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雄神仙第一庙——张良庙

  张良庙位于紫柏山东南山麓庙台子,紫关、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个圈椅状。庙前一条河发源于紫关岭,庙后一条河发源于紫柏山,两河至此,形成了环抱之状,张良庙就建在圈椅内二水环抱之处。溪涧萦绕,庙内香缠雾绕,实为人间仙境,曾是早期道教活动圣地之一。张良庙经历代整修扩建,占地面积41200平方米。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4200平方米,大小9院,房舍156间,总建筑面积3469平方米,以张良庙大殿为中心,南北花园在两侧,整体布局既有北方宫殿的恢宏,又有南国园林的秀丽。庙内现存碑刻39通,摩崖石刻51块,楹联40余副,为陕南第一大古建筑群。

  (一)英雄神仙——张良

  张良(?——公元前186),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人,姓姬,其祖父及父亲相继为韩国相一级大臣,秦灭韩后,“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张良散尽家资,见仓海君,觅得大力士于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趁秦始皇东巡之机,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刺杀秦始皇。大力士从路边草丛中抛出120斤铁锤击中副车,未及秦始皇。事情败露后,他隐姓埋名,逃匿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北),更名张良,结交豪杰,图谋复国。此后张良在沂水圯桥上巧遇仙翁黄石公,公有意失履落桥下三次,要张良拾来给穿上,张良怀着敬重老人之情照办了。老人又约张良五日后在桥上相见,前两次张良因迟到受老人批评,第三次张良夜里没有睡觉在桥上等候,博得老人的赏识,被授予《太公兵法》,并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张良得书后,悉心苦读,深明韬略,方知行刺秦始皇为下策,兴兵为上策,遂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聚集百余人反秦。

  张良在留城归于沛公刘邦,“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他助刘邦取得10多座城池,打败秦将杨熊,攻下宛城,西入武关,用计大破峣山秦军,占领了咸阳,最终使秦王子婴投降,又力劝沛公出宫驻于霸上。鸿门宴张良设计救沛公,利用同项伯私交予以斡旋,劝说项王,为沛公争得了统治巴蜀的汉中王。在去汉中途中,劝刘邦烧毁栈道。此后,又将齐王欲谋反项羽的意图告知刘邦,刘邦乘机“暗度陈仓”占领三秦。

  在楚汉战争中,张良作为刘邦头号谋士,每逢关键时刻,总是替刘邦做出正确决策,如策反英布、联络彭越。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迂回包抄楚军,成功扭转被动局势。提出不立六国后代,劝刘邦封韩信为真齐王。以十面埋伏之计围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敌兵士气。张良一次次奇谋独运,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刘邦灭楚建立汉朝后,张良仍继续为新建的王朝献计献策,如建议先封与刘邦有故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力促刘邦迁都长安,荐商山四皓稳定朝纲等。但他却抱定功成身退的决心,逐渐远离政治,道引辟谷。汉高帝六年(前201)刘邦大封功臣曰:“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遂封张良为留侯(封邑系今江苏徐州市附近之留城)。然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功成不居”,谢封辞禄,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他隐居于紫柏山中,修道修仙,后人称他为“英雄神仙”。

  张良是历史上少有能被称为“英雄神仙”的。学者高从宜说:“张良被称为英雄神仙,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早年以韩国贵族的青年气概,追杀过秦始皇。高才妙举,纵横捭阖,张良入世成为汉相,封为留侯,尽显英雄本色。名为留侯,却为出尘留有时候,辟谷修性,纳气观天,按黄石公超逸之风,非神仙而何!其前的姜太公和其后的诸葛亮,也有英雄神仙之称,却似乎比不上张良的气概与风度。姜太公是‘神仙’在先,‘英雄’在后;张良却是‘英雄’在先,‘神仙’在后。老子云:‘功成名遂身自退’,天之道也,也只有张良合乎‘道’啊!诸葛亮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与张良不必比了。张三丰真人指出:‘人间无老庄,英雄无退路。’张良入世是大英雄,隐退为真神仙。欲知汉水文化、汉中之美和汉王潜龙的深沉魅力,走进‘英雄神仙第一庙’——张良庙,事理明矣。”这真是秦汉越千年,悲喜张韩,未央宫里烹猎狗,紫柏山下闻管弦,英雄神仙。

