秦人来到关中平原西部,仰望太白山,这是秦人视野里的最高山。秦人期待建立与周武王一样的武功,于是在太白山下建置了武功县。因此,太白山也称武功山。太白山是从海拔不足500米的关中平原崛起的高山,海拔高差接近3300米,呈现出极为显明的植被垂直分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一日历四季的奇特景观。太白山上的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分别是石头河、黑河、湑水河的河源区。“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因巨大的高差所致,在太白山形成了极为独特的河流飞瀑景观。其中,尤以百里黑河大峡谷最为出名。黑河水库是大关中城市群最重要的水源地。太白山是一座仙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故事,姜子牙封神故事,即在此发生。这里,也是历朝历代祈雨祈福之地。傥骆古道是一条穿越太白山、地肺山的险峻道路。“西当太白有鸟道,何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因而,傥骆古道也成为秦岭古道之中,开凿晚而废弃早的一条古道。傥骆古道绕开了黑河大峡谷,从骆峪口入太白山,沿骆峪,经厚畛子,越佛爷坪,经老县城,出太白山,越兴隆岭,沿酉水入华阳,再翻山入傥水河,出汉中盆地。如今,以太白山主峰为中心,形成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群和森林公园群。
地肺山——这里是秦岭深处神秘的生物岛,也是野性生灵的天堂。所以称其为地肺山,一因其形状如肺,二因其功能如肺。地肺山以黑河、湑水河与太白山为界,以涝河、旬河与终南山为界。也就是说,地肺山是介于黑河、湑水河与涝河、旬河之间的山域。最高峰是位于洋县的昏人坪梁,海拔3017米。地肺山处在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商洛5市13县区的边缘地带,也是结合地带。宁陕、佛坪两县位于地肺山的腹心地带,两县均建置于民国时期。地肺山山形地势极为特殊,人类的力量很难大规模进入。在清代乾隆年间,这里是著名的深山老林。历史上的子午古道、傥骆古道,分别从东部边缘和西部边缘穿越地肺山。2017年,西安至成都的高速铁路以桥隧互连的方式穿越地肺山。这有利于地肺山比较完整地保留纯自然、原生态的特质,呈现野山、野水、野物、野景。因此,地肺山是未被完全征服的野性世界。这里是中华圣鸟野生朱鹮的最后栖息地,也是秦岭圣兽大熊猫的理想栖息地。在秦岭中,地肺山里的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几乎一半是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地肺山中的周至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中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的秦岭大熊猫国家公园,主体部分也在地肺山中。“黄帝陵是中国文化的根,楼观台是中国文化的魂。”楼观台道教祖庭,即坐落在地肺山北部边缘的闻仙峪口。楼观台西侧的峪口则是道教鼻祖老子羽化登仙处。楼观台一带正是地肺山的咽喉孔道所在。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也坐落在楼观台。道文化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其最新的时代表述,即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终南山——这里是秦岭的腹腰,帝都长安的生态院落。进入关中腹地之后,秦岭与渭河上演了别开生面的一幕:秦岭微微向南收缩了腹腰,渭河缓缓向北移动了舞步,山与河之间的距离,从10余公里扩展到50余公里。在将要离开关中腹地时,秦岭又伸展了身躯,再度与渭河亲密依偎,山河间距得以恢复。因秦岭与渭河的拱手相让,在关中的腹心形成了一个半月形地带,这就是千年帝都的生态院落。这段在关中腹心由收到放的秦岭,即是文质厚重的终南山,最高峰冰晶顶,海拔3015米。终南山是半月形地带的南山,也是古长安的南山。鉴于地肺山、太华山需要单独论述,本文所述的终南山即是狭义的终南山。具体山域范围是,西以涝河—旬河与地肺山为界,东以灞河—金钱河与大商山、太华山为界。在早期文献中,终南山总是与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紧密联系在一起。《诗经·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亡!”