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大秦岭巅峰
文化名山

驴友们从太白山穿越鳌山-四十里跑马梁时,在海拔3500多米的药王殿休憩

太白山海拔3480米的文公庙铁碑

  历史赋予了大秦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华夏文明的天然博物馆,这引起了世界和国人的重新认识、关注和了解。

  太白山自古以来不仅是一座驰名中外的中华历史文化名山,还是一本深藏于秦岭大山中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教科书,它写满了大秦岭积淀千万年的感悟和灵性,充满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和纯天然原生态的自然奇观。它给仰韶文化、周秦文化、汉唐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关陇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教文化、山水文化、乡土文化烙上深深的文化印记,充实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道家的仁厚,佛家的虔诚,儒家的德范,摄影家的瞬间,音乐家的美妙音符,文人写作的灵感,画家梦幻般的色彩,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在大秦岭之巅太白山和鳌山的南北大地上表现得个性鲜明,淋漓尽致。

  亘古以来,太白山像一卫国的勇士,忠诚守护着中原大地;也像一位伟大母亲孕育着华夏儿女,先后有周秦汉唐十多个朝代在秦地建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历史赋予了大秦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华夏文明的天然博物馆,这引起了世界和国人的重新认识、关注和了解。

  太白山是佛道共存的文化名山。太白山历史灿烂辉煌,文化遗产众多,内涵丰富深奥。据有关史料记载,太白山最早的庙宇是汉武帝年间修建的“谷春神祠”,隋唐时期寺庙增多,历代均有兴建修葺,主要分布于黑虎关——菩萨大殿——拔仙台——铁甲树一线,大殿以下以佛教为主,以上以道教为主,中低山寺庙多系土木结构、泥塑神像,高山区寺庙多为石墙铁瓦或石洞。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深厚悠久的太白山历史文化,吸引了华夏大地上诸多的文化名人、著名学者、达官显贵、宗教精英到太白山进行祈雨朝山、祭祀朝拜、隐居修仙、观光游览。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王诩(鬼谷子)、白起,南北朝的郦道元,汉朝的马融,唐朝的李隆基、李白、杜甫、孙思邈、柳宗元、王维、韩愈,宋代的苏轼、张载,明代的何世明、王世贞,清代的李柏、毕沅、张素,到民国时期的于右任、邵力子等许多著名人士和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李瑞环等,他们都不顾路途遥远、山高路险,慕名来到太白山,领略和感受其巍峨雄伟、壮丽神奇的迷人风光。他们游踪所至,或隐居驻足,或修仙成道,或采药炼丹,或观光游览,美景在目,心有感触,吟诗作赋,抒发情感,足迹遍布太白山的沟峪山岭,留下了大量赞美太白山水韵山魂的绝妙诗文歌赋。

  据史料记载,从唐、宋、元、明、清以来,各朝皇帝都对太白山进行了封赠,多次委托当地政府官员对太白山进行祭祀封禅,建庙立碑,举行祈雨朝山仪式和传统庙会。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皇帝曾敕封太白山神号为“昭灵润神福应王”,又特颁御书匾额“金精灵泽”四字以示对太白山的尊崇。古往今来,香客游人、僧俗道士对太白山的风雨雾雪和满山石头都不敢直呼本名,怕触犯了太白山各路神灵。他们把风唤作“微微儿”,把雨唤作“洒洒子”,把雾唤作“神帐子”,把雪唤作“面洒子”,把石头唤作“胡其”。人们认为如果直唤了风雨雾雪和石头的本名,就是对太白山各路自然神灵的不尊,就会有疾风暴雨大雪骤然来临,而大雾也将凝结不散,给人间带来灾难。这些含蓄的称谓,艺术化地表达了当地百姓对太白山自然现象的尊崇和对神灵的敬畏。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太白山,经过千百年来薪火传承,历代名儒雅士、万民百姓用淳朴简洁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意境想像力,先后总结出能代表太白山山水文化特点的“老八大美景”,即红河丹崖、斜峪雄关、古枫幽境、桃川曲流、斗母奇峰、平安云海、太白明珠、拔仙绝顶。经过千百年来地质地貌运动的演变,有些美景已经消失,目前又形成了代表太白山的“新八大美景”,即拔仙绝顶、太白明珠、平安云海、斗母奇峰、桃川曲流、鳌山雄姿、石海奇观、高山杜鹃。新的八大美景,有着山水文化的根、历史文化的脉和自然生态的源,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太白山深厚历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太白山和鳌山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和故事,这些神奇迷人的传说和故事是太白山历史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根基。这里有传说中的姜子牙封神之地拔仙台、药王殿、药王坪、药王庙、白起庙等多处遗迹,在民间至今还流传有药王孙思邈曾三上太白山隐居,从事中草药、养生学研究,为民治病和“药王捉人参”“药王布银针”等故事:有东汉刘秀曾在四十里跑马梁驯马练兵、汉大将军韩信曾在四十里跑马梁点兵场演练兵马、隋炀帝杨广上山求医等传说;有诸葛亮四十里跑马梁操练精兵的“马蹄窝”以及“野人之谜”等美丽动听的故事。这些神奇的故事和传说,是香客游人和文人墨客丰富想像力与大自然的珠联璧合。布满了太白山、鳌山以及四十里跑马梁上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石山、石岭、石河、石海、石环等,也被仁人志士从外观和形象上注入了文化内涵:黄河阵、八卦阵、石仙阵、石人阵、万仙阵、风云阵、金字塔、跑马梁印记。一处处文化内涵厚重的景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故事,一段段触景生情的实物再现,延续了太白山的灵性和文化传承。

