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寺湖国家水利风景区

 

  红寺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前身是红寺坝水库,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殖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坝高26米,长140.5米,总库容3881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21.3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4.5万亩,年产鲜鱼2万多公斤,年发电量160万度。1959年11月动工修建,34个公社,2万多民工利用一个冬季和春季完成了水库修建任务,当年蓄水受益。2004年被列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一)景区概况与环境

  红寺湖景区面积540多万平方米,水域面积240万平方米,烟波浩渺,森林地近300万平方米,这一带,属于米仓山浅山区,地表为花岗岩,地貌造型丰富。米仓山雄伟高大,隐匿于云天,附近的低山丘陵,方圆兼备,敦实可爱,如鼓如台。细者纤纤而立,粗者磐石如山。妙者,栩栩如人物走兽,呼之欲出;奇者,苍松古柏破土而出,云烟雾霭,相依相伴。由于地质内外引力作用,在花岗岩节理发育的地方,产生崩塌,形成悬崖峭壁,孤峰突兀。早期花岗岩,受到长期风化,岩性较疏松,多形成浑圆和缓的低矮的山丘,其风化裂隙水循环深度较小,又经常以汩汩清泉的形式露出地表,构成泉水溪流等水景。由于风化侵蚀程度深,浑圆状的山顶积累了厚达几米的风化层,生长着漫山遍野的松林。那一片片雾蒙蒙的氤氲,像似神仙升天之境,即使晴日高照,也依然有薄纱般的雾气缭绕。这一带生长着淡雅清香的茶树,国家名茶汉水银梭、南湖特炒就产在这里。山谷坝子,稻田阡陌,一片水乡风光。

  花岗岩低山区有许多葫芦形河谷,加上花岗岩不漏水,人们利用这个条件兴修水利,构成了长藤结瓜式水库和池塘群。南湖、红寺湖、钟宝寨水库、白兔岭水库等就聚集在这里。山峦叠翠,湖光山色,灌溉发达。这里植物资源丰富,古镇青树子、红庙塘和黄官出产的竹藤编织品销往国外。还有白莲教舍生取义的祈儿寨,红四方面军在红庙堂歼灭敌人取得喜神坝战役胜利的遗址。汉中市“双百城市”规划这一带组团的名字叫“天汉水城”,青树子古镇位于“天汉水城”中心,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倾力推进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对600多米的南湖路两边街房进行了仿古改造,青砖、绿瓦,马头墙,宽檐、木柱、门面屋,一个秦蜀身子,徽楚韵味的文化旅游小镇正在建设中。这里缥渺的流云,流光溢彩的绿色,明镜般的湖水,它的静谧如浪漫的梦幻。这里的山居,树梢有鹊雀,屋外有水烟,鸟语鸡鸣传境外,黛瓦粉墙生态人家,扮演着“汉中城市后花园”的角色。240万平方米碧波荡漾的红寺湖就镶嵌在这连绵环绕的青山间。景区内有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寺湖、红寺山、桃花岛、大孤山、小孤山、楠竹生态园、天鹅湖、天然浴场、民俗村、祈儿寨等30多个景点,组成一幅淡墨山水画卷,充满了清幽淡雅的韵味,形成了种种美妙奇特的意境,成为观光、旅游、休闲理想的景区。

  (二)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南郑县城去红寺湖,10公里的路,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突然视野开阔,这是个小盆地,稻田阡陌,一派水乡风光。沿渠堤上行2公里,穿过一段林地,来到这被山岭包围的洁净世界,视野宽阔,展现在眼前的,这是红寺湖水吗?这分明是刚刚煮出来的青梅酒,竞如此清澈,如此碧绿。朱自清笔下的《绿》和梅雨潭的“绿”,曾让多少人魂牵梦绕,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可是这梦竟然在这里成真了!这里没有鲜花盛开的娇艳,但有透彻人心的蓝,那是无法形容的纯净,没有鲜红倒映的妖娆,但依然有纯净心灵的白,那是一团团缱绻在水天之间的云彩,他们用自己的魔力永葆这一方水面的纯净。

  世间最美的景物往往都藏在那些幽深山谷。美丽的红寺湖,四周云山开合不高,孤岛耸峥而蓊郁,水岸回环,岩岬参差,湖滨的山林、松涛霍霍地喧响,竹风冷冷地低吟,有大小28个山头,自然协调,尽显妩媚风姿。老虎嘴卧水仰天,乌龟山汗水眺望,大孤山静若处子,小孤山妩媚独秀,桃花岛春光永驻,黑峡沟神秘莫测。绕湖的青山以千顷松林为主。近山含翠,成为湖的堤坎;远山一线黛天,充满了清幽淡雅的韵味。红寺湖水域南北最长达5000米,东西宽1000多米,湖水浩渺,呈现出透明晶莹的绿色,平静如镜。当山风藏匿在树林里,湖面上没留下它的痕迹,少有涟漪。穿着翠衣,雄奇的红寺山,衬在它的背后,仿佛是美丽的女神将走入她的浴池。碧波辉映着阳光,湖面上金光点点,透过蓝天白云,湖水静静地望着天空,静默之中一片安逸。城市的人来这里,一下子就被它的宁静吸引住了。

