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褒国和倾国倾城美女褒姒

  古褒国是汉中这块土地上最早的方国。中国历史上“骊山烽火戏诸侯”中的褒姒,就是褒国公主,其故居就在景区。

  (一)千年古褒国的文明

  《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侯氏、扈氏……褒氏……”褒国是汉中这块土地上最早的方国,开国君有褒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现在汉中以北,从夏经历殷商、西周,于东周初亡于庸,延续历史1300多年,影响深远。历史上有褒县、褒中县、褒内县、褒城县行政建制,直到1958年褒城县制才被撤销。

  所谓方国,是指相对固定在某一区域,受封于中央王国或相对独立于中央王国的地方性国家。这些地方性国家一般都不大,“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但“侯国之禀王章,不异于后世之郡县。”夏在这里分封的褒国应是夏王朝在秦岭南的第一个诸侯国。

  褒国时期的文明,见于历史资料的是武王伐纣。商代,渭河流域周原姬姓周部落逐渐发展壮大,褒与周关系较好。周部落首领姬发积极策划消灭商朝,联合庸、巴、蜀等8个诸侯国的联军45000人进军牧野(河南淇县西南),褒也参加,结果周胜商灭亡。褒国和它周边方国在这里从事半农半牧生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丰富物质资料改善生活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考古工作者在汉水支流湑水河两岸发掘商、周精美青铜器600多件,统称城(固)洋(县)铜器群,研究价值很高,打破了商文化西南不逾秦岭的定论,而把商文化西南波及汉水上游,目前已被国内外商周史界所认可。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城洋青铜器30多件中,四足鼎(饕餮纹鬲)、单柱爵、锥足鼎、风柱斝等,具有典型商文化风格,可能是从中原地区传入;而那些兽面具、人面具、镰形器等,则反映了早期蜀文化的特征。有学者说,蜀是从汉中南迁入川的。据李伯谦先生研究,城洋铜器群的年代上限可至商代早期偏晚,而中期蜀文化中以水观音晚期墓葬为代表的出土有铜器的遗存,大体与商代晚期相当,略晚于前者。因此,以城洋铜器群为代表的文化可能是更早的蜀文化,蜀族最早的活动中心可能不是其他地区,而是在汉水上游的汉中盆地,只是在西周早期才转移到成都平原。当时褒国及其周边方国虽杂糅南北文化,但是,这些青铜器绝大多数是当地制造,更多的是地域特色,工艺精湛,造型精美,花纹图案精巧,具有极高的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如四足鬲,就目前所知,全国仅此一件,装饰着三组神秘谲奇的饕餮纹,线条流畅,细琢精雕,确有鬼斧神工之妙,反映了当时冶金技术的发达,这些都反映了褒国时期汉中的文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我们研究周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提供了资料。据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巴史别观》中考证,《诗经》十五国风的编次是严格按照其作品产生源流的先后顺序和流传路线而定的。十五国风首为《周南》,次为《召南》,周南地区在汉中盆地西部及汉水上游,召南在汉中盆地东部及南阳一带。学者考证,反映褒国和南郑(即今汉中)一带诗歌有20多篇。如《诗经·小雅·南有嘉鱼》载:“南有嘉鱼,蒸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这是一首祝酒诗,描写的是宴会盛况,王宫贵族把嘉鱼作为一道名菜,款待好友,嘉鱼就产在褒河。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蜀都赋》说:“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郦道元《水经注》中注文:“褒水又东南,得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 嘉鱼、良木表明了褒国的富饶。《诗经·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第君子,干禄岂第。……”“旱”是山名,古代“旱”与“汉”互通,旱山即今天南郑汉山。这首诗是褒国国君在旱山祭典歌颂周文王和乐平易,礼贤下士,任用人才,以致四海归附,开创了周代历史,并对神灵赐福表示感激。该诗被周王室收录作为诸侯朝会时的音乐,充分说明褒国当时高尚的文化。《诗经·风·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描写汉水一带一位男子爱慕一个出游女子的单恋爱情诗,体现出人们爱情的纯洁、高雅。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见当时褒国的富裕、文明与美丽,民风的淳朴与高尚,突出表现了汉中古老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1958年历史上最后一个褒城县制虽被撤销,但县制褒城旧址至今古风犹存。在景区西南褒城遗址上,斑驳的红漆门板呈红褐色,城墙被拆除,但仍有西关、南关称谓。东面一高地称东关楼子,当年这里茶楼、酒肆、店铺林立,马帮成群,商贾云集。城在山麓,与大山相连,故山名叫“连城山”,有十二峰。传说山上“坛庙相连,古迹林立,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风坛、雷雨坛,山川坛、社稷坛,层层叠叠,形态各异,大小殿宇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四时八节州府县官都上山祭祀,祈求诸神灵保佑。现在还留有上寺、下寺、雷祖殿、三清殿及晚清石虎盘岩等遗址,依然香火旺盛。加之峰奇、崖陡、谷深、林木茂盛,现已成为汉中市休闲登高、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一处圣山,每逢节假日,游人如潮,络绎不绝。

