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牛道和汉水文化

  (一)金牛道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在阳平关与陈仓道连接,西南行,经宁强县,越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广元、剑门关、绵阳至成都。主线有过两次变动,先秦、秦汉时期金牛道自勉县经大安、阳平关、燕子砭过嘉陵江从广坪、金蝉寺抵四川白水关,沿白龙江到昭化(古葮萌)、清姜河西至沙溪坝,顺大剑溪峡谷上到剑门关,经梓潼、绵阳至成都。张仪、司马错伐蜀经此道。唐宋时期金牛道经宁强大安、阳平关,沿嘉陵江下行抵广元、剑门关、梓潼、绵阳至成都。唐人杜牧、李商隐、薛逢、薛能、罗隐等,皆有题咏。这一时期,广元至宁强、汉中一带战争频仍,必须利用嘉陵江,比先秦金牛道便捷,但谷狭路险,工程浩大,只有在盛唐背景下才能实现。明清以后金牛道选择了从宁强五丁关、宁强县城、七盘山入川的通行道路。这一线路选择,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了先秦时期石牛粪金与五丁开关美丽传说的意境中。

  战国时,秦惠文王征蜀。相传秦惠文王和蜀王十世在秦蜀交界处邂逅,秦王赠给蜀王一箱黄金,蜀王回赠给秦王许多珠宝珍奇。秦惠文王回宫后打开珍宝箱一看,原来带回的珍宝都变成了泥土,秦惠文王大怒。群臣奏道:“大王息怒!珍宝化土,这是上天要把蜀国土地赐给大王的预兆。”秦惠文王听罢转怒为喜,就和群臣共谋取蜀良策。当时主要困难是山高路险,加之秦国对蜀地不熟,无法进军。秦国就用石牛粪金之策,秦惠文王向蜀王送能屙粪金的石牛入蜀,贪财的蜀王信以为真,招募五壮士号称“五丁”,率卒千人,开山辟险以迎屙金之牛,道路修通后蜀国被秦国灭亡。唐代胡曾有诗云:“五丁不凿金牛道,秦惠何由得并吞。”

  五丁关另一传说是,秦惠文王许配五个女子给蜀王,蜀王派五丁力士去迎娶。返回蜀国时,遇一大蛇钻进山洞,五丁力士拽住蛇尾想把它拽出山洞,结果山被拽塌,五丁力士及五位秦女被大山压死。李白《蜀道难》诗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说的就是这个传说。五丁关在宁强县宽川乡,国道108从这里通过,东距汉中80公里,这里有金牛峡,仰望天光一线,道路依山傍水,两岸奇峰如刀劈斧削,直插云霄。峰回路绝,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明朝薛宣《金牛峡》诗:“巨峡三十里,天开几万年。泉飞林杪雨,云合管中天。”公路盘桓而上,登五丁关之巅,举目望,群山尽在脚下,绿浪万顷,郁郁葱葱。五丁关谷深山雄,仄经盘云,幽涧涌雪,怪石嶙峋,相传为蜀上一险。

  五丁关所在地的宁强县,原名宁羌县。这里有深厚的羌文化渊源和丰富的羌文化遗存,2008年10月14日国家将宁强县定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那里建设有羌族文化博物馆,五个展厅展出羌族文物1000余件,使尘封的羌文化重新得到挖掘,大放光彩。宁强县的羌人墓地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天宝十四年(755),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叛唐,唐玄宗逃难经陈仓道、金牛道到成都。李隆基回长安路上写了一首五律《幸蜀西至剑门》:“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唐僖宗也是经金牛道狼狈入川逃到成都。巴蜀富足,历代为王朝或政权必争之地,金牛道也一直为国家重要驿道,勉县是秦蜀重要关隘。

  (二)汉水文化

  1.汉中境域内的汉水

  汉水,又名汉江,是长江最长一条支流。汉中境内的汉水基本沿着金山寺—阳平关—勉县—洋县地质断裂带,自西向东流经西乡茶镇出境,为秦岭、巴山界河。汉水在汉中部分长277.8公里,占汉江总长度的18.1%,流域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占汉江流域面积的11.3%,占汉中市域面积的72.3%。