  (二)以张良生平典故为依托而设计建造的张良庙

  张良逝于公元前186年,其八世玄孙张陵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为道教开山鼻祖。张陵之孙张鲁,在东汉末做了“汉中王”,传播五斗米道,创建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张鲁为怀念先祖张良“明哲高风”,在紫柏山顶修了“天师堂”。从那时起,这里也成了道家活动中心,四方览胜者络绎不绝。后因游人攀登不易,移至山下,因张良受封“留侯”,故名“汉张留侯祠”。现在庙宇为明清后重修,发展成为祭祀、宗教、园林为一体的建筑群,规模宏伟。庙的建筑以张良生平事迹为依托,依山就势,溪涧萦绕,青山环抱,布局奇妙,实为人间仙境。有诗云:“紫柏怀抱张良庙,琼楼仙阁惊飞鸟。香缠雾绕松柏翠,神仙福地人未老。”

  大门 大门是彩石基座,砖结构,重檐飞角券洞式的牌楼,高、宽各9米,厚重而稳健。牌楼中部高而两肩低,正中为拱形门洞入口。歇山顶,正面五朵斗拱,筒瓦裹脊,走兽饰之,雄狮、啸虎、凤凰、麒麟等象征祥瑞之气。券顶门上方砖雕匾额“汉张留侯祠”五个大字,两侧有一副砖刻对联:“博浪沙一声震天地,圯圪桥三进升云霞。”开宗明义,赞颂张良锥秦壮举以及黄石授书的故事。这两件事是张良人生的重要时刻,刻于庙门口是再妥贴不过了。对联外侧有青砖雕镂花窗一对,为“万”字形窗格,刻饰有花草、走兽、云纹等。

  进履桥 进大门有一座廊桥横跨金溪河,长8.6米,宽3.65米,两边牛肋栏杆,设座椅两排,桥下溪水潺鸣,桥廊四檩卷棚,桥名“进履桥”,取当年张良沂水圯桥纳履典故。游人倚桥远眺,或坐,稍事休息,此刻,桥亭山风幽凉,山林中授书楼映入眼帘,它像一只高贵的天鹅,静栖在幽静的碧山上,有展翅欲飞之美,山上白云浮动,顿觉诗情画意:“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当年苏轼在这里诗吟:“曾闻圯上逢黄石,久矣留侯不见欺。”赞扬张良一生有始有终。

  大山门 与进履桥颈连接,三间硬山顶,镂空的鸱吻走兽巧布脊梁。门楣匾额“保安观”三个大字,意为保护山门,庇佑平安。两旁有一木对联:“何处结仙缘尽流传千载赤松一拳黄石;此间真福地且领略万竿烟雨四面云山。”门内白墙上绘有淡墨画:一面是张良庙全景图,一面是张良圯桥纳履、鸿门宴、火烧栈道图……简明概括地让游客了解张良生平,给观光提供了方便。

  三清殿大院 三清殿是一群坐北朝南的道观院落,各组殿堂布局紧凑,等级分明。

  灵官殿(灵官为道家驱邪震恶的护法神),八边形重檐盔顶,屋角飞翘,红柱雕梁画栋,非常壮丽。两侧对称布置有鼓楼和钟楼,均为六柱单檐攒尖顶。由灵官殿与钟楼的夹道前行,便是药王殿、财神殿、观音殿、娘娘殿。由灵官殿两侧向前,沿着一条汉白玉走道可直通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东华殿等,规模宏大、殿堂众多,“道穷元庙”,古刹风韵。

