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大熊猫
第四纪冰川时期,大约在中新世晚期距今约800—900万年时,大熊猫开始在地球上出现。随后,在更新世早期,开始出现大熊猫小种,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发展到全盛时期,大熊猫巴氏亚种出现,并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华北、华中和西北十六个省市,以及越南和缅甸北部。大熊猫是食肉类动物,在几十万年前,和剑齿虎、剑齿象以及许多古老动物共同称霸于世。在生存竞争中,环境改变了它们的习性,为了活着,它那典型的肉食齿列忍辱屈尊,吃起竹子来了,它的同伙恐龙、剑齿虎等灭绝了,但大熊猫活下来了,成了人类的宠儿。这就是达尔文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据古籍及地方志记载,在近2000年前,在我国湖南、湖北、山西、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均有大熊猫分布。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半径不断扩大,大熊猫栖息地逐渐缩小,如今我国仅有不到1600只大熊猫,分布于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及凉山6个山系,并且被分割成近20块孤立的种群。由于森林不断采伐,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仅40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了4/5,对其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大熊猫这个孑遗动物,保有原有古老特征,有很高科研价值,它不仅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也是全人类的自然遗产,被誉为“活化石”,是中国的“国宝”。
(二)中国大熊猫在国外
大熊猫头大而圆,四肢粗壮,黑白分明的毛色和它的天真、孩子般的纯净,以及它的温顺和憨态逗人喜爱,成为世界“公民”,为中国特有物种。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艺·戴维将四川一只大熊猫标本从中国带回欧洲后,不断有西方探险者深入中国四川、西藏寻捕大熊猫。直到1936年12月,纽约服装设计师哈克尼斯才把一只3个月的大熊猫幼崽“苏琳”带到了美国,展出后,它的每一个滑稽逗人的动作都成为当时报纸和媒体的新闻,参观者最高一天达到四万人。这一年英国人斯密斯在中国收购了12只大熊猫,带回去的大熊猫“明”展出后也收到同样的效果,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去动物园看了“明”,明去世后,《泰晤士报》的悼念讣闻写道:“它是一只精美的有生命的玩具熊,它可以死而无憾,因为它给千百万人带来了欢乐。”从1936年到1941年,美国以成都教会为据点,从中国弄走了9只大熊猫,中国才开始认识到大熊猫在西方的价值。1941年为了感谢美国人救济中国难民,宋美龄以政府名义向美国赠送了一对活体大熊猫之后,英国政府也向中国政府提出赠送大熊猫的请求,他们以给予中国生物学家奖学金去英国研究进修为条件,这是中国第一次受益于大熊猫输送。从此以后,进入西方的大熊猫更多是以政府礼物出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两大阵营“冷战”对垒,大熊猫只是赠送社会主义盟国,给苏联、朝鲜先后馈赠5只。英国伦敦动物园迂回周旋才弄到一只大熊猫“姬姬”,人们成群结队到动物园去参观,为给姬姬相亲,又经过曲折道路送往莫斯科,当运送姬姬的飞机到达莫斯科时,机场200多人等候,包括有苏联、英国官员。记者报道说:“我曾经去过世界上很多机场,但没有任何一位元首或国王受到如此欢迎。”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大熊猫先后到达美国、法国、英国、德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抵美时,8000名美国民众冒雨前往机场迎接,展出后,首月观众达110万人。1980年11月5日,西德总理施密特亲自来北京迎接大熊猫“宝宝”和“天天”,回国下机与大熊猫一起踏上了西柏林的红地毯。随着大熊猫生存环境恶化,中国政府担心国内数量有限的大熊猫日益减少,自1982年以后,我国停止了向外纯政治性赠送,大熊猫出国只以“访问式”进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9个国家接受过来自中国的23只大熊猫。
