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大秦岭
和康健宁一块走进《大秦岭》

  2008年9月的一天,我沉浸于《寻找大秦帝国》写作之际,突然接到陕西电视台国际部郭敬宜女士电话,说陕西台和中央台准备联合拍摄一部反映秦岭历史文化精神和秦岭山水的纪录片,她看过我的《走进大秦岭》,发现我是唯一一个对秦岭进行过全程考察的作家,加上陈忠实老师也推荐,希望我能为暂时定名为《秦岭》的八集纪录片撰写解说词。

  按说,手头这本书应该在年底完成,但自2004年从秦岭归来后,我对秦岭文化情有独钟,也就不假思索地放下手头的《寻找大秦帝国》,转身投入八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
  根据陕西电视台的最初计划,该片准备10月份开始拍摄,年底播出,所以我必须尽快完成充当拍摄脚本的解说词初稿。国庆前夕,我将八集纪录片解说词传给陕西台,郭敬宜又来电话说,中央台看了前几集解说词后被秦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精神所震撼,提出要深度参与,并推荐由康健宁担任导演。
  临了,郭敬宜说康健宁正在为上海世博会拍摄宣传片《百年世博梦》,他已经看过我写的解说词。康导周末将从上海抵达西安,希望能在西安见到我。
  对于康健宁,我过去了解不多,但他拍的《大国崛起》、《晋商》、《复兴之路》、《沙与海》我不仅反复看过,而且爱不释手。后来我才知道,这位曾经在宁夏工作多年的当代纪录片奇人,被誉为当代纪录片第一人。他的作品,是中国传媒大学等大学电视专业必学的精品教材。
  跟康导第一次见面,是在西安雁塔区一个酒店。开饭前,显然已经胸有成竹的康健宁提出对原《秦岭》拍摄大纲进行调整。当时在座的,有另外两位被邀请参与解说词写作的作家,还有陕西台国际部主任、《大秦岭》制片人孙杰,《大秦岭》执行导演杨光和郭敬宜。
  寒暄之后,康导要我们各自谈谈对《大秦岭》主题的想法。这位被业内称为“当代纪录片沙皇”的大腕,听完我们的陈述后说,秦岭是一座长期以来被历史忽视了的文化名山,我们不仅要表现秦岭的自然风光、地理地貌,更要呈现秦岭与华夏文明的血肉联系。他说:“文明!有什么东西比文明更重要吗?秦岭孕育了大地湾人、半坡人、蓝田猿人,孕育了周秦汉唐,孕育了黄河长江最大的支流渭河和汉江。你们想想,在中国,还有哪一座山能比得上秦岭对孕育中华文明的意义呢?”
  也就是那天晚上,《大秦岭》的基本结构和格局被确定了下来。
  接下来,我开始了几乎每隔一个礼拜就要去一趟西安,在康健宁指导下为中华民族父亲山——秦岭树碑立传的工作。
  康健宁目光深邃,办事干练,说话一句到位,不打折扣,是那种干事非常认真的人。第一次和陕西台制作组人员见面,他就在饭桌上说:“你们要有心理准备,以后我们可以成为朋友,但片子做不好,活干不好,我是要拍桌子骂人的!”
  为了完成第一稿解说词,我已经跟单位请了半月假,分配任务时,康导先给了我写秦人和秦岭关系,盛唐文明、佛教文化和秦岭关系两集。这两集完成后,原来参与撰稿的两位因故离开了,整个写作班子就剩我一个人了,康健宁微笑着说:“看来,你得辛苦一些,多承担几集了。”
  我有些为难,说单位事情多,我那本书也写了半拉子。
  康健宁立即脸色一沉,严肃地说:“什么是成功男人?成功男人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分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就这样,我承担了《大秦岭》八集中四集解说词的撰稿。
  每次从上海出发前,康健宁就让陕西台通知我从天水赶到西安,然后将我原稿中存在的毛病一一指出,耐心开导我理解纪录片的写作特点。他说:“挂一漏万是必然的。你不要期望在一个片子里把什么都说清楚!解说词不是文学作品、不是新闻,是一种四不像文体,但你必须时刻关注主题。”
  第二集完成后到了西安,本来是要和康导一块吃饭的,却被西安工作的同学硬拉去灌了一通酒,赶到康健宁住的曲江宾馆,已经半夜十点多。康导到楼下接我上去,脸上挂着难得的微笑。他指着手里已经改过不少地方的文稿,拍着我的肩膀说:“成了!这一集已经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要注意一点,在写文稿时始终要想着镜头怎么表现。”
  也是那天晚上,他对在座的陕西台导演说:“拍摄时间最起码得有一年。现在关键是先把解说词搞好。当年拍《大国崛起》,拍摄制作仅用了一年时间,解说词却写了两年。没有好的解说词,片子肯定拍不好。”
  我的解说词还在边写边改,康导照例每隔几天就从上海来到西安。大约国庆节后,我再次见到康健宁时,满头花白的康导满脸不高兴。郭敬宜悄悄告诉我,两个摄制组出去半个月拍了20多盘带子,康导只剪辑到了两盘,有些不高兴。后来我才知道,现在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播出的《大秦岭》,是康健宁从三个摄制组一年多时间拍摄的9000多分钟里剪辑出来的。
  康健宁是那种非常注重电视文化精神和人类文明精神总体观照的导演。他尤其强调电视语言的思辨艺术。《大国崛起》解说词写作到了无法继续推进的时候,有人想起了因为《沙与海》为我国赢得第一个亚广联纪录片大奖的导演康健宁。在当代纪录片难得的经典之作《大国崛起》中,康健宁担任文学顾问,将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渊源表现得淋漓尽致,发人深思。可以说,《大国崛起》的成功,跟那些闪烁着思想、思辨和人文关怀的解说词密不可分。
  我们见面时,康健宁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就是,秦岭在中华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大秦岭》要表现的就是秦岭对两千多年甚至上万年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
  “要表现秦岭的精神和神韵,你的感情必须首先得沉入到秦岭的内心深处。”康健宁说。
  2009年春节过后,《大秦岭》进入大规模拍摄阶段,我承担的前四集解说词也接近完稿时,康导开始考虑配乐和主题曲的创作。那天在钟楼一家酒店吃完饭,康导让我帮他搜集一下古人写秦岭的诗歌。
  我有些困惑,康健宁诡秘地一笑说:“我想用唐诗串写《大秦岭》主题曲!”
  现在,当我沉浸在《大秦岭》主题曲“云横秦岭家何在,试登秦岭望秦川”那大气磅礴、激情澎湃的意境中的时候,我才发现在制作这部被央视视为《探索·发现》扛鼎之作的过程中,康健宁的内心世界和我一样,也为中华民族父亲山——秦岭圣洁威严、高迈沉智的魂魄、灵魂、精神深深地沉醉了。

 

出处:

大秦岭/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