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作者首登太白山于斗母奇峰
巍巍秦岭,莽莽太白。在大秦岭深处有一个因太白山而得名的旅游胜地——太白县,我生于斯长于斯,从小看着离月亮最近的高山,炊烟袅袅如画,牧童吆喝悠长,青山绿水环绕,四季风景如画。太白县有“雪域太白,秦岭夏都”之称,是这里巍峨雄伟的大山给了我宽阔的肩膀、豁达的心胸和敦厚的品性,是这里的潺潺溪流赋予了我必需的血液、灵动的思想和激昂的气度,这里的一切已经深深印入我的脑海,渗进我的灵魂。
1986年盛夏,已经而立之年的我,首次从眉县营头镇徒步出发,用7天时间往返并登顶大秦岭之巅太白山。从那时起我就深深爱上了这座东西绵延1600余公里,跨越陕、甘、豫、渝、鄂等省份,被世人誉为“中国国家中央公园”“华中第一名山”“东方阿尔卑斯山”和“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大秦岭巅峰海拔3767米的太白山(史称东太白)、海拔3476米的鳌山(史称西太白)以及连接二者之间的四十里跑马梁(海拔3400米以上),是东西太白两座雄峰之间珠联璧合的姊妹山。大秦岭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是我国南北地理和气候的分界线,是大秦岭的核心和精华区域,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曾见证了周、秦、汉、唐十三个王朝的绝代风华,并以高、雄、奇、险、秀、幽的雄姿和魅力而闻名于世,称雄华夏。千百年来,大秦岭被人们赋予诸多的美誉,素有“天然生物宝库”“亚洲植物园”“中草药王国”之美称,是我国中东部地区距离百万人口大城市最近并能看到第四纪冰川遗迹和体验到雪线的地方。2003年4月22日,国际上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WWF)宣布,大秦岭成为奉献给地球的第83份礼物。
如今,已年过半百的我虽阅历世事,将一切都归于平常,但唯有对走读和品味大秦岭的脾性丝毫未改,山水情结仍时时魂牵梦萦。工作之余,我将全部心思和精力寄情于大秦岭的山山水水和沟沟岔岔,与志同道合的其他户外运动爱好者朋友结伴而行,徜徉在千山万水之中,充分享受原生态和纯天然的大秦岭带来的无限乐趣。强身健体的户外运动,不仅开拓了视野,也陶冶了性情;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也感知着生命的弥足珍贵。
在20多年时光流逝和户外登山运动中,我是听着大秦岭的阵阵松涛声,喝着大秦岭甘甜的溪水,看着大秦岭四季变化的迷人风光,品味着大秦岭的山水传奇,年复一年走入大秦岭,这完全是一种对大秦岭山水敬畏和崇拜之情结。春看山花烂漫,夏观满山翠绿,秋赏五彩斑斓,冬眺皑皑白雪,我在跋山涉水中体味和挑战人生,在绿水青山中感受和探索自然,这是一幕幕叫人心动和能产生激情的视觉盛宴。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用亲身体验和经历,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研究和探讨性的提出了一些关于大秦岭山水文化的新观点。如首次提出了“大秦岭巅峰太白山和鳌山以及连接二者之间的四十里跑马梁,是大秦岭的核心和精华区域”的论点;对于“太白积雪六月天”的传统说法,经过10多年的实际考察和了解,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提出了“六月积雪有也无”的见解;由于地质地理结构的变化和水流的自然移动,太白山原有的八大景观有的已经消失,能代表大秦岭山水文化的新景观急需推出,我又探讨性的提出了基本能代表大秦岭巅峰特色的新“八大美景”,丰富了大秦岭山水文化的内涵。值得一提的是,我用大量篇幅,重点描述了大秦岭巅峰太白山—鳌山徒步互动穿越登山路线上的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物植物、山水峰岭、高山湖泊、登山探险、生态旅游、文物古迹、奇山秀水和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以及“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水奇观和迷人风光。这条蜿蜒于大秦岭的崇山峻岭和高山无人区的无道之路海拔平均在3400米以上,地势险要、生态原始、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石河石海广布,几乎囊括了整个大秦岭巅峰的全部景观。从太白县黄柏塬的大岭子到海拔3476米的鳌山航标塔旧址,从鳌山之巅石河石海广布的药王殿徒步到白云峡交汇处的U型峡谷,从太白山极顶到鳌山之巅东西路线上的互动徒步穿越,从太白县鹦鸽镇柴胡山村、南塬村的羊皮沟和眉县汤浴镇、营头镇到周至县后畛子镇的南北路线上互动徒步穿越,这条路线上风花雪月的山水传奇,壮美的雪域风情,无不令人如痴如醉。这里充满了危险与挑战,但却有无数童话般的神奇与壮美,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探险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步伐。截止目前,大秦岭核心和精华区域内的自然生态仍然最原始、最完整、最独具魅力和吸引力,完全可以说是一片绝世净土。
在亲近大秦岭山水多年之后,我一直心怀理想,欲将所经之地、所登之山、所行之感诉诸笔端,借以抒发自己对秦岭山水的钟爱和感恩之情。闲暇时光,整理所记,似可成册,遂据时间由远及近,将所到之处,所见之景,所遇之人,所感之事,所悟之思,一一记述,聊以自慰,权作纪念。
2012年8月底于山城宝鸡
大秦岭巅峰/李明绪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