  汉江有南、北、中三源。自古一直认为宁强烈金坝嶓冢山石牛洞为正源。在石牛洞口,有座钟乳石,壮如奔牛;牛的臀部有8个莫可辨认的大字,传说是大禹治水成功,勒石记功的“禹书”。在牛腹下有一线清水流出,这便是汉水源头。大禹治好黄河,来汉水勘察,到嶓冢山汉水之源,见水从洞中冲出,巨石翻滚,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也无着手之处。禹王无计可施之际,忽然那头为治水奔波终生的牛,“哞”地长鸣一声,扎入洞内,堵住了大水,并张开大口将水吞入腹中,只留下一线清水由胯下流出,供人们居住、耕种。那石牛天长日久化为石头了,这洞便叫石牛洞。后来汉王也到了这勘察过水情,石牛洞所在的山,便叫汉王山,石牛洞水流经过的沟,叫汉王沟。石牛洞和汉王沟一直被称为汉水的正源头,沟口烈金坝有禹王庙,庙内尚存一株千年古桂树。

  近代学者调查,出于宁强箭竹岭的玉带河,于炭市场附近与中源汇合,长101公里,年径流量3.6亿立方米,比汉王沟长、水量大,称它为汉江南源头;出自凤县西紫柏山的沮水在沮水铺与中源汇合,长124公里,年径流量6.98亿立方米,称为北源头。汉江三源头,流经崇山峻岭,峡谷串联着一个个山间小盆地,满山苍翠,从勉县武侯镇(古阳平关)进入平川。

  任何一条自然河流,由于地表形态起伏和岩石的差异以及地球自转向力的影响,河床的发育总是弯曲的。弯曲处流水由于惯性的作用,促使水流侵蚀凹岸。汉水从勉县武侯镇横贯汉中盆地到洋县大龙河口,长约110公里,这一段河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河道弯曲,河面及河滩宽阔,洪水期河槽摆动大。南郑县河段长30公里,19处弯道,凹岸受冲,凸岸淤积,河道展宽,主流游移;中所到大河坎河段,20世纪20年代主流居中,70年代南北分流,90年代主流南移直抵河堤;城固河段24公里,河身弯曲,沙滩沙洲密布,主流游动,1981年8月洪水,最大河面淹没宽达4.21公里。二是河床淤高,比降减缓。武侯站实测1967—1980年河床淤高0.56米;城固河段1963—1981年,平均淤高1米。河床淤高,比降减缓.削减了河道泄洪能力,抬高了洪水位,易引发洪灾。

  汉中自古就有“金瓯玉盆”之美名。汉中盆地里的汉水,像一条飘逸的玉带,蜿蜒曲折,是鱼类和鸟类的天堂。堤岸绿树成荫,水杉、杨柳郁郁葱葱,堤坎下的芦苇和河漫滩地绿草茵茵,草地上鸭、鹭、鹤、雀,有的悠闲散步觅食,有的追逐嬉戏,有的陶醉于谈情说爱,有的忙于孵化,湿地是水禽的天然栖息地。在那如镜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偶见渔船上渔翁在撒网捕鱼。河两岸,春天菜花浮光耀金,秋天稻谷一片金黄,白墙黛瓦的村庄,高楼林立的城镇,蓝天白云、青山秀水,呈现出美丽绝伦的江南风光。

  汉水由洋县大龙口起,往下进入峡谷,长101公里,水能资源丰富,有引汉济渭工程和石泉水电站库区。

  流经汉中的汉水,年径流量近100亿立方米,矿化度、有害物质含量低,水质量稳定达到地表水Ⅱ、Ⅲ级水质标准,湖、库水质稳定达到Ⅱ级标准。南水北调中线水总量中有26.3%的流量来自汉中。

  2.汉水文化

  汉水是一条古老河流。“江淮河汉”四水中,人们常说长江第一,黄河第二。地质研究有新说,在长江、黄河形成的7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甘肃东南和陕西西南形成,浩荡之水,一泻千里,横贯中国南方大地流入东海。以当时气候和河流辐射面积,汉水当属中国最古老的大河。

  现在的汉水,干流长1577公里,流量与黄河近似,流域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气候温暖、湿润。老河口以上为上游,河床狭窄,长约920公里;老河口下至钟祥为中游,河床较宽,多沙滩,长约270公里;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382公里,流进江汉平原,两岸筑有堤防,河道蜿蜒曲折逐渐缩小,泄洪能力愈下愈小。汉水,古称天汉、云汉,《华阳国志·汉中志》云:“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为梁州。”汉水又叫沔水,张良皋教授考证,沔、嬭古音同注,沔可以读为嬭,嬭即奶,故沔水即奶水,意即沔水浇灌哺育一方苍生,母亲河是也。

