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简史
中国的生态根脉
 
    黄河、长江是两条世界级大河,也是中国两大母亲河。以长度而论,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黄河是世界第五大河。
    在地球上,中国是一个完整拥有两条世界大河(即中国两大母亲河——黄河、长江)的国家。更富特色的是,中国拥抱的两大母亲河,出双入对,相依相偎,不离不弃。她们一道发源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如同一对亲密的姐妹,十指紧扣,携手东行,一同归入浩渺的太平洋。
    黄河、长江,中国的两大母亲河,竟出落为成双成对的姊妹河,无疑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铸就的地理奇观。有如此鬼斧神工的山脉,当推中华父亲山——大秦岭。
    号称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像是一个高山聚会的地方。说其是“高山毕至”,也许恰如其分。于是,在地球上形成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高山群落,一个“高山组团的高原”,于是,青藏高原也叫“青藏山原”。
    青藏高原发端于帕米尔高原,以帕米尔山结为根基,向东南向东北呈发散状。向东南部发散,在其边缘形成高峻的喜马拉雅山;向东北部发散,在其边缘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在东南部,青藏高原止于横断山脉;而在东部,青藏高原与大秦岭对接。在青藏高原内部,由西向东,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系列高山。
    在青藏高原的腹部,由西向东排列着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巴颜喀拉山是昆仑山的一个支脉,全长约800公里,这对于东西长达3000公里的青藏高原来说,显然只是一个小不点。巴颜喀拉山主峰海拔5267米,不要说与南方远亲喜马拉雅山(8844米)相比,就是与南方近邻唐古拉山(6621米)、西邻居可可西里山(6305米)、北邻居阿尼玛卿山(6282米)、东邻居邛崃山(6250米)相比也要矮半头,即便是与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4000—5000米)相比,它也很不起眼。
    在高山毕至的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并不出众,甚至算不上是一个高者。然而,巴颜喀拉山却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贤者。这是因为,巴颜喀拉山以其并不高大,甚至有点弱小的身躯,滋养了黄河与长江。在巴颜喀拉山西段的雅拉达泽山(5202米)以东,有一个约古宗列盆地(4500米左右),盆地内100多个沼泽湖泊像散落的无数珍珠,晶莹闪亮。其中,包括著名的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这里就是黄河的发源地。此地南麓,即是长江的北源所在。
    巴颜喀拉山凸起的山顶常年积雪,白雪皑皑,因山势和缓,山间草甸、沼泽中野生动物悠然漫步其间。巴颜喀拉山就是以这般柔美的身段,左手牵着黄河,右手牵着长江,一路向东。在经过最高峰果洛山(5369米)后,便来到了黄河九曲第一湾,也就来到了松潘高原,也即若尔盖草原。若尔盖草原连接着西倾山、岷山,连接着大秦岭。
    若尔盖草原处在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处,是一个群山环抱的高原盆地。站在盆地环顾四周:隔九曲黄河第一湾西望是阿尼玛卿山,视线转向西北,望见的分别是西倾山、迭山、岷山、邛崃山、果洛山。邛崃山是横断山脉的东列山脉,也是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西倾山连接的是:黄河流域之黑河、大夏河、洮河的源头,长江流域岷江、白龙江的源头。也就是说,西倾山接续了巴颜喀拉山,具有黄河与长江分水岭的意义。
    西倾山也称西羌山、西强山,蒙古、藏混合语意即“西面的大鹏山”。西倾山地处青海省东部与甘肃省西南部交界地带,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玛曲县、碌曲县境内,最高峰哲合尔拉布肖,海拔4510米。西倾山大致呈东西走向,与大秦岭走向基本一致。《尚书·禹贡》言明:“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西倾山是连接巴颜喀拉山与大秦岭的关键一环,也是青藏高原连接大秦岭的关键一环。西倾山是昆仑山之尾,也是大秦岭之首。在地质构造上,西倾山为东昆仑山与大秦岭地槽褶皱系的连接地段。在地理上,黄河东岸的西倾山与黄河西岸的日月山(祁连山支脉)遥遥相对,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青藏高原(第一级阶地)在东南方向通过横断山脉连接着云贵高原(第二级阶地),在东北方向通过西倾山连接着大秦岭,并逐步过渡到黄土高原(第二级阶地)。
    以黄河、长江分水岭的角度观察,大秦岭与巴颜喀拉山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巴颜喀拉山是昆仑山的支脉,也可以说,大秦岭是走出青藏高原的昆仑山,昆仑山是伸进青藏高原的大秦岭。在两大母亲河分水岭意义上,巴颜喀拉山长约800公里,大秦岭长约1600公里。如果把大秦岭放在“高山毕至”的青藏山原,怕是连小不点也算不上。大秦岭的高度只及青藏高原群山的坡脚。然而,大秦岭毕竟是走出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当诸多高山悄然隐退之后,正是大秦岭称雄览胜的天下。由此,大秦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大格局:黄河、长江分水岭在山系中的弱势地位发生了根本改观。