大熊猫是自然赐予中国的一份厚礼,它象征着勇敢、正直、和平、忠厚。每只幸存下来的大熊猫都被登记入册,享受最好的待遇,吃喝拉撒、发情、婚配、生儿育女,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大熊猫俨然成为物种保育最重要的象征,也是中国外交活动中友好的重要表示。
(三)秦岭大熊猫亚种的保护
佛坪大熊猫未发现前,大熊猫仅在甘肃南部和四川盆地西北部高山深谷区有分布。1958年西北大学实习队在佛坪发现大熊猫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窝迹和取食竹子的痕迹,并采集到粪便。1962年北京师范大学在佛坪县今天的保护区内收集到大熊猫皮及一些不完整的骨头标本,1964年郑光美在《动物学杂志》报道了大熊猫在佛坪和秦岭山区的分布,引起了生物界的高度重视。1974年陕西资源考察队在对秦岭做大规模考察后,得出结论:“佛坪岳坝一带大熊猫数量最多,而且密度大”,建议在此地建立自然保护区。1978年在多次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佛坪县西北角辟出292平方公里的精致板块,成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
一切动植物依赖的环境首推水热条件,秦岭巍峨险峻,峰峦起伏,沟谷断崖交错,山间盆地广布于群山之间。高山不但阻止人类脚步,也阻碍着南北气流,秦岭南坡的热、水和地形条件比北坡好。大约一万多年前,秦岭大熊猫就演化成现在这个模样,和人类处于同等竞争地位。后来,人类掌握了农耕技术,对自然影响力逐渐增大,大熊猫在竞争中逐渐占下风,但在1950米以上地区,气候条件限制了农作物生长,成就了大熊猫天然庇护所。那里有大熊猫主食的箭竹、巴山竹,大熊猫是佛坪真正的土著,却因为人类的农耕文明,在20世纪中期被冠以“发现”之名。
秦岭大熊猫不同于四川大熊猫。四川大熊猫头大牙齿小,头长似熊;秦岭大熊猫头小牙齿大,头圆更像猫。秦岭大熊猫大约在1万年以前产生分化,在进化力作用下,已发育成为大熊猫的一个亚种,现今仅有273只,其基因更珍贵,种群更加濒危,更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保护。佛坪有大熊猫97—103只,为全国大熊猫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尤其是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每1.5平方公里就有1只大熊猫,分布密度在全国最高。一是这里小气候多样,食物竹子丰富,松花竹分布上限达到海拔2900米。二是地貌多样,便于隐蔽。三是水网纵横,便于取水。地形地貌、水源、食物三者结合得很好,适宜于大熊猫就地取食,躲避天敌,繁殖后代。
可爱慵懒的美丽大熊猫,顽强地从自然的灾变里存活下来,为了求生,肉食动物变成了完全依靠食竹子为生,但却保留着食肉动物具有的简单消化道。它没有专门储留食物的复杂的胃或巨大盲肠,其中也没有共生细菌或纤毛虫把竹子中大量的纤维素发酵成能够吸收的营养成分物质。因此,除了睡眠和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接近其体重的40%,但它只能吸收17%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食物通过消化道又被排掉,每天要拉40多公斤粪便,要吃12至14小时才能填饱肚子。难怪乎我们看到的大熊猫,不是在吃就是在睡觉。大熊猫慵懒的样子,是它继承下来的求生方式。大熊猫的嘴不像黑熊嘴那样长,圆圆的脸蛋,主要是咀嚼竹子,脸上的咀嚼肌肉经过长期锻炼,代代相传变得丰满,这就是它美丽下的真实。
大熊猫秦岭亚种,是大熊猫濒危特种中更为濒危的特种,如何避免它的消失?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遗产及生物多样性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人们观赏大自然的场所。国家用自然保护区来对大熊猫加以保护,在秦岭地区新建了佛坪等8个自然保护区,相互毗邻连接在一起,面积达10多万公顷。由于保护区里执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在逐步上升。同时还依托天然森林保护的生态林建设项目,在大熊猫保护区外,建立起5条大熊猫走廊带,秦岭南坡已形成大熊猫交流的一个完整网络。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