  正殿三清殿,面阔三间十二米,进深九檩六椽十三米,单檐歇山顶,飞龙禽虫缀于梁脊,檐牙雕琢,神话典故跃于壁画,一派“玄都律坛”,是全院等级之最。殿内供奉着道教祖师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形成于东汉,为了和外来的佛教争地盘,就产生出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同时太上老君被列为道德天尊,合称“三清天尊”,来与佛教的“三世佛”或“三身佛”相对抗。天尊,是对道教最高贵神的尊称。太清即老子李耳,张陵所著《老子道德经想尔注》称李耳为太上老君,为“道”的化身。太上老君的出现,说明老子已经宗教化了。

  与三清殿东西对称搭连的三官殿和三法殿,檐廊式三间,硬山顶,规模逊于三清殿。

  东廂房正殿名东华殿,南北搭连着云水堂和十方堂,均为三间硬山顶。

  西廂房正中为二山门,三间硬山顶,南北对称搭连为娘娘殿和观音殿,均一间硬山顶。

  远近闻名的张良庙,进庙为什么首先看到的不是张良大殿而是道教殿宇呢?这里有它的历史背景。老子李耳代表的本是楚文化,入秦以后与秦地流传的黄帝思想结合,形成黄老之学。由战国至秦代,黄老学说广泛流传今陕西地区。张良早年学黄老,得黄石公以书传授,后为“王者师”,帮刘邦夺取天下,完成英雄伟业。他急流勇退,闭门杜客,行导引辟谷之法,以术避世和长生,进入隐士行列,与世隔绝,这是早期道家处世方式之一,也成为后世全真教出家修行的来源。张良出家修道,也只是道家一信徒,而三清殿是道家最高之神,就只能放在第一院落了。

  大殿院 为汉张留候祠中心建筑群,拜殿居中,正殿镇后,将大殿院一分为二。这是一处坐西向东的二进殿院,在一条东西轴线上。

  二山门为张良庙大殿院的前厅大门,原有一对铁狮,背驮10米高的六棱形铁桅杆,杆身滚龙抱柱,顶刻双凤朝阳,斗角坠铃,“文化大革命”中毁,现为复制的石狮一对。二山门五间,高大宏阔,单檐硬山顶。正中为明间过厅,门楣匾额“帝王之师”银光闪闪,点明了张良至尊身份。檐下的浮雕讲述了黄石公与张良的故事。门上一副金字楹联:“毕生彪炳功勋肇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礼祀端由辟谷开。”观后不由人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诗句:“张良黄石术,便为帝王师。”

  拜殿三间,是诵经、朝拜、焚香、礼祭的地方。“明哲风高”“急流勇退”“智勇深沉”“极其神乎”等匾题高悬,碑石林立,营造出浓重的崇拜祭祀氛围,柱联:“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两侧有寮房,为道务之用。

  出拜殿入后院豁然开朗,只见大殿依山而立,三间歇山顶,收山较大,气宇轩昂。殿顶仙人神兽坐脊,四面重檐飞角,中央仙阁凌空;檐下枋板横木浮雕有龙凤呈祥、野鹿喜摘菩提果、山虎栖卧梧桐旁等,雕梁画栋,檐牙雕琢。殿内丹柱竖立,挑檩方梁,匾额款款,朱门花窗,粉墙砖地,彩绘缤纷。正中神台上端座留侯镀金塑像,修眉睿目,长髯飘拂,双手扶膝,风姿仪秀,一代相国神仙的泱泱风度。一对童子侍女,温婉可人,或持剑,或捧简侍立两旁。塑像前香烟袅袅,祷寄对张良高风亮节钦服的心意。大殿门楣匾额金字“相国神仙”“帝王之师”悬挂。六根檐柱均有名人题联“壮士奋挥锥,报韩已落秦皇胆;大王烦籍箸,荣汉终函项羽头。”“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等。菲律宾钟教组织1994年仲夏旅此敬献楹联:“钟传大地警醒世人同卫国,教震中华唤起民族护家乡。”匾额:“钟扬万邦”。他们为张良复韩的功业所感动,故而尊张良为自己钟教的祖师。