  红寺湖生态环境来于大自然,周围很少有人工建筑,没有亭台楼阁的点缀,唯有黛色的远山和葱郁的林木,映在绿色的湖水中,把湖水织成一幅美丽怡人的风景画。就是一幢幢建筑别致的山庄和宾馆,也都掩映在葱茏的绿荫中。山偎水,水绕山,树在水边长,水在林中藏,山水相映,林水相亲,景色秀美,环境清新。这是大自然一种纯真的美,没有人为的雕饰,没有世俗的侵扰,它天然、恬静,在一片安详的世界中,享受着自己安逸的美丽。

  从码头乘游船欣赏红寺湖,船外,绿山和它的倒影一同缓缓掠过,满目翠绿,望无尽头。换个位置,站在另一边船舷上,再望,仍然是一片令人身心舒畅的绿。因为这里山林中的马尾松与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常年的绿,倒映在水中也四季绿。掬一捧水在手里,零距离感受一下红寺湖的水,指间传递着冰清玉洁的韵味。这水都是经过林草的过滤,由濂水源头淌来的活水,用舌头尝一下,甜丝丝的。山峦树林和天上云彩的倒影交融,坐在船上,真有“镜中游,画中行”的感觉。微风轻轻地吹拂着面颊与发鬓,吹拂着人们的胸襟,给人以温柔的慰抚,有如慈母的双手。温驯的风儿,是从繁花的山林中吹过来的,它带来一股幽远的清香、滋润的水气,摩挲着面颜,轻绕着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给人神清气爽,使人拥有难以言表的陶醉,过瘾,享受。

  清晨太阳从山后升起,一轮红日把整个天空映成金黄色。湖面也闪烁着金红色的粼光,浮光跃金。但要欣赏红寺湖入画,还待烟雨时分。雨蒙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湖面伴着毛毛细雨,望远处的景致,似有似无,隐隐约约,湖面有了一丝野旷的味道。游船自由穿行着,马达声响着,在寂静之处勾起几声回声。山峦、小岛、湖水之间的连线都已经被模糊了,水色也似乎没有了边界,一瞬间似乎就这样固定了一幅美妙的泼墨丹青。当然,雨收放晴时的景观也很美,懒散的阳光从灰云的缝隙中钻出来一会儿,吝啬地撒出随波泛光的金叶子,瞬间又收回去,很是调皮。或者干脆地踢开身边灰云,将那些雾气烟霭灭了个干干净净。雨后的灵气和秀美,一下子就转为满山的青翠,沁人心脾,那是另一种美!

  (三)楠竹生态园

  红寺湖东岸的大孤山,顶平坦,它把它的美丽隐匿于重重叠叠的山林中,叠石流泉,茂林修竹,有马尾松,青枫、水杉、茶树、楠竹等,还可见到鹊雀、锦鸡、野鸡、松鼠、兔、蛇等生灵。翠竹青青,绿树森森,鸟儿在林间飞舞、跳跃,发出清脆的鸣叫声,令人神往,如入仙境。漫游进入一个山坳里,天地开阔了,空气爽朗了,溪水如少女般羞涩地涓涓而流,溪边一垄稻田,一块菜畦,竹篱围护着三五间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传出几声鸡鸣犬吠。这里有数百亩楠竹,遒劲挺拔,葳蕤葱茏,独领风骚。一根根碗口粗的竹子扶摇直上青天,明媚阳光透过竹间叶缝,漏下束束金色光线,翠绿的竹园化为色彩缤纷的画廊。走进竹林,立时会感到一股沁人的快意,红尘荡尽,疲劳无踪,顷刻间会灵醒起来,心中是一个清凉的世界。

  红寺湖楠竹生态园,竹高达20米,粗18厘米,叶翠。仔细审视,新竹枝条粉绿如玉,叶如翡翠;老竹枝条苍绿,叶如墨浸。春看竹雾,夏赏竹绿,秋览竹浪,冬观竹翠。但以春季迎来生机勃勃的爆竹声最令人心旷神怡。那是一种激动人心的生命现象,经过一个漫长冬天的默默积蓄,泥土下幼笋具备了破土而出的力量,伴随着淅沥的春雨,迎着和煦的春风和春雷的召唤,一株株粗壮的幼笋,仿佛瞬间爆发出一股伟大的力量,奋力拱开泥土和压在地上的顽石,像雏鸡顶破蛋壳,像幼蝉冲破蝉蜕。那一株株幼笋,是一种静的绿色的生命力的爆发,在一瞬间,冲破束缚自己的箬壳,扩展开翅羽状的枝叶,向上、向上、再向上!一根勤奋的竹笋,在45天的时间,就能长高20多米。笋的生长速度达到高峰值,一昼夜可长高1米以上,这是它们即将迎来自己的成年礼。如果拿一株竹和一株树比较,要长到同样的高度,树需要60年的话,楠竹只需要60天。这是大地母亲赐予我国南方山乡丰厚的经济资源。竹子全身是宝,竹笋是美味佳肴;竹子制作的竹席、竹床、竹椅、竹桌、竹筷、竹斗笠等成为生活用品;还有竹棚、竹屋;竹丫可做扫帚;竹根、竹叶可以燃烧。

