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62—121),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市)人,自幼家贫,从小随父种田,聪明伶俐,很受人喜爱。虽未上过学,但对学习很感兴趣,常从读书人那里得到文化知识,很留意生活中奇怪现象,总爱弄个明白。他从小就是一个爱动脑筋、心灵手巧的人。公元75年,13岁的他被皇家征选为宦官入宫。《后汉书·蔡伦传》载他“闭门绝宾”“暴体田野”,不与人往来等,可以看出此事给他带来的痛苦。
东汉章帝刘炟建初中期,18岁的蔡伦当上“小黄门”,这是太监中较低职务。他拜一位有文化的老太监为师,学文化,学为人处事的本领,表现得十分刻苦、认真。少年蔡伦,在宫中善解人意,手脚勤快,踏实谦虚,深受皇后赏识,被任命为皇太子刘肇的侍人。在陪太子学读时,他暗中自学,明理很快。有时候老师不在,蔡伦就帮太子学习,太子也十分喜欢他。
太子刘肇9岁时,章帝去世。永元元年(89),刘肇登基当上小皇帝,破例提升蔡伦为中常侍,这是宦官中的高级职务,负责传达皇帝诏令及管理文书,参与军国大事决策。蔡伦很有才华,做事认真、严谨、可靠。立功后,皇帝要奖赏他,他唯一要求和愿望是去高等学府太学院听课。当得到皇帝应允,蔡伦如鱼得水,不管风里雨里、多忙多累,坚持听课、温习,每逢休沐,辄闭门绝宾,这使得他的知识水平迅速提高。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蔡伦被任命兼职“尚方令”。“尚方”是负责管理皇室金库和宫廷内务的机构,专为皇室造御用器物,拥有雄厚财力,有选拔优秀工匠的权力。蔡伦能与工匠一起钻研技术,制出的产品“莫不精工坚密”,质量上乘,为后世仿效的宝物。就在这时,蔡伦开始了他对造纸的研究。
东汉文化比较发达。蔡伦在上学和审阅内务事宜过程中,深深感到无纸的不方便。竹简、木简、缣帛、丝帛这些文字记载材料,不是笨重,就是非常昂贵。古人说“学富五车”,实际上是因为一捆捆的竹简,不便于携带,也不便于阅读,要写几万字的著作,就得一个马车来拉。蔡伦打算找一种新的书写材料来代替这沉重的竹简和木简。
当时,人们把好的蚕茧用来抽丝织绸,次蚕茧用来做丝绵。做丝绵的工序是:先把茧子煮熟,再铺到席上,浸泡到河里水中用棍子把茧捣成丝绵,取下丝绵后,席子上留下一层薄薄的丝(纤维),晒干,轻轻剥下来可做写字的材料,写完后可以卷起来,“纸”偏旁中的“丝”就来源于此。这件事对蔡伦最大的启发是,席上薄薄一层丝是纤维,那时大麻、黄麻很多,麻里有纤维,他就将麻头、麻袋切碎、浸泡,煮后倒在席上晾干,形成纵横交错的薄片,只是比较粗糙,薄厚不均,但他看到了希望,于是向皇帝报告了造纸的事,说:“如能让更多的人读书,国家就会更加繁荣昌盛。”这件事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带领工匠们利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做原料,经过反复试验、总结、改进,终于研制成功了体轻、质薄、适合写字、受到人们欢迎的纸。
造纸的基本工序是先把原料洗涤后切割,经浸泡、沤制,其间采用加石灰浆升温促烂和蒸煮等工序,再反复大力舂捣,分离出纤维,制成纸浆,然后用细筛子捞出纸浆,漏掉水分晾干,揭下压平研光,成为纸张。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把造纸这个重大成就向汉和帝报告,皇帝龙心大悦,下诏在全国推广。
东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得力于皇太后邓绥推荐支持,朝廷为表彰蔡伦的功绩,封蔡伦为龙亭侯,赠给他300户的赋税作为个人收入,称造出的纸为“蔡侯纸”。
由于汉安帝刘祜与皇太后有矛盾,公元117年让蔡伦去审定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把蔡伦从邓太后身边调开。元初七年(120)邓太后去世,汉安帝开始得以临朝执政。永宁二年(121),汉安帝追查他祖母宋贵人之死一案时,亲诏令卷入朝廷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漩涡中的蔡伦到廷尉受审,蔡伦耻于受此侮辱,沐浴整理衣冠,饮药自尽于封地龙亭,时年59岁。
蔡侯纸适用度广、质量高、价格便宜;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来造纸,原料广泛,有的还是废品,可以大量生产。特别是用树皮做原料,后来发展为木浆造纸,就是受蔡伦用树皮造纸的启发。这些在人类历史上是伟大创举。真正意义上的纤维纸是蔡伦发明的东汉纸,考古发掘的西汉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
发明具有首创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三大特征,蔡伦首创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造纸,都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为自古至今世界造纸工业,向大自然索取纤维原料开辟了广阔的来源;一整套造纸工序和工艺既是先进的,也是首创的,经过1900多年后的今天,手工抄纸己被机器代替,但蔡伦造纸的基本工序和原理没有变。“蔡侯纸”书写适用度广,推动了社会文化发展,还为包装印刷提供了材料,具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从这些角度来看,纸应该是蔡伦发明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