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荀子《劝学》中的经典名句。既说明了学习和做事的哲理,更道出江河湖海的成因。
在秦岭的南麓和北麓分别流淌着上百条大小河流。其中,北麓河流最终被源于秦岭的渭河一网收尽送给了黄河,而南麓的河流又被汉江总揽一身交给了长江。世界上没有一座山能孕育充沛了南北两条相互平行的大河,同时也被两条大河夹持护佑着,而秦岭就是独特中的独特,不仅充沛了两条世界河流,而且在她的周边萦绕着江河淮汉四条河流。
秦岭北麓的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今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为黄河的最大支流,尤其是来自秦岭72峪丰沛的水源,清澈明净,为黄河增添了无限生机。
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盘曲,北有六盘山屏障。使这一腔秦岭的乳汁一直哺育着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沟壑平原,为羲皇、炎帝、黄帝在此衍生提供了沃土,护佑了八百里秦川风调雨顺,给予了长安千年帝都的无限光华,孕育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文明。
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嶓冢山的汉江,自古以来就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而名闻天下。《尚书·禹贡》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江又称汉水,古时曾叫沔水,全长1532公里,就长度而言,为长江第一大支流。它流经秦岭南部的汉中后向东南到达安康,穿越秦巴山地进入鄂西,又有丹江汇入,纳秦岭百川千溪,携秦岭万种风韵,一路南下汇入长江,与长江有着不解的渊源,年平均径流量为577亿立方米/秒,占武汉段长江流量的三分之一。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工作者1975年在汉水边郧县梅铺丹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其年代距今约80万~100万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的早期遗址之一。同时,在郧县还发现了距今10万~20万年白龙洞猿人和距今5万年黄龙洞猿人,被定为“郧县人”。而在汉水上游汉中龙岗寺旧石器遗址,发现有距今120万年以前的人类活动遗迹,1986年中科院黄蔚文教授考察后指出:“龙岗寺旧石器遗址是亚洲三大旧石器遗址之一”。1988年美国考古学家阿金斯教授访问后评价“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源”。从而奠定了汉水流域是重要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基础。
汉水流域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的发现,彻底改写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历史,使汉水流域成为亚洲当之无愧的人类文明摇篮。
汉江在秦岭以南,古为华阳之地,古称夏水,是华夏产生的根源之一。《诗经·周南·汉广》中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楚辞·九章》中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因之,汉水文化是融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秦陇文化等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源头之一,也是世界文化源头之一。
源于秦岭、纵切秦岭的嘉陵江,东源为陕西省凤县代王山的东峪河,西源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齐寿山的西汉水,全长1119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891立方米/秒(四川境),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流量仅次于岷江的大河。这条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北陆路和水路的交通要道,被称为蜀道,誉为我国南北自然的交通大运河。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勾连。”形象地把这段历史之路、文化之路描写得淋漓尽致。
东出秦岭的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是最有文化的河。流经洛阳之后纳入了伊水,在河南省巩义市神堤村汇入了黄河,全长约477公里。这条河既出河图洛书,又有夏商文化积淀,还有仓颉造字的文明光华,自古就浇灌出了灿烂的河洛文明,成就了洛阳九朝古都的文明华章。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专门为此高歌一曲《洛神赋》,把洛河比喻成光彩照人的绝世佳人,万古称颂。
而丹江是秦岭山中众多支流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脉。自从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他那著名的《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美丽安宁的东方乌托邦之后,世外桃源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和官场失意者的精神寄托。据一些专家考证,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有可能就是丹江的发源地秦岭商山,这更为这山这河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居于秦岭东边的淮河,看似与秦岭没有多大关系,若从淮河流域产生暴雨及雨水的天气系统看,淮河与秦岭也密不可分。淮河流域产生降雨及暴雨的天气因素一为台风倒槽,二为气流涡切变,三为南北向气流切变和冷式切变线。平常以前两种居多,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沿海湿润空气越过东部平原西进到东秦岭伏牛山一带,受到秦岭大山的阻滞后在桐柏山地区产生涡切变成降雨,夏季主要是由东南台风参与西进和来自秦岭山中向东而来的冷风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例如1954年7月几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涡切变线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现在淮南山区,然后向西北方向推进至洪汝河、沙颍河流域,再折向东移至淮北地区,最后在苏北地区消失。一般每一次降水过程都遍及淮河全流域。加之,淮河处在南北气候交接线上,与秦岭成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南北冷湿空气的对流点,容易形成气流切变和冷式切变雨。因此,淮河与秦岭不仅是中国大陆南北气候分界线,而且其产生也与秦岭紧密相关。
加之,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多次从南岸决口,淤积淮河平原,河道向东南迁徙,夺淮河而入黄海。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河南省汲县和滑县之间人为决堤,造成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河水从泗水分流入淮;1194年黄河完成了又一次大迁徙,黄河水全部夺淮入黄海,直至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境内向北决口,经山东利津入渤海,黄河才与淮河分离。在1194~1855年的黄河夺淮期间,黄河也多次从南岸决口,造成黄河从淮河北岸支流涡河、颍河入淮河干流,直到明清才形成较稳定的河道。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为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黄河主流自颍河入淮,黄河又泛滥达九年之久,直到1947年花园口决堤被堵上,淮河才又一次回归到现在状态。因而,淮河与秦岭、黄河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
古代人不管是建立一个王朝,还是选一块居住地方,必须是靠山面江。距今约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就生活在秦岭山下灞水边上,这条水就是从秦岭奔流而来的;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姜寨,也都是在秦岭山下依山傍河处;还有成就九朝古都的洛阳,都落脚在发源于秦岭的伊洛河旁。建于北京的明清两代皇城故宫,既要选在中南海旁,又在没有靠山的情况下,还要人为在故宫后造一座景山,形成人工的靠山临水格局。
走过秦岭,每一处泉源都有龙泉、龙洞、龙潭、龙源故事,几乎每一条河人们都认为与龙有关系,叫龙沟、龙渠、龙湾、白龙江等。
纵观秦岭南北河流峪溪,都由这座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的山岭所孕育,秦岭就成为中国黄河和长江两条江河水系主要水源供给地,也是长江与黄河积渊壮大的根本。这些发源于秦岭的河流,不仅为长江、黄河注入了活力,而且是哺育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命运之源、兴旺之源,浇灌出了华夏文明,被誉为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母亲河之源泉。
走过江河淮汉,秦岭既是长江、黄河得以的渊源的泉源,更是决定其命运、孕育华夏文明的脊梁,成为大家有口皆碑的“父亲山”。
走过江河淮汉,山有龙,水亦有龙。这龙,采天地之精华,纳万古之气象,宇宙万物,世界风云,皆含其中,谁人又能说这不是中华的龙、世界的龙脉呢?
江河淮汉,渊源秦岭;万水千山,龙脉气象。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