  大殿院前庭、拜殿和大殿,历代名人匾额、楹联、碑刻鳞次栉比。正、草、隶、篆,龙飞凤舞,平添了古刹深邃的内涵。爱国将领冯玉祥1919年路过此地题刻对联:“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清道光庚子年陕甘提督胡超诗:“山势嵯峨翠柏芳,留侯辟谷越寻常。忠心一点复韩国,义气千秋报汉王。妙算秘承黄石册,高风独托赤松藏。我来瞻仰钦遗范,借箸安刘仰子房。”

  大殿院南侧为全庙生活辅助院落,西侧为方丈院,东为斋院。斋院有吕祖殿、仓神殿及斋堂。

  张良大殿院五门九通,暗喻张良“出入是门,进退有度”。

  北花园 从大殿院右侧“别有洞天”门出,可到北花园。园地不大,但小巧玲珑,典雅幽深,四周被亭、厅、廊、阁所围,紫柏、苍松、翠竹、花树成荫,曲径、花坛、假山、石池谐然成趣。龙口泻玉喷珠,昼夜不息;古柏走蛇蟠龙,屈伸多姿;爬柏凌霄直上绝顶。园内奇花异葩四季飘香,春来桃梅争姿,盛夏牡丹展容,秋季菊花露笑,严冬蜡梅傲霜。北边游廊墙壁上,或描山水,或嵌碑石,有清代书法家王世瑛的兰草四屏,分地兰、崖兰、石兰、吊兰,并配以诗句,艺术价值高。下官厅阶下有一牛腰形石盆,名曰“洗心池”,意为求仙访道,洗涤人间杂念邪思,“洗心涤虑,超脱红尘”之意,游人驻足其旁,深思不已。上官厅之角有一座六角斑爪的亭阁,名曰“拜石亭”,取典张良于谷城山拜黄石公为师的故事。此亭宝塔盔顶,筒瓦垂脊,翼然屹立,修篁苍松环抱,优美清新。亭内有汉白玉琢制的石桌、鼓形石凳,墙壁上有明代翰林大学士赵贞吉所题《怀山好》诗碑,亭柱上有于右任先生飘洒俊逸草书楹联:“不从赤松子,安报黄石公。”更令人瞩目的是亭左巍然矗立一尊巨碑,高260厘米,宽84厘米,上书“英雄神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夺目,与石亭、泉水、竹篁、殿宇相衬,确有“亭前留竹影,小住即仙乡”之感。此处成了游人争相留影的地方。

  回云亭 沿拜石亭北上,便是回云亭,取意张良功成身退,归回雾荡的紫柏山,心与天游。这是一个建筑精巧的歇山式四角亭,大理石柱擎顶,柱上刻有两副对联,正面是“赤松黄石有深意,紫柏青山无俗情”,侧联“逐鹿中原成功终非凭力士,狮醒大陆划策还欲问先生”,对张良一生业绩做出了画龙点睛的总结与概括。

  草亭 由回云亭拾阶而上,西侧紫竹林立,山势渐陡,曲迥之处耸立一亭,六柱碧栏,顶盖茅草,精巧清新,环境静谧,名曰“草亭”。相传张良隐居,常在此弹琴自乐。

  南花园 由草亭左侧石阶下,穿竹林即至南花园后门,入“园中园”门,即到南花园;或从大殿院右侧,穿过方丈院就到南花园。此园地势平坦,面积较大。园中心一泓湖水400多平方米,碧荷亭亭玉立,湖中立一小亭,六角盔顶,垂脊飞檐,有小桥相连。亭上有于右任先生草书“辟谷亭”匾牌,题联:“送秦一锥,辞汉万户”,深刻揭示了张良高贵品质,赞扬他只做大事,不做大官的高风亮节。花园北头不高的石山上有一株千年梭罗树浓荫蔽日,树旁山石上雕有星月彩云图案,龙头口里喷出的泉水,涓涓流淌,使这里花香草馨,流泉清音。南花园西北为双层廊房,雕窗屏栏,彩绘醒目,名曰“五云楼”,寓意紫柏山五彩祥云缭绕。二楼精致典雅,新中国成立前为国际旅行社,接待过不少高官名人,仅近代,就有蒋介石、于右任、陈立夫、冯玉祥、何应钦、白崇禧等曾在此下榻。