与达官贵人、锦衣玉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寿比南山或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即是终南山。半月形地带是秦岭为长安量身制造的帝都宅院。周秦汉隋唐近2000年,半月形地带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半月形地带,经渭河—黄河与秦岭之间形成的中华廊道,可以直达洛阳盆地。在半月形地带里,龙首山与骊山格外显眼。汉代文献称,龙首山长60余里,东北临渭水,西南到樊川。在龙首隐去山形后,露出原本的面目,并与乐游原、少陵原、终南山连为一体。龙首原是汉唐都城之基,秦汉长安城在龙首原之北,隋唐长安城转到龙首原之南,闻名世界的千宫之宫唐大明宫即坐落在龙首原的中央。
骊山——因景色优美而成为皇家园林、离宫别苑的精华所存。这里是女娲“炼石补天”传说故事、“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西安兵谏”等众多历史人文故事发生地,也是秦始皇的陵寝所在地。在龙首原与骊山之间,即是灞河。灞河,古称“滋水”。灞河流域,从公主岭蓝田猿人到半坡原始村落,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址,瓜瓞连绵30余处,跨越100多万年。这里是古华胥国所在,远古时代,滋水河畔,中华元祖母华胥氏在如同伊甸园一般的仙境里,采集狩猎,如梦如幻。
大商山——这里曾是帝都长安的东南大道,连接关中平原与江汉平原,西北与东南的大通道、大走廊。接替南山继续承担黄河与长江分水岭的,不是华山而是蟒岭。蟒岭北麓是洛河流域,南麓是丹江流域,以老鹳河与伏牛山为界。蟒岭的最高峰,位于丹凤、商南、卢氏三县交界处,人称“玉皇尖”,海拔2057.9米。与北岸的蟒岭相比较,丹江南岸的山脉显得比较零碎,分别是秦王山、流岭、新开岭。习惯上,人们称流岭为商山,即狭义的商山,也是小商山。丹江北岸的蟒岭,与丹江南岸的秦王山、流岭、新开岭,合起来即是广义的商山,也即大商山。也就是说,大商山是丹江两岸山脉的总称。丹江流淌在大商山之间,也称商水。商山商水,浑然一体,自成一局。商周时,这里是古鄀国。春秋时,曾归楚国。战国时,于公元前351年归秦国。公元前342年,即秦孝公二十年,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因封地称商,卫鞅遂称商鞅、商君。有关研究表明,沿丹江蟒岭盘旋的商山古道,最早是楚人用双脚踏出来的道路。秦汉时,多称蓝关道,或武关道,或商於道。隋唐时,多称商山道,或名利路。如今,人们习惯称之秦楚古道。商山古道,一半蜿蜒于丹江河谷,一半盘旋于蟒岭山中。著名关隘武关,即在蟒岭之中的武关河畔。武关,秦楚咽喉之锁钥,关中东南之要塞。在古代,这里是著名的主战场。在战国时代,秦人锁定了武关之名。而在此前,曾称之为“少习关”。在夏商时,这里是“少习国”,在春秋秦楚争锋时亡国。至今,武关所依托的北山,还称之“少习山”。“少习国”亡国之后,其子孙以习为姓,沿丹江—汉江,下至襄阳,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如今,沪陕高速、福银高速,皆从大商山穿境而过,大商山走进高速时代。
太华山——这里是父亲山与母亲河约会的地方,是洛河与渭河、黄河的分水岭,是连接两大千年帝都、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圣山。在终南山与蟒岭结合部,秦岭向东北方向延伸出一大支脉,即是华山山脉。人们熟悉的华山,只是西岳华山。然而,华山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列山脉,即华山山脉,包括了草链岭、少华山、华山、小华山、崤山、邙山六个部分。最高峰草链岭,海拔2645米。古人将华山称之为“太华”,自有其深层含义。仰韶文化遗址之仰韶村,即位于华山山脉。全国仰韶遗址5200余处,皆以华山为中心。因我们族群集中居于华山之周,以山名族曰“华”。中华,是中央之国与“华夏之族”的整合。中指中央之国;华指华夏、华山、华胥氏。华胥氏是中华民族圣母,华山是中华民族圣山。太华山与渭河、黄河、洛河,构建了“一山三河”地带,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渭河、洛河,分别塑造了关中、洛阳两大平原,滋养了长安、洛阳两大千年帝都。在两大帝都之间,黄河与华山夹峙,形成了一个狭长地带。这里是往来于两大帝都的天然走廊,也即中华廊道。函谷关、潼关,即是中华廊道上关系帝国存亡的著名关隘。对于帝都长安来说,中华廊道是东部大道;对于帝都洛阳来说,中华廊道是西部大道。在中华廊道上,人们不仅听到了铿锵的战马嘶鸣声,也可以听到悠扬的商队驼铃声,中华廊道不仅是帝国的京畿大道、中央大道,也是帝国的黄金大道。