  文化名山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太白山在历史上被称为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人文历史景观誉满神州。从山下到山上,层次分明、前后辉映的建有太白庙、药王坪、灵光台、老庙子、将军石、莲花台、菩萨殿、凌云观、上白云寺、下白云寺、骆驼寺、二里关庙、斗母宫、平安寺、明星寺、放羊寺、文公庙、凌霄殿、三宫殿、南天门、药王殿、三清池、佛爷池、玉皇池、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拔仙台等个性突出、艺术精湛、风格迥异的30多座庙宇,一些庙宇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神像、雕刻、壁画、碑碣、楹联、牌匾、画像等,是研究太白山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这些庙宇的建筑材料和佛像大多用生铁浇铸而成,铁碑、铁钟、铁瓦、铁庙、铁香炉、铁磬遍布山上大大小小的庙宇。由此可见,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我们的先辈,将仅有的稀缺金属制品烧铸成各路神灵和建筑材料,又历尽千辛万苦把庙宇和神灵有序的修建、安置在太白山上的各个关隘,为万民百姓祈求平安,为华夏大地祈求风调雨顺,以虔诚之心为传承太白山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人与神灵在太白山上和谐相处的场所比比皆是,这也是人们登游太白山的精神支柱。在海拔3500多米的文公庙,供奉着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的韩愈,不知何人所供,也不知何种原因,韩愈竟成了民间传说中掌管太白山的神。人似神还是神似人,这个疑问恐怕是人们登临太白山的信仰和保佑平安的需要吧!

  随着岁月流逝,那些在太白山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的道教、佛教文化景观,也曾经影响了历朝历代的平民百姓。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天灾人祸的破坏,宗教文物损坏流失严重。这些辉煌的宗教文化遗存,有的仅剩下遗址和残垣断壁;有的虽经后世多次维修,但还是无法改变风雨飘摇的现状;更多的只是留下古老的神化故事和传说典故。虽然事实如此,但也丝毫不会影响太白山悠久历史文化的存在与发展。

  遥望历史的长河,穿越大秦岭浩瀚神秘的时空隧道,太白山从古到今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鸿儒雅士的足迹和绝妙诗文:李白的“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杜甫的“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苏轼的“岩崖已奇绝,冰雪更雕镂”;孙思邈的“去天三百浮云间,积雪捧海壮奇观;举目云海贯宏图,俯首满山尽灵丹”;郦道元在《水经柱》里写道:“太白山南接武功(鳌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浩然”;于右任在《太白山纪游歌》赞颂道:“巍巍乎太白,高度一万二千尺。虽与喜马拉雅山诸山难以并兮,亦足杰峙于其侧”;邵力子的《登太白山感想》写出了太白山的精神与风格;李瑞环指出:“在我国长江以北,气势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研价值如此之高,离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景观实属罕见,很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这些不朽的诗词、文章和题词,无不寄托着一代又一代鸿儒雅士对秦岭之魂太白山的赞誉和深情;这些绝妙高雅的游记,为传承太白山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处:

大秦岭巅峰/李明绪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