  五云楼后有一片国内罕见的竹林,竹身挺直,基部弯曲成波浪,婀娜摇曳,人称“拐拐竹”。传说张良的高风亮节为后人所崇尚追思,就连竹子也情愿屈腿膜拜。竹林里有一尊石牛匍卧,相传老子李耳所骑青牛,从楼观台驮送经典至此,狂风突然大作,吹撒了经典,青牛便随风卧地化为石牛。

  第三洞天 从奇竹林沿一小径崎岖而上,达第三洞天。洞口由石枋框成,门楣上刻“第三洞天”四个大字,俊逸飘洒。洞内有一玉石方桌和石凳,传说是张良辟谷修仙时与赤松子在此对弈诵经的地方,又称“留侯洞”。洞外石崖上有一条石鱼,上书“跃来金鱼”,传说这石鱼乃碧波仙子的化身。

  云梯 从南花园、北花园来的游客在草亭休息继续向上攀登,有一条步步登高的蜿蜒山脊石径,称为“云梯”,长200多米,194个台阶,犹如巨龙乘云,翘首摆尾。石径两侧用石板作护栏镶边,连接石板的石柱上精雕细刻着盛开的莲花、狮子、麒麟。历代文人在此登高望远,因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往往诗兴大作,云梯旁边的摩崖石上,留下了历代文人骚客的题字或诗咏。“紫柏中峰”“山月借栖隐”“天风度步虚”“飞翠”“步云松石”等,咏叹了张良庙得天独厚的神山秀水;“英雄蝉蜕”“其犹龙乎”赞颂了张良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知止”二字意深言骇,道尽了张良一生功名进退的禅机;“还我河山”体现铮铮抗日爱国军人誓杀外虏的凌云壮志……这无声的石刻题字,像一本巨大的文化、人物、历史史册,让无数游人驻足,吟咏意会,神驰古今。

  授书楼 张良庙的巅顶(1380米),即云梯尽头的授书楼,八角展翅,凌空欲飞,掩映在紫柏青松间,忽隐忽现于云海雾涛之中,犹如一座飘临凡界的仙阁。楼名取黄石公圯桥给张良授书之典故,是一座方形重檐两滴水二层楼阁,楼用大理石铺筑,4根石柱贯顶,汉白玉石围栏,巍峨挺拔穿天,雄伟壮观。楼阁二层殿中有黄石公手执拂尘亲授兵书于张良的塑像,立有“神仙通鉴”牌位。把黄石老人放在庙宇最高处,既体现了尊师的内涵,又特别强调了书的重要性,让人体会到尊师重教的意义。楼门上有一副对联:“书不在多一卷可做帝王师相;岑楼耸翠高声恐惊霄汉神仙”。登楼远眺,豁然一派旷达舒秀的天地画卷展现在眼前,五峰环抱,绿海无涯,吐岚纳雾,松涛奏鸣,山中缕缕烟岚,耳听着吱吱虫吟,啾啾鸟鸣,叮咚泉水。俯视下瞰,庙宇尽收眼底,殿阁参差,楼宇错落;游客翘首白云间,背紫柏,面清溪,高歌盈空飘飘欲仙。身受八面来风,点点飞花,悠悠然以为蓬莱仙境。早在20世纪初,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1906年来考察中国建筑时,对张良庙进行了拍照,回国后,张良庙授书楼在出版的《如诗画的中国建筑和景观》一书中以图片的形式随书出版。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来中国调查,曾拍了张良庙授书楼照片,回国后随书出版,张良庙从此就在海内外扬名,备受关注。

