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心岛山麓的陆游纪念馆,与山顶揽月楼相望,明五暗三间,歇山顶,上盖琉璃瓦,四角轻盈翘起,雕梁画栋,立于水中,四面回廊,围有石栏杆,前面有石桥与湖岸连接。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早年因诗文出众而成名,29岁时赴临安参加省试,被主考录为第一名。当时奸相秦桧指令主考录取他的孙儿秦埙为第一,主考陈子茂没有听从,为此秦桧大怒,在第二年殿试中,便把陆游黜落,陈子茂也险些遭到贬谪。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得任职。在担任枢密院编修官期间,他积极支持爱国名将张浚北伐,北伐失利,被罢官归故里。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出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乾道八年(1172),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于三月十七日到达南郑(今汉中市),投身军旅生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王炎是一位很有作为的主战派领导人,当时正积极训练军队,联结敌后爱国义士,准备出兵收复长安。陆游与王炎“宾主相期,意气相投”,他协助王炎制定北伐方略,并多次来往于汉中和前线之间,亲自参加过渭水强渡和大散关遭遇战。如果以汉中为圆心,在方圆300里内,除了正东方向,几乎所有的地方他都到过。在汉中期间,他曾多次从现在的孤山大桥处摆渡过汉江,到梁山狩猎,曾亲手刺死猛虎一只,为当地人民除一大害,表现了他文武全才的本领和临危不惧的胆略。正当王炎、陆游认为北伐可成,长安指日可下之时,畏敌如虎的南宋朝廷,突然下诏将王炎调回临安,将陆游调往成都。在这样的情况下,陆游不得不含着悲愤,骑着毛驴,迎着阴霾天空飘洒的冬雨,离开了汉中。
陆游在汉中虽然只有短短的8个月时间,但他“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他一生中自认为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一段生活。他在这段时间中,写出了500多首诗词,可惜在入蜀路上,途经望云滩时,因不慎坠入水中遗失。他在第二年,才将保存下来的30首编为《东楼集》。陆游在汉中不仅写出《山南行》等著名诗篇,而且由于直接参加了军旅生活,接近了士兵和人民,奠定了他豪放、深沉、悲壮的诗歌风格。他自己在后来的诗中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只有在“四川从戎驻南郑”之后,才“诗家三味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他抒写的爱国主义愤诗成就最高,为后世所诵,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万死不辞的英雄气概。胡云翼评价陆游在南郑这段生活时说:“军事中的生活实践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从此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南宋最杰出的诗人。” 陆游对汉中感情极为深厚,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诗作9300余首,其中在汉中所写及后来追忆汉中的诗篇却达400余首。在汉中期间,他受到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北定三秦统一全国和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出师北伐的历史史实的启发,提出依靠汉中和四川雄厚的经济力量,在整军经武和与敌后义士取得切实联系后,师出骆谷,直捣长安的策略;然后提出“用关中作本根”,进一步收复中原的战略主张。当时汉中地区经过抗金名将、名臣吴玠、吴璘、刘子羽、杨政几十年苦心经营,大兴水利,地方富饶,人民抗金意志坚决,确实是良好的北伐前进基地,出现了“柳荫夜卧千驷马,沙上露宿连营兵”的备战情景。然而南宋朝廷的软弱造成这一战略计划全部落空,对此,诗人引为毕生恨事。诗人万分仇视那些卖国奸党,悲愤指出:“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诗人爱国意志坚如金石,整个后半生无时无地不在呼吁出兵抗战,收复中原。到68岁时,“尚思为国戍轮台”。83岁时还叹息“老生自悯归耕久,无地能捐六尺躯”。诗人在逝世前写出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和家庭私事,而是痛心于“但悲不见九州同”,要求他的儿子在宋军北伐胜利后,一定到坟上去告诉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魂,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陆游于公元1210年1月26日病逝,终年85岁。尽管诗人逝世己800多年,但他对汉中的深情,使生活在这里的人每读到他的诗篇便兴奋不已。陆游是想汉中、思汉中、写汉中、宣传汉中的第一功勋诗人。汉中人民在南湖筑馆以示纪念。陆游与汉中永存。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