  最能显示汉水古老的是最早记载汉水的文字,即产生在大约3000年前的《诗经·旱麓》:“瞻彼旱麓,榛桔济济……戈飞于天,鱼跃于渊。”这里的“旱”是山名,因为古代“旱”与“汉”互通,所以旱山即汉山(在今南郑县),即流来大水解除干旱的大山。所以山脚下榛树、桔树郁郁葱葱,天上鹰飞燕舞,水中鱼跃鳞闪,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汉”的出处由此而来。

  古老的汉水航运发达,汉江上游有秦蜀古道连接秦陇和巴蜀。汉水一直是长江流域和上述地区之间的重要通道,“栈道北来连陇南蜀,汉江东去控荆吴。”汉水有高度发达的商旅文明,1957年前,航运船只可一直航行到勉县。

  文化的线索是随着人类足迹而延伸的,考古发掘汉江流域的人类旧石器遗址共达200处,出土新石器遗址和文物2000多处。以南郑龙岗旧石器遗址年代最早,距今约120万年,湖北郧县猿人遗址距今35~90万年。1983年,考古发掘龙岗新石器文化层,出土了各类文物2832件,包括石器、玉器、彩陶、粟和豆科的遗存,在西乡牧马河边李家村遗址出土的器物有圈足碗、三足器、扁平磨光双弧刃石铲,还有36.81平方米住房残迹和稻谷遗迹等。据碳十四测定,此遗迹距今7000年。新石器遗址,在安康有花园柏树岭等,商县有紫荆等,湖北有京山屈家岭、淅川下王岗、郧县大寺、天门石家河、均县乱石滩等,以上考古发掘,说明汉水是古老华夏民族发祥的源头地之一。

  潘世东教授《汉水文化论纲》中说:“夏在汉水上游分封的褒方国,应是夏王朝在秦岭以南的第一个诸侯国,这个褒国一直延续到西周末期,“骊山烽火戏诸侯”中的的褒姒就是这个方国的公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湑水沿岸的城固、洋县一带,连续发掘600多件精美的商代青铜器,时间大约在武丁前后,打破商文化西南不逾秦岭的定论,从而把商文化西南波及范围推到汉水上游。”另据学者李伯谦等研究,商末巴、蜀等方国均在汉水上游的城固、南郑一带,后来才迁徙到大巴山以南的川东、川西定居下来。

  汉水是我国西部高原走向中部盆地和东部平原重要的通道之一,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枢纽,形成了内陆性文化走廊和文化带,接收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影响,处在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交锋面,具有兼容汇通的性质,成为沟通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重要通道,对促进南北文明的互融互通意义重大,在中国流域文化中,其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固执性和创新性非常典型。

  两汉三国与汉水水乳交融,息息相关。公元前206年,刘邦正是以汉中为基地,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败项羽,建立汉朝;西汉末,刘秀兄弟以南阳为基地起兵反对王莽,逐鹿中原,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政权,逐渐形成了四百年的汉朝和汉文化。可以说,汉水流淌的是汉朝和汉文化的血液和精魂。三国时期,也让人想起汉水,荆州是三国争夺的焦点,还有汉中、南阳、襄阳等。诸葛亮龙腾于襄阳,鞠躬尽瘁于汉中;南阳城下,张秀偷袭曹营,曹操溃不成军,折了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曹操也差点被俘;襄阳城,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勉县定军山下,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一身是胆,大破曹兵于汉水之滨;刘备则历经奋战,最终自取汉中王。智慧之星诸葛亮,隐居襄阳躬耕十年,作《隆中对》,规划三分天下蓝图,为辅佐刘备灭曹兴汉;后在汉中屯兵八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于汉中勉县定军山下……汉水将两汉、三国文化血脉融通,形成了两汉三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轨迹。神奇的汉水,滋润养育了汉代及三国的时代英雄,并丰满其筋骨,孕育其智慧,增长其才干。

  汉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使汉水文化源远流长,至迟在战国时期汉水文化带已经形成,声名远播,卓尔不群。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