  (三)张良庙摩崖石刻群

  参观张良庙,就会发现厅廊檐柱上的楹联、门上的匾额、授书楼下密布的摩崖石刻,以及“方丈坟”“道长墓”等石刻比比皆是。寺庙里现存碑刻39通,石刻51块,匾额53方,楹联48副,这些石刻,囊括了宋、元、明、清、民国上下900年间知名不知名的书法佳作,大多是对张良智勇深沉、急流勇退的赞叹。这些匾联雕刻形式多样,砖、石、木刻均有,篆、隶、楷、行、草书俱全,风格各异,或遒劲雄浑,或娟秀隽永,或刚柔相济,或舒展洒脱;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抒发思古幽情,感喟天下人生,褒扬英雄美德,吟唱壮美河山,追述道教活动,各具匠心。这些雕刻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文妙辞,更兼笔端生花,使人观之悦目,思之怡情,直接构成了张良庙院林景观要素;徜徉其间,实为艺术享受。赵静亚对张良庙摩崖石刻群研究指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隶书“第一山”三个大字,神采飞扬,大气磅礴,令人倾倒;清人樊余谢在石栈所书“云梯”两个赫然大字,真如米南宫所书;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王世镗供职汉中时,题镌于正殿大门两侧的魏楷楹联,为王公存世书迹中罕见的楷书珍品;题刻于回云亭和方丈坟两侧的两副石联,一展积铁老人盛年时拙秀相行生,自成一家的章草风韵。今草书大家于右任先生,每到汉中皆至张良庙并挥毫题留,其“送秦一锥,辞汉万户”八个大字,笔底挟风滚雷,表现出壮年张良的英勇之气,而殿内“不从赤松子,安报黄石公”楹联和智真墓石刻联“自古神仙出智勇,一身进退本从容”,用笔婉约娴静,一任从容,使人感受到张良当年功成身退辟谷隐迹的闲适心态。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在各地题留多系隶书,他在戎马倥偬中三过留坝,三瞻张子房,亦有三次题留,用不同文笔概括了张良不居功自傲,功成后身退这一难能可贵行为,他1915年题联:“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这副柳楷长联,工整大度,应规入矩,早已成为人们拓赠的佳品。尤为人称道的是明代文人书法家赵贞吉、王士性、张佳胤、傅振商题书的几通歌行诗石刻,各诗结构韵律相同而内涵迥异,既有对张良庙的赞颂,亦有对人生的感喟,书法或正或行或草,各具风神。“英雄蝉蜕”“相国神仙”“英雄退步即神仙”“还我河山”“帝宇人龙”“紫柏山峰”等名人题刻,无不具有书法和历史双重价值,尤其是清代书画家王世瑛的兰草四屏石刻,分地兰、吊兰、石兰、崖兰,各具异姿,并配诗句,书画精妙,镌刻工细,图文相映,引人注目。

  细细品读这些刻石匾联,可以使人从前人对张良的颂辞和众多的警世名言中受到启迪,达到人生境界的升华。面对明清文人题刻赞颂张良成功不居、淡泊名利的“明哲风高”“天人合应”“功成身退”“智勇深沉”“济世明哲”等佳辞丽句,谁人不发出对古代贤哲的敬仰和引起自己心灵的震颤!值得一提的是“扫除倭寇再来作伴”一幅大字摩崖石刻,书者为解放战争初国民党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他于1942年冬入京述职经过张良庙,缅怀留侯业绩,挥毫留下了追慕先贤、沙场抗日的誓言,后在战场果然功勋卓著,并于1945年率一个军和一个纵队起义,加入革命行列,对国民党军队的瓦解产生巨大的影响,毛主席为此特别号召开展“高树勋运动”,提出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口号。“借君之锥,以追暴日”刻石,也一展书者从张良壮年时聘求力士于博浪沙以锥击秦王的壮举中生发出誓死抗日的英雄风貌。抗战时期,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巡视西北过此题“成功不居”,白崇禧继题“宁静致远”,何应钦又题“功垂宇宙”,连驻防汉中的国民党将领王耀武面对留侯功勋和日寇侵华形势,也题刻“还我河山”,表达了消灭日寇、收复失地的信心。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际,陶铸同志由南方赴延安经此,瞻拜张良后题“停车亲步瞻遗容,敢效亡秦抒所衷。遥望延城光万丈,轮声欲起夕阳红”抒发了一位共产党员的豪情,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摩崖群中清人题刻的“知耻”当为诸题中最为凝练而精辟之作,足使古今争名于朝,夺利于市之人心动。张良庙石刻群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料崖碑,有记载庙祠规模边界的,有专为保护这份文化遗产而刻的,有记载重大修葺事件的,皆以其珍贵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备受人们爱护。

