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基伟业
作者: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等
在秦岭的荫庇下,秦王朝不但完成了中华一统的春秋霸业,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基础,开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刘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不去秦岭,你是听说;去了秦岭,你是感受;你经历秦岭,你就是神秘。
帕斯奎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
在考察秦岭地质公园的过程中,我清楚地认识了大陆的碰撞、山脉的形成以及后期的演变,这拓宽了全世界所有地质学家的视野。
詹姆斯·李普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
秦岭地区的环境直接影响到长江和黄河的健康情况,因为秦岭是这两大水系重要的水源地。
肖云儒 文化学者
秦岭不仅有自然美的魅力,而且有文化美的魅力,甚至于文化美的魅力更勾引我们的魂魄。
生活在终南山里的人大概都知道,他们现在赖以生存的这座山岭曾经养育了他们的祖先。他们的祖先是秦人。但是有一件事他们未必都很清楚,那就是这些被称之为秦人的人后来又翻天覆地地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
自古以来,秦岭就充满着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就连它名字的由来都还是个谜。究竟出自谁口,得于何时,史学界至今还莫衷一是。只有一种观点被普遍认可,那就是它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所以,这座横亘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岭。
古老的地理学认为,中国大陆众多山脉的根是昆仑山。因此,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岭被称为昆仑;后来,又因为秦岭矗立在秦国都城之南,所以秦岭又被称作终南山,或者南山。
邹逸麟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秦岭这个名称早期在先秦的著作里开始出现,譬如说《山海经》、《禹贡》。《诗经》里不叫秦岭,当时都叫南山,或者叫终南山。
直到公元前1世纪,司马迁在他那著名的《史记》中,写下“秦岭,天下之大阻”这句话之后,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当这座横亘在中国大地之上,绵延1600多公里的山脉告别“万世之宗”的昆仑山之后,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向中原大地的漫漫征程。途中,一座座高峻的山岭又加入到秦岭逶迤东进的阵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山系,它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至河南,最终把中国大陆一分而为南北两半。
一座非凡的山脉,必然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
截至20世纪5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把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笼统地归结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那么,在中国大陆上真正意义的南北方分界线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呢?
秦其明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教授
这个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人注意到了。而且在1959年的《中国自然区划》这个草案里面就提出了这样一条建议——把秦岭作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一个分界线。
刘胤汉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1959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组织全国数百名专家,研究中国自然区划。
终于,科学家们一致认定,以秦岭为界,在中国版图上画出一道东西向的横线,作为南北大陆地理分界线。
这条不同凡响的横线,就是位于中国大陆南北中轴线上的秦岭和淮河。
曹明明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事实上这种分界线的作用都是自然方面的,可是它对于后来人类的经济活动、生产活动乃至于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深刻的影响。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比如咱们老话说的南稻北麦、南船北马,都是指的以秦岭分界的南北差异。
冬天到了,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寒风凛冽,冰天雪地,人们守着热炕、炉火,才能度过这个寒冷的季节。而秦岭以南与关中地区仅一山之隔的汉中盆地,却依然青山绿水,春意融融。人们忙碌着撒网捕鱼、播种插秧,尽情享受阳春三月般的舒适与温暖。
寒流过后,皑皑白雪覆盖了大江南北,霜冻天气可以越过南岭,把逼人的寒意推进到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广东。而远离北回归线近1000公里的四川盆地,却依然百花吐艳,遍地流芳,成为中国境内除海南岛以外,唯一一个免受霜冻之害的省份,而这一切,秦岭山脉所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张国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岭是我国的一个中轴,它在我国大陆形成,以及我们中华民族发源和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座山脉居然能够改变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其地位的显赫足以令人崇拜。而还是这同一座山脉,孕育滋养出一个日后创立千秋伟业,统一全中国的古老族群,面对这时的秦岭恐怕任何人也不得不肃然起敬了。这个由秦岭庇护的古老族群,也就是2000多年前被称之为秦人的人,从秦岭出发历经500多年的漫漫征程,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最终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焦南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截至目前,对于早期秦文化的认识,认为最早的秦人应该是和商人同源,或者大致是族源比较接近。
田人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秦国的历史如果要从姓氏来说,大概可以从非子开始。这个非子当时是秦人的一个首领,从史料上来看,他当时是给周天子养马的。