    大秦岭横卧在中国地理版图中央:头(西倾山)枕青藏高原,伸开左臂搂抱(秦岭北)黄土高原,张开右臂牵住(秦岭南)蜀楚大地,一双大脚(秦岭东段)蹬住了华北、江汉平原。如此这般,大秦岭将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紧密连接在一起,雄浑阔达、恢宏壮丽、独具一格。
    大秦岭是中央山脉,可以说“得秦岭者得天下”。自大秦帝国以来,无论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或是得陇望蜀,抑或是“得蜀望陇”,中国历史上一再演绎了“得秦岭者得天下”的壮丽故事。大凡分裂的时期,多是大秦岭首尾不能兼顾,南北不能兼得的时候。大凡强盛统一的时期,必定是大秦岭东南西北全部纳入版图的时候。如此这般,大秦岭在中华文明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继而成为中华民族崇敬爱戴的父亲山。
    大秦岭处在黄河、长江的地理中心,也处在中国地理的中心,也是中国的地理中枢。由于大秦岭是在低海拔地带突起的山脉,所以阻滞了南方气流北上,也阻滞了北方气流南下,从而成为中国自然地理过渡的加速器,一些原本是以百公里计量的自然景观,在大秦岭浓缩为以百米度量的垂直分布。由此,引起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自然地理变化。
    大秦岭是中国的中央空调
    大秦岭阻滞气流运行,使中国南北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夏季,大秦岭使湿润的海洋气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其以北的气候干燥。在冬季,大秦岭阻滞北方寒潮南侵,减轻了南方遭受冷空气侵袭的强度。由此,大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成为中国的中央空调。在全球范围,这都是非常独特的地理现象。
    大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一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结冰;大秦岭以北为暖温带,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以气候垂直分布来说,大秦岭南坡自下而上可以分出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5个气候带;大秦岭北坡缺少最下面的亚热带,其他4个气候带与南坡相同。与此相适应,大秦岭成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秦岭以南是湿润地区,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雨季长、降水多;大秦岭以北是半湿润地区,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下,雨季短、降水少。大秦岭是南北植被的分界线,大秦岭以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北以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为主。大秦岭又是土壤和农业的分界线,以南的土壤以红壤为主,农田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以北的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农田以旱田为主,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一年一熟或两熟。
    大秦岭是中国的中央水库
    山是江河之源。中国大秦岭的生态意义不仅在于分水,更在于涵养水、供给水。大秦岭能够同时向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注水。人们称三江源地区是中华水塔,大秦岭就是中央水库。除发源了淮河外,“两江四河四库”是大秦岭被誉为中央水库的集中代表。
    “两江”即大秦岭南麓的嘉陵江和汉江。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嘉陵江是长江第二大支流。陕西宝鸡的玉皇山(主梁,2819米)将大秦岭一分为二,以西是嘉陵江流域,以东是汉江流域。玉皇山西侧是嘉陵江正源(东源)所在;甘肃天水齐寿山(主梁,1951米)是嘉陵江中源西汉水的源头所在,在陕西略阳县注入嘉陵江;西倾山是嘉陵江西源白龙江源头所在,于四川广元注入嘉陵江。嘉陵江于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玉皇山东侧是汉江北源褒河源头所在,玉皇山南向大支脉紫柏山是汉江中源沮水所在,再向南的凤凰山是汉江正源玉带河所在。汉江三源于汉中合流,于武汉汉口汇入长江。
    “四河”是大秦岭北麓的四条重要河流,由东向西分别是:(1)洛河,古称“雒水”。三门峡以下黄河南岸最大支流。源出西安蓝田县、渭南临渭区、华州区和商洛洛南县交界箭峪岭、龙凤山一带,流经古都洛阳,接纳伊河水后于巩义市河洛镇注入黄河。(2)渭河,古称“渭水”。源出甘肃定西市渭源县秦岭支脉鸟鼠山,流经陇西高原、关中平原,于潼关注入黄河。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也是流经西安的历史文化名河。(3)洮河源出西倾山东麓,水量仅次于渭河。于刘家峡水库库首注入黄河。洮河东以鸟鼠山与渭河分水,西以长岭山与大夏河分水。(4)大夏河,古称“漓水”。源出西倾山北麓,经夏河县城东北流,出土门关进入临夏盆地,在刘家峡水库库尾注入黄河。