  (二)“骊山烽火戏诸侯”中的美女褒姒和她的故里褒姒铺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姬宫湦继位,即周幽王。公元前780年,岐山崩裂,泾水、渭水、洛水相继干涸。赵国国君姬带提醒姬宫湦说:“山崩川竭,显示人的血液枯干,……如果只是一味地找美女,觅艳妇,恐怕要生变乱”。姬宫湦根本听不进去,并把姬带贬回了他的封国。见此情形,大臣褒国国君褒珦又进谏说:“大王既不畏惧上天的警告,又舍弃忠良,国家如何能治理好?”姬宫湦大怒,把褒珦囚入监狱。

  褒珦在监狱关了三年。褒珦的儿子洪德,非常焦急,和母亲商量,在乡下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取名褒姒,把她献给姬宫湦,替褒珦赎罪。姬宫湦得了褒姒,见她美丽,异常高兴,马上就释放了褒珦。

  姬宫湦十分宠爱褒姒,废除申后,改立褒姒为王后。废申侯之子,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可是褒姒自入宫后,从没笑过一次。姬宫湦想尽办法,可就无法让褒姒开颜。有一天,姬宫湦便传话下去:谁能让王后娘娘笑一下,赏金千两。大臣虢石父这时站出来,给姬宫湦出了个主意。姬宫湦听了这妙计,马上带褒姒上了骊山,当晚骊山就把烽火点燃。邻近诸侯看到烽火骤起,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急忙带领兵马来救。赶到骊山一看,一个犬戎兵也没有,山上还有一阵阵奏乐唱歌的声音。这时,姬宫湦派人告诉他们:“原路回去,这儿没外寇。”于是纷纷偃旗息鼓,狼藉而回。

  褒姒看到骊山上熊熊燃起的烽火狼烟,观骊山脚下匆匆来了好几路兵马,吵嚷一番后又乱哄哄地走了,就问幽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启齿而笑,幽王大喜,虢石父受了重赏,各路勤王军士知道受骗,心中燃起怒火。这就是历史上“千金买笑”的故事。

  幽王更加宠爱褒姒,不理朝政。原王后的父亲申侯对幽王不满,联合少数民族犬戎进攻镐京。幽王慌了手脚,连忙下令把骊山烽火点起来,征调诸侯解围。可是各路诸侯认为又是幽王在戏弄他们,按兵不动。镐京兵马不多,就被犬戎打得落花流水。幽王带着褒姒仓皇出逃,犬戎紧追到骊山脚下,杀了幽王、虢石父、伯服,抢走了褒姒。当诸侯知道犬戎真的打到镐京,急忙带兵来救。犬戎看到大军来到,抢劫了王宫宝贝财物,放了一把火走了。这就是历史上“骊山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宜臼为天子,即周平王。犬戎已占了西部不少土地,平王怕镐京保不住,便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褒姒的故里褒姒铺,位于水库大坝上游9公里的褒斜道上,青灰色一条街,光滑的麻石铺路,丈八宽,两边高低参差的瓦屋,立于褒河畔,一律铺板门。秦陇、内蒙骆驼和南来北往的马帮川流不息,行于此,每每不忘前往褒姒汲水浣衣的那块大礅石上坐一坐,并有题诗:“自古红颜多薄命,山村女子封皇姑。他日不幸烽火事,民风农事亦发扬。”这里还修建有褒姒祠庙,故乡人和行路人多去庙里烧香。褒姒铺现已被水库淹没,但“褒珦劝谏幽王”“骊山烽火戏诸侯”都是中国历史著名文化篇,褒姒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褒斜道的名称就来源于秦岭南坡的人文历史。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