  (四)张良庙古建筑群特色

  张良庙融祭祀、宗教、园林为一体。全庙由密切关联又等级分明的两条轴线统领,道教建筑严谨方正占据南北主轴线,祭祀张良的建筑因山就势位于东西次轴,形成仙人同构、天地有别的格局。风格迥异的两座花园,以张良生平历史典故为依托点缀于紫柏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辉映。建筑群朴素淡雅,单体小巧宜人,融和道家文化与地方建筑特色,又具南北建筑风格。

  1.宗教建筑与纪念性建筑的融合

  建筑群以自然山体为依托,结合山势,将道教建筑群照壁、大门、进履桥、保安观、灵官殿、三清殿院安排在山坳较平整处,南北轴对称布局,遵循宫室建筑的方正严谨、尊卑有序,塑造庄重肃穆之氛围。纪念张良的殿院以主殿院的西廂房为起始,二山门、张良拜殿、大殿,依山势东西向轴线排开,安排祭祀的建筑,向山上展开,自然升高,融入山林,契合张良隐遁山林、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两条轴线自然交汇,和谐相融,主次分明。相应两组建筑等级分明又巧妙融合,宗教建筑与纪念性建筑在此有序统一。

  2.建筑、人文、自然的融合

  张良庙古建筑群以单层为主,一般三间,保持亲切宜人的尺度。为突出宗教以及祭祀建筑的神圣和庄严,三清殿、张良大殿为三间歇山顶,收山较大,近于一间,其余建筑硬山顶较多,形制朴实。其他纪念张良的建筑多以其生平典故为依托,点缀于山林溪间,小巧玲珑,因形就势,均为木结构,其间偶有石白柱红,与自然相得益彰。这些建筑寓意着张良英雄蝉蜕、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平,也符合道家清淡朴素、融于自然之道义,人文与自然景观于建筑上交相辉映。

  3.南北建筑风格的融合

  三清殿殿堂规整严谨,具有北方建筑的稳重雄浑,而八边形的灵官殿重檐翘角,体态灵活,具有南方建筑的清丽洒脱,整个院落沉稳而生动。张良殿建筑依山而居,加之体形不大,层檐平翘结合,稳重而灵巧,兼具南北特色。北花园曲折蜿蜒,富于变化,呈现极强的层次感,建筑错落有致,小巧灵活,飞檐翘角,极具南国风情;南花园平和紧凑,围地而居,周围建筑朴实祥和,玲珑的辟谷亭点缀池中,静中求动,典型的北国特色。无论建筑群还是园林,都呈现出南北共融的风格。

  4.宗教建筑与陕南地方建筑融合

  庙内建筑出檐较深,多在1米左右,部分屋角起翘高峻,用“嫩戗”或挑枋垂柱的做法,既遮阳又利于雨水宣泄,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具有陕南建筑地方特色,建筑方式灵活,构件运用自如。建筑装饰也极具特色,多使用吊柱,并作垂花饰以绘画,部分殿宇(张良大殿)柱间有雀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屋脊镂空的花脊,柱间木雕的花板,檐枋彩绘的题材多为道教神话典故,具有道教建筑特色;鱼禽鸟兽,二龙戏珠,丹凤朝阳,仙鹤祥云,野摘菩提果,山虎栖卧梧桐……光怪斑斓的彩绘饶有意趣,又表现出陕南地方风格。

  张良庙占地14200平方米,大小9院,厅廊室舍156间,建筑群结合自然山势水形,将宗教、祭祀、园林融为一体,以张良生平典故为线索,营造蕴含丰富人文内涵和情趣的建筑景观。关注人文,关注自然,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扬。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