    “四库”即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其中,丹江口水库有亚洲天池、中国第一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中国重要湿地保护区等称号。水域面积1022.75平方公里,蓄水量290.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大秦岭是中国中央物种基因库
    大秦岭是万物生灵自由生长的乐园,这里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大秦岭涵盖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多样的气候造就了多样的物种。从亚热带到寒带的植物,在大秦岭中均有分布。大秦岭南侧以落叶阔叶和常绿混交林为基带,自下而上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大秦岭北侧自下而上有落叶栎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有资料显示,大秦岭是青藏高原、西南、华中、华北等多种植物区系交汇区,也是古北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交汇区,具有极为显著的生态区位优势。大秦岭是具有全球性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重要地区之一。
    数千年来,伴随着人类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大秦岭因被过度使用,森林面积减少,质量下降,不少物种失去家园,没有逃脱灭绝的命运。值得庆幸的是,大秦岭山势陡峭,有不少悬崖绝壁,人迹罕至,继而成为森林精灵的天然庇护所。如今,大秦岭依然保有弥足珍贵的生物多样性,并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中央物种基因库。仅陕境秦岭(不包括陕境巴山)就有种子植物3400多种,其中特有种植物192种。陆生脊椎动物642种,其中兽类142种,鸟类338种。国家I、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0种,其中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豹、林麝、金雕、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血雉、红腹锦鸡等属珍稀濒危动物。两栖爬行类动物77种,大鲵最具代表性,是中国特有的最大有尾两栖动物。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被誉为秦岭四宝。
    大秦岭的四大板块皆是物种丰富地区,特别是太白山、地肺山最为丰富。太白山坡脚至山顶垂直高差达3300多米,是生灵栖息的秘境。与太白山毗邻的地肺山,可谓一段“深藏不露”的秦岭。因其主体部分深藏于太白山之后而鲜为人知。太白山、地肺山地处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商洛5市交界地带,这一地带也是陕境秦岭中自然保护区最集中区域。1965年设立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这是大秦岭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随后,在此区域相继建立佛坪、长青、观音山、老县城、周至、湑水河、牛尾河、黄柏塬、摩天岭、天华山、皇冠山、平河梁,以及朱鹮等10多个自然保护区,形成一个集中连片的自然保护区群,为秦岭生灵提供了栖息地、庇护所。
    大秦岭是中国地理标识,也是陕西地理标识。陕西在保护大秦岭方面走在了前列,专门制定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以推动秦岭保护、修复。让生灵因保护而跃动,秦岭因生灵跃动而精彩纷呈。
    大秦岭是中央氧吧、绿色碳库
    大秦岭不仅是中央空调,调节着南北气候,也是中央空气清洁器,在内陆腹地空气净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活在城镇乡村的居民一旦进入山间林区,精神上会为之一振,这源于呼吸和感受到了自然、清新的优质空气。当走出山间林区,走进城镇乡村时,人们立即失去了呼吸优质空气的感受,甚至会有所不适。
    人的呼吸与森林呼吸息息相关。人的呼吸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森林的呼吸与人的呼吸互补,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不仅人的呼吸集中,而且车辆、机械运作也需要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所以氧气的浓度会低一些,二氧化碳的浓度会高一些。相反,在大山深林树木葱郁,森林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生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所以氧气的浓度高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低。光合反应是植物最神奇的本领,也是生物圈发展的核心能力。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大秦岭的最大资源就是光合反应能力,最大宗也最特色的“山货”就是人们需要的优质空气,也就是所谓的大氧吧。