  楠竹形刚劲挺拔,神蕙质兰心,意荣辱不惊,因此,素来为风范大家、隐逸智者所最爱。“叶落根编固,心虚节更高。一林寒风吹,清夜伴松涛。”所以,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子成了文人诗者笔端的娇客。20世纪郭小川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楠竹歌》:“她的忠贞本性,世世代代不变易;一身光洁,不叫尘土染青枝;一派青春,不许歪风留邪气。她永远保持的是——蓬勃朝气!风来雨来,满身飒爽英姿;霜下雪下,照样活跃不息……”郭小川把楠竹比作秀丽少女,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风采。

  “竹未出土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与其说是赞竹,不如说是在讴歌一种正直高尚的人格。“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赞美竹子的清俊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是歌颂竹的刚正;“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回春”,是竹子的自信;“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这是赞美竹子的清高。竹子能得到如此赞誉,自然被人们看好。郑板桥,无论住到哪里,就先种竹。他爱竹画竹,赞美竹,并有云:“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唐朝杜甫在《严郑公同咏竹》诗中赞美楠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情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水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我剪伐,会见排云长。”他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竹子虽然身材高大,实际上却与水稻、小麦同属一科。它们在地面上各自独立生长,而在地下,却连成一个整体,依靠地下茎彼此传递营养和信息。所以,在植物学家看来,一层竹林其实就是一整棵植株。

  (四)天鹅湖观鸟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是古人浪漫不乏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大自然灭绝了许多生物、人类也在不断破坏大自然的今天,红寺湖的南区设有水鸟保护区。红寺湖南头大片浅水区和湖滩,有大量繁殖的鱼、虾、螺、蚌及水草,库区周边又多水库、水塘、水渠、湿地和稻田,这里非常适合鸟类聚集和觅食,吸引到鸳鸯、鹭鸟、鹤、野鸭来此光顾,森林里还有锦鸡、斑鸠等20多种鸟,众禽竞鸣。在这块有碧水、湖滩、湿地、蓝天、白云、绿树的地方,不经意间,几只鸟飞过,一不小心便成了游人相机里的构图元素。早晨,东方鱼肚白刚现,群鸟早醒,展翅腾空,翱翔而去;傍晚,太阳夕照,众鸟觅食回巢,列队而归,让游人望鸟兴叹,如痴如醉。

  稻田里,几只鹭鸟,在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嘴插入泥水中探寻,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在湖面,鸳鸯嬉水,野鸭争凫,鸥鸟翻飞,时而拨水弄翅,时而腾空飞翔。湖滩或浅草里,三三两两聚集着一群闲散的白鹤。有的在浅水处走来走去,认真觅食;有的将头埋进翅膀里,似乎睡得正香;有的聚精会神,似在观察水面动静。忽然一阵风吹过来,碧波荡漾,几只白鹭展翅而去。稍有惊扰,水里悠闲游弋的几只鸥鸟一个扎猛钻进水里,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无数只禽鸟拍翅而起,击水声、啼鸣声、鼓翅声、滑翔声不绝于耳,场面壮观动人。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鸳鸯游弋于碧波,恩恩爱爱,形影不离。这使人想起了天鹅、朱鹮的“终身伴侣制”,更想起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禽鸟钟情的故事。《聊斋志异》中的这则故事说天津的某个猎人捕到一只雌雁,雄雁则一直跟随着猎人到了他的家,它在空中哀鸣盘旋,到了傍晚才离开。第二天猎人早早出门,雄雁已经等在那里了,边叫边跟着他,后来直接飞到猎人脚前。猎人想将它捉住凑成一对,那雄鸟却吐出了半锭黄金。猎人这才明白雄鸟的意思,它是来赎回妻子的啊,就把那只雌鸟放掉了。两只大雁在天上缠绵徘徊很久,悲喜交加,而后双双飞走了。猎人称了一下金子,有二两六钱。唉!禽鸟对自己的伴侣竟钟情到这个地步!动物也是这样。与可爱的大雁相比,人们一定要有“责任”,要认真对待“责任”“诚信”“忠贞”等精神财富,万万不可丢弃它们。

  鸟类是广泛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和趋势的最准确的表征之一。许多重要鸟类栖息地,生长着众多濒危动植物种。通过保护鸟类和它们的生存环境,人类就会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所以我们应该赞赏红寺湖设水鸟保护区。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