伏牛山—嵩山—这里是伸进中原大地的秦岭,是长江、黄河、淮河的分水岭,是中华圣城帝都洛阳的屏障。站在世界昆仑山来看,伏牛山是3000里大秦岭演奏出的华美乐章,也是光彩夺目的中原灯塔。站在中原大地来看,伏牛山是从华北平原崛起的中华脊梁,是昆仑山—大秦岭的起脉。伏牛山接续蟒岭,向东延伸出四块:伏牛山(狭义)、熊耳山、外方山和嵩山。伏牛山主脊的最高峰是玉皇顶,海拔2222.5米。以玉皇顶为中心,形成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群和森林公园群。伏牛山是汉江支流唐白河,淮河支流颍河、北汝河,以及洛河支流伊河的源区。唐白河是南阳盆地的重要塑造者,南阳曾是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北汝河、伊洛河、黄河之间的山体,即是著名的嵩山。嵩山上有两座山,分别名曰太室山、少室山。据传说,这两座山分别是夏禹两位妻子的住所。夏商时,称嵩高、崇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嵩为中央,左岱、右华”,遂定嵩山为“中岳”。696年,武则天封禅嵩山,称“神岳”。宋以降,复称“中岳”。对于嵩山,自古以来就有“天地之中”的说法。2010年,嵩山“天地之中”建筑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家族的新成员,向世界讲述2000多年的嵩山建筑故事。在嵩山之东,新郑裴李岗遗址,呈现了8000年前华夏先民在此活动的情形。这里曾是古有熊氏族居地,古曰“有熊国”。相传,黄帝出生的轩辕丘,即在这里。早在西汉年间,这里就建有轩辕故里祠。嵩山之周,皆是三代建都之所。《史记》云:“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相传,舜封禹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在嵩山之阳、颍河上游,今登封、禹州一带,创建了夏。“圣”字的本义,即是指汝河与颍水一带。《说文》曰:“圣,汝颍之间。谓致力于地曰圣。”伊河与洛河是姊妹河,联合塑造了洛阳盆地。崤山、邙山、嵩山、外方山、熊耳山耸立于盆地四周,共同建构起中华圣城帝都洛阳的生态院落。这里,自古便有“崤函帝宅,河洛王国”之谓。帝喾、唐尧、虞舜、夏禹以及河图洛书的故事,多与洛阳有关。夏朝自第三任君主太康,及至夏桀,皆以斟寻为都。商汤推翻夏政权后,建新都(偃师商城遗址),史称西亳。公元前770年,平王建东周王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营建汉魏洛阳城。隋唐两代,洛阳的地位仅次于帝都长安。在中国古代史上,洛阳与长安比肩,皆是千年帝都、中华圣城。
五大朝代、两千年中华史、中华之都,皆在长安或者洛阳二者之间轮回转换。在周代,是西周与东周;在汉代,是西汉与东汉,西京与东京;在唐代,是京师与东都。期间,虽有短暂偏离,都被一一修正。由周至唐的五大朝代,两千年中华史,即是中华民族的长安—洛阳时代。上古神话传说,“河图”“洛书”,《易经》《诗经》,诸子百家,全部出自长安—洛阳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有13个盛世时代。(1)儒家神往的时代——成康之治。(2)无为而治的时代——文景之治。(3)战争与和平并存的时代——昭宣中兴。(4)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时代——光武中兴。(5)儒学兴盛的时代——明章之治。(6)乱世中的盛世——元嘉之治。(7)开千秋伟业之基的时代——开皇之治。(8)最灿烂炫目的时代——贞观之治。(9)女皇君临天下的时代——永徽之治。(10)辉煌全盛的时代——开元盛世。(11)经济巅峰的时代——咸平之治。(12)耀武扬威的时代——永乐之治。(13)回光返照的时代——康乾盛世。13个盛世中,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七大盛世以长安为都;光武中兴、明章之治,以洛阳为都;元嘉之治,以南京为都;咸平之治,以开封为都;永乐之治、康乾盛世以北京为都。在13个盛世时代中,有9个盛世时代,在长安—洛阳时代。
毫无疑问,在长安—洛阳时代,长安、洛阳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生态家园,也是精神家园。在中华生态家园中,长安与洛阳,存有诸多相似性和共同点。在水生态地理上,长安位于渭河流域,洛阳位于洛河流域,而渭河、洛河皆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基于此,人们将中华文明简单概括,称之为黄河文明。
出处:秦岭简史/党双忍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