周孝王时期,秦先祖伯益第十一代孙非子牧马有功,经历二三百年失姓亡国屈辱的秦人,终于恢复了被剥夺的赢姓,跻身西周贵族行列。
公元前763年的华夏大地上,春秋争霸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历史上一个英雄辈出、摧枯拉朽的时代即将到来。
这一年,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推出一个大胆的举措,他要把秦人都城,从西汉水上游的西陲,迁往宝鸡境内凤翔县长青镇,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搬迁,其背后的意图是迈出了挺进关中、觊觎中原的关键性一步。
秦文公貌似小心翼翼地向东推进,对秦人和中国历史来说,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朱子彦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秦国这个时候其实就是正式建都,这个国都叫雍,就是雍正皇帝的雍,就是现在陕西省的凤翔。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就是说秦人建都雍以后,把这里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周天游 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在古代,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往往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那么,在秦汉历史当中,关中这块地方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特例。
秦岭庞大而绵延的身躯,以略带弧形的走势把富饶的关中平原揽于怀抱,而秦岭高大险峻的层层山峦,又有效地阻隔了来自东南方向的刀兵威胁。如果说秦岭为秦人在关中的聚集形成了安全之势,那么纵贯八百里秦川的渭河水就成为秦人立足关中的生存之本。
山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关中平原应该说是我们国家农业的发祥地。
张晓虹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禹贡》对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评价很高,讲到关中地区雍州土壤的时候,它的评价是上上,也就是说它把土壤分成九等,上上应该是最高的一等——第一等。也就是说,秦人所占据的关中平原有发展农业的非常良好的条件。
秦文公进入关中之后,秦人就开始从半农半牧时代,一跃而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到了秦穆公时期,强大的农业基础,使秦国脱颖而出,跻身春秋五霸行列。
公元前647年,秦国近邻晋国遭遇饥荒,国内粮仓十室九空。晋惠公向秦穆公求救,购买粮食,以度荒年。
据《左传》记载,当时秦国向晋国运送粮食的船只,从秦都雍城出发,沿渭水东进,再转陆路和漕运,抵达晋国。八百里路程,运送粮食的船队白帆相望,首尾相接。秦人就是用这样的历史事实为后人留下了“秦晋之好”的典故。
焦南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在凤翔、西安郊区秦墓的发掘中,我们都发现有粮食的储存,比如在陶仓里边,在陶罐里边。
其实,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文公并不是在关中平原的土地上播下种子的第一人,早在他3000多年之前,生活在浐河和灞河冲积而成的浐灞三角洲的半坡人,就已经在这里种植关中平原最早的粟和油菜了。而与半坡人不谋而合的是,生活在西秦岭的大地湾人,也在距今80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以黍为辅助食物了。
陈忠实 作家
我就非常感慨我生存的这块土地,应该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一块土地,不然蓝田猿人不会选择公王岭、灞河边,半坡母系民族社会也不会选择浐河边,起码那时的人凭自己的感觉认为这里最适宜人类生存,他们才在这里生存,你想想,这块土地多好啊!
秦人能够立足具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关中平原,就等于拥有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粮仓。
秦景公是秦人入主关中后,第一位将秦国势力推向中原的国君。他继承发展周人的农业技术传统,按照自然天象和天文历法安排农事,关中地区农业由此进入发展时期。
公元前451年,奴隶制的苍茫暮色悄然落下,一场新的社会变革正在酝酿之中。
300多年间的诸侯争霸,最终分化并重新组合为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它们势必要与秦国瓜分天下,利益的冲突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变得更加复杂激烈。
为了强大自己,战胜对手,魏国起用李悝、楚国起用吴起变法图强,其他各国也纷纷废除西周遗留下来的井田制,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化。
当时的秦国,虽然疆域不断拓展,却怎么也改变不了在中原各国君王心目中的弱小地位,秦国依然是常常被人忽略甚至蔑视的国家。
黄留珠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内部也有酝酿改革、改变现状的这种涌动。
周天游 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秦简公在公元前407年实行了“初租禾”。无论是“初税亩”,还是“初租禾”,实际上都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及合法化。
“初租禾”政令的颁布,使秦国开始了有限度的土地制度和税赋的变革。不仅于此,在华夏大地风起云涌的变革大趋势下,已经迟走一步的秦国,还在耐心地等待着一个人物的出现,等待着这个人物给秦国带来一场更为彻底的变革。
这个人,就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商鞅。
商鞅原本是卫国的贵族,少年时期就非常喜欢研究法家治国强兵的理论,由于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他说:“一个国家要想富裕起来,必须注重农业;一个国家要变得强大,必须奖励将士。”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
田人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商鞅变法的目的,就是要使秦国在大国兼并的格局下生存下去,然后发展起来,最终兼并其他国家。
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了。
奖励耕战国策的基础就建立在土地肥沃的关中平原之上。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
段清波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
