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朱鹮生态园旅游

 

  洋县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包含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保护工作开展得较好,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自然风貌,不仅使朱鹮得以保存和繁衍,其他的鸟类也得到了发展、繁衍。保护区内有田园、沟壑、水域、森林风光,空气新鲜。在朱鹮保护区,可以耳闻朱鹮鸣叫声,目睹朱鹮觅食、戏水和飞翔时舒展开粉红的翅膀,双腿紧收腹下,身体呈一条直线,努力减少风和空气的阻力,神闲气定又坚定有力地扇动双翼,在蓝色天空留下的独一无二的翔影。这些以朱鹮为特色的保护区野外景观就是一幅幅美好的图画,让人们安静闲适,自得其乐。

  保护区内还有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伦墓和智果寺。蔡伦墓本书有专章介绍。智果寺在洋县城西14公里处的谢村镇,是一座皇家城堡式寺院。寺内现存元代建筑觉皇殿,明代建筑藏经楼,被誉为“智果八景”的高阁藏经、圣谕神碑、石镜照人、东亭晓钟、石城遗址等现在犹存。保存有明版御赐佛经《大藏经》6780卷。

  朱鹮保护区的旅游活动,最能体现保护区特点和功能的是近年来建立的朱鹮生态园中心,它既是朱鹮放飞试验研究基地,又是旅客的观赏浏览集聚点。生态中心园的外围,山林茂密,是鸟儿的天堂,还有清澈见底的溪水,纯朴的田园风光。生态中心园内,有绿化、美化的环境,修有供游客休闲的中心花园,设置有栩栩如生、展翅欲飞的朱鹮彩色雕像。在朱鹮野化训练大网笼外给游客设置了观鸟房和观鸟台,旅客可从不同角度观看到湿地生态和朱鹮倩影,给人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树木青翠,草地嫩绿,沼泽水清澈。网园内的朱鹮,远看雪白,近看气质高雅,长长的嘴像一根弯管,脸颊、腿爪呈红色,两翅下侧和尾部的一部分却是朱红色;脖颈后还长着几十根粗壮的羽冠,体态优美,行动大方,性格温顺。朱鹮在浅水或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它们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展,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步履轻盈、迟缓,显得娴雅而矜持,个个仙风道骨,丰姿卓越,三五成群或成对,自由自在地在塘畔、溪边、草地,觅食、漫步或张翅轻轻起舞,有的立于树冠,飞翔时朱鹮的翅膀下部在阳光下透着淡红色的光芒。

  大网笼旁,有几间大厂房,里面也饲养着一些朱鹮,每只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它们或栖息于架空的横木上,或在房内轻飞。24间铁笼饲养房舍里都有巢,直径半米左右,这是朱鹮生儿育女的地方。春天,可见亲鸟在巢内孵化,另一只亲鸟守在旁边。

  游客服务区建有600平方米的朱鹮宣教馆,有朱鹮生标本展示、图片展览和宣教影视厅。参观后,游客对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景物、朱鹮生态知识,以及朱鹮保护的措施和科学研究成果会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对朱鹮保护措施的实施,不仅保护了朱鹮,也使其他鸟类得到了发展繁衍。爱鸟是一种美德。人们之所以爱鸟,不仅仅是因为鸟能给自然界带来无限生机,给人类生活增添无穷乐趣,还因为绝大多数鸟为益鸟,对维护生态平衡有利。例如,杜鹃是“春天的使者”,一只杜鹃一年能吃掉松毛虫5万多条;大山雀是“果园卫士”,一只大山雀一天捕食的害虫相当于自己的体重;啄木鸟堪称“森林大夫”,一对啄木鸟可保护500亩森林不受害……有些鸟虽然不吃害虫,但它是花粉、树种的传播者。如果鸟类在地球上绝灭,不仅大自然失去莺歌燕舞的生气,更重要的是失去生态平衡,人类将会遭受灾难。鸟类减少,昆虫、小兽就会大量繁殖,森林、草原、农田受到损害,地球上的动物以及人类就失去资源,食物就会受到损害。保护鸟类,人人有责。

  汉中盆地被称为“朱鹮家园”,营巢地洋县被誉为“朱鹮之乡”,秦岭之南这方僻壤,因为朱鹮和熊猫,已成为“地球村”醒目的光点。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