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探索“两山”转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姜枝朝时间:2024-01-17
柞水地处秦岭腹地,肩负着当好秦岭卫士的政治责任。近年来,柞水县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始终把生态作为最核心的优势,把绿色作为最鲜亮的底色,全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奋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隆冬时节的乾佑街道车家河村的“西坡秦岭”民宿在山乡中分外惹眼。村民舒忠霞正在打扫民宿卫生,她家原有闲置的旧房子以5年1万元的打包价格租赁给村集体经济进行翻新装修,打造成民宿产业,运营20年后,房子交回村民手中。
柞水县乾佑街道车家河村村民舒忠霞说:“我家里以前有4间老房子,现在租给村集体建成民宿,我以前也没有在哪里上班,也没得经济来源,现在建成民宿了,我也在这里上班,每个月也有2000多块钱,每年房租还能给些,每个年底还有分红。”
在“两山”转化中,柞水县盘活闲置宅基地600余宗,通过租赁、联建、入股等形式,发展康养、民宿等新业态,使农村变景区、产业变景点、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商品,让更多的像舒忠霞这样的农户吃上了“生态饭”。
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也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壮大。金米村立足资源禀赋,以发展壮大木耳产业为依托,不断做大做强木耳产业,2023年,金米村木耳总产量达到30万公斤,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3年前的9657元增加到现在的1.8万元左右。
“我们不断做大做强木耳产业,引进农业龙头企业5家,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1000吨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170座木耳大棚。特别是今年村里种植木耳600万袋,产量达到50多万斤,全村160户群众直接参与木耳种植,户均增收1.7万元,稳居全县木耳专业村之首。”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告诉记者。
柞水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木耳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全县上下同念“木耳经”,目前,全县累计发展木耳5.2亿袋,引进25个总投资59.91亿元的木耳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开发木耳多糖、木耳肽、木耳菌草茶等生态产品22类98种,木耳产业链总产值超50亿元,带动2.45万人致富增收。
近年来,柞水县依托生态优势,全面优化产品、设施、服务供给,竭力打造百亿级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绿色食品和医药康养产业集群,全面唱响“秦岭闺秀·康养柞水”品牌,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牛背梁国家旅游度假区”,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库,大西沟矿业公司等10多个绿色项目进入重点项目库,加快推进云山湖康养度假区、孝义文化体验园等一批绿色重点项目,生态旅游实现年游客接待量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