    大秦岭不仅是大氧吧,也是绿色碳库。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明的足迹也是碳的足迹。在自然界,碳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在地球上有四个碳库:陆地生物圈绿碳库,水圈蓝碳库,地质圈黑碳库,大气圈灰碳库。绿碳、蓝碳、灰碳是可逆、可循环之碳,绿碳变灰碳,灰碳也可变绿碳;蓝碳变灰碳,灰碳也可变蓝碳。然而,黑碳转变为灰碳后,灰碳无法变回黑碳,这是碳危机症结所在。灰碳如幽灵一般,游荡徘徊在空中。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解决此问题的必由之路有二:一是减少碳源,主要是减少黑碳排放,建立节能减排的低碳机制,发展低碳经济,推行低碳生活。二是增加碳汇(收集贮藏碳),以消减空中游荡的灰碳,最有效路径是增加绿碳库存。农作物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汇碳又放碳,既是碳汇又是碳源。与此不同,森林以多年生树木为主体,蓄积量年年累积,只要不被破坏,就是一个净汇碳过程。
    远离海洋的中央腹地,人们难以享受海洋生产的优质空气。大秦岭中的森林就成为中央腹地优质空气的主要来源。森林是地球之肺,大秦岭就是中央腹地之肺。森林带着生命灵气,带着灰碳化绿碳的宝器。陕西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报告显示:2014年陕境秦岭(不包括陕境巴山)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2007.5亿元,其中固碳1592万吨,释氧4262万吨,固碳释氧服务价值超过600亿元。这是一笔巨额的生态收入,也是隐性的生态利益。因此,中国大秦岭被全部划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区。大秦岭中森林绝大部分被界定为国家公益林,享受生态补偿和管护补助。恢复与重建森林,修复大秦岭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建设中国中央氧吧和绿色碳库。
    “终南惇物寓京华”,人与自然共生在一个生态圈,各自占据不同生态位。只有各得其所,方能相得益彰;只有和谐共生,方能和谐共赢。人是生态圈中的人,空气、水、食物、物用,皆来自生态圈,后回归生态圈。首先,人参与生态圈空气交换。氧气是生命的慈母,健康就在呼吸之间。人在生态圈中呼吸,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并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即吸氧放碳。与此偶合,生态圈中的绿色植物,特别是森林,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向空气中放出氧气,此即固碳释氧、吸碳放氧。大秦岭生产的优质空气,就是中央腹地居民的生态福祉。一个健康的大秦岭,能够生产更多的优质空气,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其次,人参与生态圈水循环。人的骨骼22%是水,皮肤72%是水,肌肉76%是水,血液83%是水,人体重的2/3是水。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水做的,水是生命之源。摄入水又排出水,人是生态圈水循环的重要参与者,与生态圈进行广泛的水交换,水质量直接关系生命质量。大秦岭是中央绿色水库,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关系中央腹地10个省市数亿人口的水安全。第三,人参与生态圈食物交换。人需要的食物药物,基础来源是生态圈中植物的花、果实、根、茎、叶。动物类食物药物,也以植物资源为基础。在农业兴起之后,人工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没能完全替代天然食物,特别是天然中草药。原生态食物是食物中的宝贝,山货特产历来受到追捧。“秦地无闲草”的大秦岭就是中央物种基因库,也是药用生物资源宝库,仅《太白山本草志》就载有1412种。其中,秦岭七药、秦岭丹药独具优势。因为大秦岭,才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流传,才有《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等中医医学精典的问世。第四,人要从生态圈中获取物用材料。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七件事的第一位。木材、薪材曾在中国人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大秦岭曾是中国最主要的木材、薪材来源地。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曾经,木材、薪材是大秦岭出产的宝贝,食物、药物是大秦岭出产的宝贝。采伐木材、薪材,要毁树毁森林,采集食物、药物,要残树残森林。这是大秦岭历史的荣耀,也是永远的伤痛。如今,大秦岭输出的最大的山货特产,已不再是木材、薪材,食物、药物,而是优质空气、优质水。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自生产能力,生产优质空气、优质水是树的本真,森林的本真。保护树、保护森林、保护大秦岭,就等于保护中国的生态命门,保护中华民族的命根子。
出处:

秦岭简史/党双忍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