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家世务农,父亲守忠因里役破产。自成因为家庭贫困,从小为人牧羊,略识文字,长大后到银川当驿卒。明朝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崇祯三年(1630),自成因为朝廷裁减驿卒而失业,又因为借贷受到凌辱,于是投奔了四川义军首领“不沾泥”张存孟部,后因张存孟降明,他自为一军,不久率部往投闯王高迎祥。

    承袭闯王名号
    李自成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膂力过人,善于骑射。率众投起义军后,他意志坚强,机智勇敢,处事果断,又有谋略,得到闯王高迎祥的信任,成了一名闯将。在各路义军中,李自成的军事才能最为突出。
    崇祯八年(1635)正月,义军被明朝五省总督洪承畴率领的官军围困在河南。为了打破官军的包围,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在荥阳举行军事联席会议,商讨对策。会上讨论如何对付官军,各家意见分歧,难成决议。这时,李自成发言,他剖析形势利害,并激励大家说:“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钝听之天。”同时提出了互相策应,协同作战,分兵突围和避实捣虚的反包围方针,得到各家的一致赞同。会后,起义军主力,在高迎祥指挥下,兵分三路,向东猛打,进军异常迅速。
    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在陕西盩厔(今周至)黑水峪战败,被俘牺牲,李自成从此承袭闯王名号,转战于陕南及四川东北部地区。
    同年夏,李自成又在商雒重新举起闯王大旗,号召群众。当时正值河南发生严重灾荒,李自成振臂一呼,饥民蜂起响应,很快由几十人发展到几万人。义军东出河南,攻城略地,开仓济贫,铲除豪绅恶霸,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向李自成献策,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这个口号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广大农民像潮水般地涌进了起义队伍,民间到处传说:“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于有这样深厚的群众基础,李自成的队伍在几十天里就增加了几十万。
    从此,李自成以新的姿态率领义军转战河南各地。崇祯十四年初下洛阳,杀明福王朱常洵,开仓济贫,声势迅速扩大。此后,三次围攻开封,连获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次战役的胜利,执杀明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及陕督杨文岳等,大败陕督孙传庭。明军主力被消灭,起义军控制河南全省,部众近百万,其他农民军首领如罗汝才、时中等多归附自成,李自成起义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

    由胜而败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克西安,正式定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并改西安为长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同年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领,从平阳(今山西临汾)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等地,然后经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传檄各州县,揭露朱明种种罪状。山西农民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下,自成遂率军北上,经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南下,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起义军占领北京后,北方的劲敌只余驻防山海关外的明总兵吴三桂。李自成虽认识到吴三桂拥有重兵,事关边防,但失于轻敌,仅派降将、权将军唐通和降官、兵部侍郎左懋第携金银锦缎前往招抚。吴三桂先接受招抚,后闻李自成在北京向明官追饷,并闻家属被拘,遂归山海关起兵反叛,并向清军求援。李自成大怒,率刘宗敏、李过东征,四月二十一日至山海关。为防吴三桂东退,李自成出奇兵二万绕至吴三桂军后,自己则率大军从西面合围夹击。在吴三桂军动摇之际,清多尔衮发兵夹击。因众寡悬殊,两面受敌,农民军势渐不支,败退北京。
    农民军的战败引起北京人心惶恐。明降官纷纷南逃,各地官绅地主也纷起反噬。永昌元年(1644)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仓猝即帝位,次日即离北京南下,经晋入陕,试图仍以陕西为基地再起。次年五月起义军转战至湖北东南各州县。九月至九宫山,为地主乡团所围困。李自成牺牲。
    1944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把郭沫若撰写的讨论李自成进北京之后骄傲腐化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党内整风学习的文件,提醒全党不要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
    ——李岩(李自成的谋士)
出处:

人物中国.明朝(前期)/《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