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根脉>道文化
  
道文化

    自古在秦岭的东西南北中,就有长安、洛阳、开封、汉中、天水、宝鸡等一系列的王城都邑。这些王城最远距秦岭腹地100余公里,天子驾车当天就可往返;距秦岭最近的不到半天路程,平民百姓也可早出晚归去朝拜。这是天子朝圣、隐士出山、入教皈依、百姓游娱的最佳距离。进可攀龙附凤,居庙堂之高;退则隐居山林,蓄势待发;更是修身布道、颐养天年的理想天堂,人人向往。 

老子·尹喜·楼观道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传承华夏民族古代原始宗教之血脉,是从敬天祭祖到殷商时代的天神崇拜,春秋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以及民间信仰和东汉“五斗米道”“太平道”一路走来的,是中国国人文化催生的。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祖。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2014年已有4700多年。

        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

        秦岭的终南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周昭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在公元前485年的一天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来临,于是去任函谷关关令,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关中,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游历至秦岭楼观台。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据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于是楼观成了“天下道林根本之地”。

        今天,高高的楼观山岗,依然突出在秦岭北麓,古木参天,就如一座道台千百年来巍然屹立,永远是那么神圣和宁静,崇拜者络绎不绝。

         距此不远的就峪有老子飞升处和以山为陵的老子墓。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历代对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则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

        2013年秋,我与终南山名士石志刚、李晓武去楼观台时,就遇见了78岁的女道士杨氏。杨氏一袭青衣,慈目善面,我们在闻仙沟竹林边相遇时,她正悠然自得地边走边轻声朗诵《道德经》。与她攀谈,她缓缓地停下脚步说:“我是扶风人,26岁时家庭发生变故,身患重疾,到楼观台烧香过后,病就好了,于是我就到楼观台入观为道,十年前回去安葬了母亲,现在什么都不挂念了,一心就在这儿养年修道。”

        战国中期的齐国出现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教派,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思想转变为宗教理论。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吸收,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汉代张道陵在秦岭南麓创立五斗米道,开创道教,并发展了大量信徒。其门派以符箓为主,轰动一时,是道教最早的组织,其子孙继承天师称号,继续传道,而后形成了正一派。

        张道陵26岁时任巴郡江州(在今重庆)令,但他认为当官“无益于年命”,从而弃官隐修长生之道。汉章帝、和帝时隐居洛阳北邙山等地,修炼气功。公元80(汉章帝建初五年),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公元89(和帝永元元年),征为太博,封冀县侯,三诏不就。次年,公元90(和帝永元二年),他已57岁,携弟子王长游淮入鄱阳,登乐平雩子峰,溯信江入贵溪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为龙虎山”。这就是今天江西贵溪龙虎山得名的缘由。

        142年张道陵于蜀地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奉老子李耳为道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

        张道陵第二次携弟子王长由嵩山入巴蜀已过90岁高龄。他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炼志,著作道书24篇,足迹遍及巴蜀、陕西等秦巴地区。他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凡入道者须出信米五斗(汉时一斗等于当代二升)  “付天仓”以备饥荒和作“义舍”之用。后传至三国时期,其孙张鲁在秦巴山间的汉中阳平关(沔县张鲁治)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雄踞汉中近38年,归附者络绎不绝,把道教传播推向了高潮。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远,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人的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产生后,先后出现了一大批道教学派创始人,如文始真人关尹子,王禅老祖鬼谷子,北极真人安期生,纯阳真人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陈抟老祖扶摇子,紫阳真人张伯端,辅极帝君王重阳,长春真人邱处机,显化真人张三丰,及张继先天师、张宇初天师等,这些人至今都是国人引以为豪的道教精神领袖。

        唐朝时,奉道教为国教,因唐宗室尊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当了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等列祖殿,还有紫云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同时,国家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推动道教发展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盛唐高道辈出,以道行医的孙思邈还著有《千金方》,推动了医药学的大发展,等等。

        道家集中国传统思想之大成。首先是吸收儒家伦理如三纲五常思想,《太平经》第一个将“天地君亲师”合为一体,这是先于儒家的提法,后儒家也用之。道教经典中对伦理道德的规范比儒家更集中和全面。因此,道教与儒教皆尊崇于老子,秦岭楼观台至今留有“老子天下第一”的巨型碑刻。

        道教所提倡的仙风道骨,体现着一种骨气,文人武士的骨气,转化为社会风气,体现为一种文化骨气,这就是中国人骨气的根源。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则引入佛教、发展道教,同是一家天下,却有两种不同表现,看上去似乎不可理解。实际上,汉与秦不同,秦是以法治天下,汉则以儒道治天下。秦属北人,汉则楚人。北人理性,楚人浪漫。楚人信鬼神之风,使佛道均能昌盛。古来佛教徒间流传着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

        美国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中这样写道:“终南山,有人将它解释为‘月亮山’。传说,那里是太阳和月亮睡觉的地方,在它神秘的群峰中,坐落着天帝在尘世的都城,还有月亮女神的家。于是这里就成为某些人试图前来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其力量根源的地方,因而也就成了隐士的天堂。”

        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末汉初)的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这四位著名学者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岁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性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做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

走进秦岭腹地商洛,这里有商山四皓墓和商山四皓庙,在秦岭北麓的太乙宫镇仍有四皓庙、四皓村等遗迹。“商山四皓”的形象至今仍然高高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出处:

华夏龙脉大秦岭 / 周吉灵著.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