商鞅变法的核心问题是实行了耕战结合、奖励军功制。实际上秦国从战国的晚期到秦统一,整个都实行一种军功爵制。
谢维扬 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所谓军功爵制,就是对包括贵族在内的所有的人,怎么奖赏他,怎么提升他,完全靠他的军功。
从《汉书·地理志》“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井田制废除后,土地私有化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热情。
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之首。
秦人尽管已经具有了发达的农业优势,但是依然难以支撑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于是,扩张国土面积就成为秦国决策者们的共识。
朱子彦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当时,秦国有一个大将叫做司马错。他提出,巴蜀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们秦国如果能拿下巴蜀,就有了一个巩固的大后方。
吴荣增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由于巴蜀之地非常重要,所以史书上讲,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把巴蜀打下来以后,秦就完全跟以前不一样了。
公元前316年,秦人从楚国手中夺取汉中的第四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兵,从褒斜道翻越秦岭,攻入四川,吞并了巴国和蜀国。
高大的秦岭造就了四川盆地物阜民丰的自然环境。然而长期以来的岷江水患,却是让秦人怎么也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
公元前256年,一项具有为大秦帝国奠基意义的浩大水利工程付诸实施。
担任这项工程修建工作的,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
在都江堰建成100多年后,汉代司马迁考察了这座集防洪、灌溉、水运为一体的浩大工程,他在《史记》中写到,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王子今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秦人对水资源的重视,首先也是对农业的重视。我们今天常用水利这个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说,实际上,水利这两个字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汇出现就是在秦人的笔下。
就在秦国由于富足而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之际,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也在这个时候不失时机地登上了秦国国君宝座。
这位13岁即位,21岁登基的国君,就是秦王赢政。
秦国的强大和雄心,让各诸侯国人心惶惶,其中,秦国近邻韩国朝不保夕的感觉最为强烈。
就在秦王赢政登基的第二年,韩桓王就派韩国著名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赢政,兴修沟通泾水和东洛水之间的水利工程,试图以此消耗秦国国力,最终拖垮秦国,阻止秦人东进的步伐。
谁能知道,秦王赢政此时正在考虑如何在关中发展灌溉水利的问题。郑国别有用心的建议,对秦国来说可谓正中“秦以富强,再灭六国”之下怀。
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郑国渠)按照当时的记载就是灌溉4万顷,折合成现在的亩数就是280万亩。280万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大的灌区了。
当这个处心积虑的“疲秦计”败露后,秦王并没有杀死郑国,而是利用他掌握的水利工程技术,完成了这项可以灌溉渭河北岸万亩良田的大型水利工程。从此郑国渠和都江堰一道成为展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高度的并峙双峰。
此时的秦国,南有都江堰灌溉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北有郑国渠保障关中平原旱涝丰收。韩王的阴谋不仅没有能阻止秦国东进的步伐,反而让更多的粮食流进了秦国的粮仓。
就在郑国渠完工的那一年,秦王赢政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而煞费苦心的韩国恰恰就是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邹逸麟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当然,秦国的军队是很厉害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它有了坚强的后盾,就是充足的粮食供应,所以最后能够打败六国,统一天下。
至此,在秦岭那庞大身躯的两侧,关中平原的小麦,成都平原的稻谷、果蔬,源源不断充实着秦国仓廪,秦国拥有了一南一北两个巨大粮仓。这两个粮仓就如同雄鹰身上的两只巨大翅膀,它挟带着秦人500多年奋斗与抗争的雄心与理想,以兵甲利剑为前导,展翅高飞,去实现开拓帝国伟业的理想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赢政在咸阳城举行庄严的出师仪式,秦军面对秦岭,举起了征讨六国的大旗。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军声势浩大的坚甲利兵奋勇向前,所向披靡,运送粮草的车船密密麻麻,紧随其后。一场改写中国历史的征伐就此拉开序幕。
肖云儒 文化学者
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说,秦统一六国最深刻的历史原因,不在武力,而在农业。
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在秦统一列国之后,汉又继承了秦的政策,除了对于天下的治理采取郡国制之外,作为管理国家的“农为本”的政策也被继承下来了。到汉武帝时期,“农为本”可以说变成了治理国家的一个基本政策,它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应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
公元前221年,天下一统,四海归一,秦王赢政在他登上王位的第26个年头,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秦始皇。
从秦岭大山中走出的秦人,先后用55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从游牧部落文明到农耕文明的艰难融合。
成为千古一帝的那一刻,不知道无上荣光的秦始皇是否会想到:在实现帝国梦想的道路上,那连年不断的厮杀和死亡,是多么令人心悸,与此相比,生长在辽阔疆土上金灿灿的麦粒和谷穗,才是供奉生命的神祗。大秦帝国的创建,与其说是与鲜血和杀戮紧紧相连,不如说是春种秋收的大地与绵绵不绝的秦岭成就了他那中华一统的理想与霸业。
出处:大秦岭/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